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讲义(新教材)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2525132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3.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讲义(新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学讲义(新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育学讲义(新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育学讲义(新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育学讲义(新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讲义(新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讲义(新教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李丹资格考试(300分)笔试(150分)教育学(50 分)教育心理学(50分)教育法律法规(35分)职业道德(15 分)资格考试(300分)职业能力测试(150分)笔试:学科专业素质(100分) 教案(70分) 问答题(30分)面试:综合实践能力(50分)总分不低于180分,笔试和职业能力成绩单项都不低于90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二、学校教育制度三、教育发展的过程四、教育学的发展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是什么苏格拉底:教育即引导柏拉图:教育即塑造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

2、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 本途径。本质具有育人性。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主要指教育者根据 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 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二、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教育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便出现 了学校。正规教育的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为制度化教育。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线索:前制度化教育门a制度化教育iai

3、a非制度化教育1、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教育实体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具有以下特点: 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 所或设施等;由以上因素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2、制度化教育严格意义的学校教育系统是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教育实体从简单到复杂、 从游离状态到形成系统的过程,正是教育制度化的过程。制度化教育即正规教育,指的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照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 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壬寅学制

4、和癸卯学制)。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教育不应该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教育理念的变革伊里奇:取消学校论简答题: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P4)20世纪以后现代教育的特点? (P10)近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P9)(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1、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夏代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礼、

5、乐为中心西方古代七艺: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 春秋私学、罢黜百家;隋唐科举,程朱理学;八股文,科举废除。2、外国古代学校的发展(1)古印度:婆罗门教教条(2)古埃及:文士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僧侣和文士,教育的目的也是培养僧侣和文士。 “以僧为师”和“以吏(书吏)为师”遂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特征。政教合一。(3)古雅典: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 富,方法灵活。(4)古斯巴达: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5)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1)阶级性(2)道统性

6、(3)专职性(4)刻板性(5)象征性(占主导地位)4、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5、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 教育的终身化 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四、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二)古代中国教育思想1、孔子及其教育思想(P11-12)(1)理论基础:性相近,习相远;(2)基本主张:有教无类;仁(3)教育内容:六艺(4)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行结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学

7、记的基本思想(1)儒家教育思想的体现,世界第一部教育学专著(2)基本思想:化民为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一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完整的教育体制和严密的评价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外结合,臧息相辅;教学相长,师道尊严;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原则学不躐等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三)古代西方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门“问答法,精神助产术 三部曲: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门“理想国亚里斯多德门“政治学美德即知识 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四)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教育学的萌芽(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萌芽: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8、。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划分了儿童的年龄阶段,确立了各年龄阶段的教学内容,提 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大教学论”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 术”。又称之为泛智教育。(2)卢梭的教育思想自然主义教育爱弥儿(3)康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教育即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最早在 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1771)(4)裴斯泰洛奇:教育德智体一体化,自然主义儿童观,个人本位的教育思想。(5)洛克:“通晓事故,进退得当、举止文雅、娴于礼仪、气质温和等,这是一个有教养的绅士所必不 可少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品质。”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

9、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 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独立教育学产生的标志: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 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他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和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他结合学生的心理活动,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2)杜威教育思想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做中学 倡导以“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评价: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

10、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 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1)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教育学的影响(2)凯洛夫的教育学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学分为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 个部分。是当前教育学框架体系的范本。主要特点:重视智育(P19);培养共产主义人生观,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3)教育学理论的多元化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 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学技术发展功能和文

11、化 功能)。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P22-24)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有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规模与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具有继承性(因材施教。) 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不平衡(超前或落后)(二)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潜在劳动力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舒尔茨(1960):人力资本理论:是人所拥有

12、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 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他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三、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P33-34)传统学校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区别(P34-35)四、教育与文化(一)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双重的文化属性:既是文化本体的构成部分,又传递和深化 文化)。2、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

13、制约的关系(P37)(二)文化与教育的相互作用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学校亚文化和文化背景对教育的影响上。文化通过学校亚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学校教育中,其作用具体表现为:(1)文化的发展影响到教育内容的选择;(2)文化的发展影响到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确定;(3)学校亚文化对教育的深层次影响反映在教育目的及其变化上。2、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文化功能。这一功能具体表现为教育具有延续文化、更新文化、普及文化和整合 文化的功能。(三)学校文化(P37-40)1、概念: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基本观点:观念和行为;积极和消极意义;核心是思想观念特别

14、是价值观念。3、基本特征:组织文化、整合性比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是学校 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的构成p39*学校物质文化(环境和设施)*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各种亚文化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1、形成原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什么是个体身心发展(P43)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2)具有能动性 3、个体发展的动因(P44-45):(1)内发说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 定的。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依德、威尔逊、格赛尔。(2)外铄说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 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3)多因素相互作用说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P46-48)(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5、个别差异性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P48-54)(一)遗传(二)成熟(三)环境(四)学校教育(五)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二)成熟人的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