2012届高三年语文试卷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260823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年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2届高三年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2届高三年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2届高三年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2届高三年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三年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三年语文试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2012届高三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蜡烛/污浊 惩罚/驰骋 与会/参与B箴言/缄默 肄业/酒肆 开拓/拓片C悲怆/创伤 觊觎/瑜伽 咽喉/哽咽D愆期/悭吝 矜持/吟诵 露骨/露面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两艘中国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袭击,两艘商船上的13人全部遇难。枪杀事件牵动了国人的心。但正如向来都以变幻莫测面貌示人的金三角一样,案件同样扑朔迷离。一个月来,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0月28日,9名泰国陆军现役军人慑于压力主动向泰国警方投案自

2、首,至此,震惊东南亚的“10.5湄公河惨案”真相呼之欲出。A、变幻莫测 B、扑朔迷离 C、莫衷一是D、呼之欲出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实现了属于中国的“太空之吻”,标志着中国建立载人空间站的宏伟目标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B今年恰逢党的九十华诞以及辛亥革命百年之庆,由此呈现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语境,再度激发了红色电影创作的灵感和优秀作品的大量涌现。C张炜的你在高原故事框架宏大,情节铺展既纷繁复杂又遥相呼应,语言融华美与朴拙为一体,提供了汉语写作走向浩大、诗性的无限可能性。D事实证明,中美新能源战爆发的原因是由新能源产业发展逻辑、政府政策

3、、公众态度和投资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差异共同所导致的。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正如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一样,动物和人都是有情绪与情感的在论述人类的艺术时,人们常说艺术是发展、继承和创新的而人类的艺术就起源于人类对情绪与情感作用的认识与需要艺术是用来表现人的情绪与对某种事物的情感然而,如果我们把人类的艺术看作一个整体,人类的艺术不是上帝的作品,而是从动物的“艺术”进化而来这是艺术的一般功能,同时这也是艺术具有其他各种功能的基础A、 B、 C、 D、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囚多疫死,为时其食饮,令三日一栉沐,全活

4、甚众。又善辨疑狱。河间获盗,遣里民张文、郭礼送京师,盗逸。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礼泣谢,从之。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 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

5、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 服除,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畿内多权贵庄田,有侵民业者,辄夺还之。按行关塞,武备大饬。星变,应诏陈言,历指中官及文武诸臣贪残状,且请召还中官出镇者。益为权贵所嫉。孝宗立迁湖广按察使既至命汲水百斛洗涤厅事而后视事曰吾以除秽也居无何复以佥都御史巡抚云南三司多旧僚相见欢然。既而出位揖之曰:“明日有公事,诸君幸相谅。”遂劾罢不职者八人。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自处必以礼。为知府,谒上官必衣绣服,朝觐谒吏部亦然。或言不可,笑曰:“此朝廷法

6、服也,此而不服,将安用之?”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天启初,谥贞肃。 (选自明史卷一五九,有删改)注:绣服:官服。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善辨疑狱 案情B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 对待C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 登记D遂劾罢不职者八人 职务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7、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 至鬻子女以偿B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 继宗欲宽之而无由C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 吾为朝廷得人贺耳D汪直欲见之,不可 因悟仓吏缺粮之由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杨继宗刚正廉洁的一组是(3分)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为知府,谒上官必衣绣服,朝觐谒吏部亦然畿内多权贵庄田,有侵民业者,辄夺还之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 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郭礼、张文在押送盗贼途中放跑了盗贼,张文以身抵罪,杨继宗察明他并非强盗,终于辨明情况将他释放。B杨继宗生性刚正

8、廉洁,太监们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即要求他们立下印券。太监吓得咋舌不敢接受。C担任浙江按察使期间,杨继宗经常召集乡间父老询问疾苦,帮助他们解除困难,又大力兴办社学。D杨继宗很有识人眼光,他教导的两名学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因此很佩服他。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4分)孝 宗 立 迁 湖 广 按 察 使 既 至 命 汲 水 百 斛 洗 涤 厅 事 而 后 视 事 曰 吾 以 除 秽 也 居 无 何 复 以 佥 都 御 史 巡 抚 云 南 三 司 多 旧 僚 相 见 欢 然(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既而出位揖之曰:“明日有公事,诸君幸相谅。”翻译: 笑曰:“此朝廷法服也,

9、此而不服,将安用之?”翻译: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清平乐 陈允平凤城春浅。寒压花梢颤。有约不来梁上燕。十二绣帘空卷。 去年共倚秋千。今年独倚阑干。误了海棠时候,不成直待花残。(1)词中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 3分)(2)鉴赏“寒压花梢颤”一句。(4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 3题计分)(6分)(1)浊酒一杯家万里,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2)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3)复道行空, ? ,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4)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三、阅读下面

10、的文字,完成1215题。论中国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王永利中国画分三科:山水、花鸟和人物,其中以山水画居于首位,中国画之气质、情趣、法理在山水画中得到最充分、最典型的展现。可以说,只有理解了山水画的奥妙才能真正地把握中国画的本质。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不是只立足于忠实地描摹眼前的实景,而是画家将他对整个宇宙万物生命本体的思考和体悟融化在那万千山水中,是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山水画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立成为一画科,关键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两篇重要的山水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宗炳和王微之前的山水,或者是人物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场所,带有符号性质,或者是类似于地形图,这些都不是独立的山水

11、画,只是具有萌芽性质的山水因素。宗炳和王微则对山水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史载,宗炳“好山水,爱远游”,“凡所游覆,皆图之于室。”宗炳对自然山水的喜好和亲近无疑受到了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说:“道法自然”,使人与自然更为接近,庄子不但“过着与大自然相融合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他虚境之心而来的主客一体的物化意境,常常是以自然作象征(例如他曾以蝴蝶作他自己的象征)。”魏晋时期弥漫于整个士人阶层的是受老庄思想影响的玄学,士人们悠游于山林,欣赏自然山水本身蓬勃的生机,不但人与自然是亲和的,而且进一步将人加以“自然化”,用“松下风”、“春月柳”、“游云”、“朝霞”等自然美来形容人的美。山水画体现

12、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老庄思想的艺术表现,是亲近的、平等的、融合的,人不是自然的改造者或征服者,人也没有表现出对自然的恐惧和崇拜,山水是“作为人来亲近,作为能响应其琴韵的知音相待”,“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宗炳),“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王微)。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融合至元代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对于南方的文人来说,元代是天地巨变的时代,家国沦丧于异族之手,于是他们纷纷选择归隐,游荡于山村水乡之间,隐逸成了一种社会普遍的现象。他们寄情于诗文书画,将他们的时间和才能全部投入到书画的创作中,以书画抒发性情。以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家,虽然悠游于山水之中,但是很少以描绘真山真水作为目的

13、,而是将自然山水融于胸中,用心灵冶铸,将个人的生命体验和山川烟岚融化为一片理想的恒定的远离人世喧嚣的隐逸之境。正如倪瓒(元四家之一)所说:“仆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倪瓒的山水画,他的典型面貌是一河两岸式,前岸是一小片坡石土岸,上植几株或荣或枯的树木,萧瑟荒寒,对岸平缓山丘或几道汀渚,山石树木皆以干枯之笔画出,轻拂慢扫,着力甚轻,笔行纸上若即若离,似实还虚,远景和近景墨色一致,并无近浓远淡之分。中间是空阔的湖面,不着一笔,空明浩渺,干净明洁,萧疏淡远,不食人间烟火。树下有时添一草亭,但绝不见人物。元之前的山水中往往不可缺点景人物,渔、樵、耕、隐,他们和山川草木一样都是自

14、然的一部分,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而倪瓒的山水已经不需要这些人物,因为山水即是倪瓒的化身,画面寂静、空旷、萧索、荒寒,实乃画家心境在山水之投射,画的是山水,但意已不在山水,在乎画家之情。元四家的山水画已是抒情诗,以情构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物我终化为同一。山水画传达的是画家在自然山水中对无限生命的把握和体悟,是对“道”的追求,而欲将无限生动和丰富的自然展现于数尺绢素之内决定了中国画迥异于西画的空间。画面中的山水不能依据透视的原理从一个固定的角度来表现,按沈括的说法,这样的画法“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梦溪笔谈)。“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论者多认为宗炳说明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实则表现的是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