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密云县初三第一次模拟训练语文试题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2598089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密云县初三第一次模拟训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年密云县初三第一次模拟训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年密云县初三第一次模拟训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年密云县初三第一次模拟训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年密云县初三第一次模拟训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密云县初三第一次模拟训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密云县初三第一次模拟训练语文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密云县2012年初中毕业考试语 文 试 卷 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共六道大题,24道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 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2、A勉强(qin) 模样(m) 杞人忧天(q) B祈祷(q) 脊梁(j) 鲜为人知(xin) C细菌(jn) 呜咽(y) 惩恶扬善(chn) D剔除(t) 鸟瞰(kn) 满载而归(zi) 2.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C A.品味品行 解说:两个“品”字意思相同,都是“体察辨别好坏、优劣”的意思。 B.名列前茅莫名其妙 解说:两个“名”字意思不同,“名列前茅”的“名”是“名声”的意思;“莫名其妙” 的“名”是“说出”的意思。 C.传奇传媒 解说:两个“传”字意思不同。“传奇”的“传”是“情节离奇或超越寻常的人或事”; “传媒”的“传”是“传播”的意思。 D.一鼓作气气冲霄汉

3、解说:两个“气”字意思相同,都是“气势、气概”的意思。3.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学生学会了与别人合作, 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成功的捷径, 可以帮助别人获得 提高和发展, 可以为大家今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很好的基础。 A.要么 要么 并且 B.只有 才 还 C.如果 就 还 D.不仅 还 并且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A.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B.大学毕业后,你是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呢?还是投入到社会洪流中去建设祖国? C.被误解时微微一笑,是素养,受委屈时坦然一笑,是大度,吃亏时开心一笑,是豁达。

4、D.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看来,书籍也是社会历史文化延续的见证。5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D 农村的道路像一些遗弃的绳子, ,永远不会有人想起把它弄直;河流始终妄图躲 开人类, ;树林是淡青的,它们已由自然繁殖生长改为人工种植, 。 这些本已归顺人类的植物不再能躲匿住任何一个童话了 被随便地扔在田野上 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踩住它 A. B. C. D.6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桃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花儿们“争相斗

5、妍”的繁荣景 象。 B一味地追星,一味地模仿,哪里还会有创新的意识?哪里还会有开拓的精神? 理解: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批评“追星族”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C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理解:这句话运用了夸张、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D这里有山有水,正是建造园林的好地方: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造 数间临水轩斋。 理解:这句话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建造园林的美好设想,给人以音节匀称、 音律和谐的美感。二、填空(共8分)7默写(5分) (1)城阙辅三秦, 。(王勃送杜少

6、府之任蜀州) (2) ,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3)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小石潭记中写出潭水空明澄澈的句子是: , 。8名著阅读(3分) 战国策是 (朝代)刘向根据战国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 体史书,记载了东周、 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战国策长于说事,善于 铺陈人物语言,其中邹忌讽齐王纳谏生动地记叙了邹忌借自己与 (人物)比美来 讽谏齐王除弊兴利的故事。三、综合性学习(共11分) 由“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内容的“北京精神”表述语于2011年11月2日在 北京正式向社会发布。学校就此开展学习宣传活动,请你

7、完成下列任务。9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两则材料,请分别概括主要信息。(4分) 【材料一】 城市精神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鲜明的旗帜导向作用与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城市精神譬如一面旗帜,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思想灵魂,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一座城市没有精神,就没有灵魂,就没有准确的核心理念定位,就没有奋勇争先的精神动力源泉。只有打造出自己的城市精神,才能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使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共谋发展。 【材料二】 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作为城市精神,它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

8、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傅华表示,“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是一个有机整体,充分体现了城市精神与核心价值的相互协调、城市共性与北京个性的相互兼容、历史底蕴与未来取向的相互统一、城市特色与市民气质的相互融合,反映了北京特有的文化品位和首善特质。 信息一: 信息二: 10.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进行了现场采访,请你根据下面的采访记录,分别概括评选“北京 精神”活动的意义。(每空不超过10个字)(4分)居民甲:“北京精神”的评选活动非常有意义,能够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包容,什

9、么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还让我们能够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安于现状,要做一个积极向上、不断拼搏、不断进取的人。总之吧,一些好的传统美德得到了更好的发扬。 居民乙:城市精神确实是展示城市形象、引领城市发展的一面旗帜,也是城市软实力的象征。我觉得评选出咱们北京人自己的“北京精神”,这是对年轻一代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更能激励年轻一代不断奋进,应该说对北京甚至是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来讲,肯定能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意义: 意义: 11请根据下列句意,将“北京精神”的表述语“爱国、包容、厚德”3个词分别填入到句中,使其搭配得当,句意连贯。(3分) 是北京精神的特征 是北京精神的品质 是北京精神的核心 创新是北

10、京精神的精髓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第1214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

11、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走送之 走: (2)腰白玉之环 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翻译: (2)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翻译: 14作者在不同时期求学过程中以“勤”克“艰”的动力是什么?(用文中句子作答) (2分) 答: 五、现代文阅读(共31分)(一)阅读雪地烤红薯,完成第15-17题。(共15分)雪地烤红薯周海亮男人

12、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烤炉。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天空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扯起提绳,“啪”的一声,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那个学生却早已走远了。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伤心。现在 ,除了他,谁还把烤

13、红薯当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闹着要去吃洋快餐。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罢了。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可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又香又甜,含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如果再配一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滋味,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这时,有几个学生说笑打闹着,走了出来。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喊了起来:“卖烤红薯啰!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被砂纸打磨过。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学生的目光,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为漠然的一瞥,又转过脸继续说笑。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吆喝:“烤红薯白送啰!这时,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并转身朝男人走来。边上的平头少年拽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长脖子少年走到男人面前,问道:“烤红薯白送?”男人憨笑着挑出四个红薯,边挑边问长脖子少年:“你们宿舍几个人?”长脖子少年说:“四个。”男人接着问:“那个和你一起走的留平头的也是?”长脖子少年说:“不错。”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于是又挑了四个。他把八个烤红薯分装进两个袋子,递给长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