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荆轲刺秦王教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2568510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5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5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5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5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荆轲刺秦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荆轲刺秦王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升其概括水平和表达水平。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准确的价

2、值观。教学重点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教学难点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教学过程(3课时)第一课时明确教学要点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很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

3、的回音。(板书课题)二、战国策简介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极大的文学价值。三、背景简介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

4、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

5、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四、扫清阅读障碍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淬()忤()徵()陛()卒()提()创()揕()拊()髓(su)樊於()期箕踞(jj)亢(kng)夏无且()2.文言相关知识点。3.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 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发上指冠 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图穷匕首见 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无可

6、奈何 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五、情节分析:(一)本文结构:按内容分为三部分。1、准备。(1-6)(1)、简介背景。(1节)(2)、准备“信物”。(3-4)(3)、准备武器。(5节)(4)、配备助手。(6节)2、诀别。(7-10)(1)、怒叱太子。(7-8)(2)、易水悲歌。(9-10)3、刺秦。(11-19)(1)、计见秦王。(11-13)(2)、勇刺秦王。

7、(14-18)(3)、壮志未酬。(19) 按情节发展分为开端 行刺缘起1-2发展 行刺准备3-9高潮 廷刺秦王10-17结局 荆轲被斩 18(二) 内容分析研读第一部分:行刺缘起 荆轲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的?秦军攻破赵国,燕国危在旦夕。荆轲与太子的对话,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表现他城府很深,有谋略胆识超人,气魄非凡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 反衬荆轲智谋非凡,英勇果敢。研读第二部分:行刺准备思考:荆轲与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求取信物 详 准备匕首 配备副手 略 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荆轲三问樊於期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再从解患报仇

8、方面晓之以义最后和盘托出行刺打算,舍生取义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荆轲与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些什么分歧?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太子催促荆轲 荆轲怒叱太子太子:浮躁多疑,谋事不周荆轲:刚烈英勇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有什么作用?情景交融、侧面烘托烘托出人物形象,表现出人物精神课文精彩片段分析 易水送别场面描写1抓住特点白衣冠2突出重点荆轲 3顾及全面其他人物4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如,白衣冠世皆垂泪涕泣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课文精彩片段分析

9、廷刺秦王顾笑武阳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图穷匕现神勇(动作描写短句)倚柱笑骂视死如归(神态)8,课文怎样描写秦廷行刺的场面的?.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 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 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镇定自若、英雄虎胆、威武壮烈的英雄形象。 9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舍生忘死 反抗强暴 大义凛然 视死如归 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进程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

10、义行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三、小结人物形象荆轲:刚烈忠义、有勇有谋、果敢机智、视死如归的侠义之士的形象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樊於期:豪爽慷慨 义勇刚烈秦武阳:外勇内怯秦 王:贪婪怯弱四、概括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叙述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强暴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五、主要艺术特点:善于描写人物的对话、神态和动作。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写事:善于描写场景,渲染气氛叙事波澜起伏、有张有弛、有详有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