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报告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2252232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野外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野外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野外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野外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野外实习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野外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外实习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野外实习报告实习区概况:大学四年里唯一一次的野外实习地点在北京市西南方向的房山区周口店镇,这里是人类根祖,北京人的故乡。实习地区为山区,居民地大多位于山间盆地,其内主要有两条公路和一条铁路,交通便利。该地区耕地较少,以种植业为主,工业以水泥、采矿等重工业为主。气候湿热,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7、 8 月降水较为集中。世界闻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中国主要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房山区周口店以西的龙骨山上。实习范围:北至官地南至牛口峪村马刨泉西到实习驻地东到一副坝周口店实习主要任务:1、对大一所学的地质学基础加以了解实践。2、对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及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首先,带队老师带我们

2、复习了地质罗盘仪的使用方法。罗盘测出的方位角为磁方位角,而地形图采用的是地理坐标,两者不一致,所以在野外测量前需要对罗盘进行校正,使得磁北极与地理北极重合。罗盘在野外工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第一测方位:测量某物体的方位是最基本的技能,定点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测量观察点位于某地形或地物的方位,测量出方位角;第二测量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在测量地层产状时,一般只需要测量地层的倾向和倾角,而走向可通过倾向的数字加或减 90得到,若被测量的岩层表面凹凸不平,可把野簿平放在岩层面上当作层面,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野外实习从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为期五天的时间里我们观察了周口店

3、实习基地周边的地质状况及其环境状况。所有观察到的现象都要在野外第一时间记录在野外记录簿中(简称:野簿),便于我们在野外得到第一手的资料。野簿的记录有规定的格式,要写清路线、任务、目的、人员、点号、点位、点性,素描图、剖面图等也要画在野簿里。在太平山南坡晚古生代地层观察中,我们的任务是观察描述上古生界岩性特征及接触关系;根据岩性组合和地层接触关系划分岩石地层单位;测制高地南坡地层信手剖面图;采集各地层中的标本。从下至上我们的观察点有四个,即我们定了四个点号 D03 、 D04 、 D05 和 D06 。 D03 在下奥陶统马家沟组( O 1 m )和中石炭统本溪组( C2 b)的界线上,在点南为

4、马家沟组厚层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点北为中石炭统本溪组底部的硬绿泥石脚岩,两者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的特点是不整合面上下2 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 但不是连续沉积的,2 套岩层的岩性和其中的化石群有显著不同;不整合面上往往保存着古侵蚀面的痕迹。这种接触关系说明在一段时间内沉积地区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的变化。在这里我们看到硬绿泥石角岩,暗绿色,鳞片结构和角岩结构,还有红色角岩,指导老师说表面含有Fe 2+ 被氧化的结果。而且这里缺失了一定地层,即缺失了志留纪和泥盆纪,岩层产状为 34 9 15。D04在中石炭统本溪组 (C2 b) 与上石炭统太原组(C 3t) 的界线点上,点

5、南为本溪组,点北纬太原组,两者整合接触。其特点是岩层互相平行,时代是连续的,岩性和古生物特征是递变的。整合岩层说明在一定时间内沉积地区的构造运动的方向没有显著的改变,古地理环境也没有突出的变化。这里没有地层缺失,开始分层。青灰色红柱石角岩及变质砂岩互层;黑色炭质板岩;杂色板岩及炭质板岩夹中厚层灰色变质石英砂岩,顶部有煤线,岩层产状为12 35。 D05在上石炭统太原组(C3t )与下二叠统山西组( P 1 s )的界线点上,点南为太原组,点北为山西组,两者整合接触,自下而上为灰色砂岩,颗粒较粗;黑灰色板岩,动荡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上部夹有煤线,岩层产状为10 30。 D06 在二叠组,变质砂岩

6、,颗粒较细,局部含豆腐块砾岩,岩层产状为 25 31。在绘制太平山南坡地层信手剖面图时,比例尺定为1 : 100 ,图例定为1. 20.6 。接下来我们观察了岩浆岩和变质岩。路线是125 与 127 . 2 高地之间。任务主要是观察岩体风化地貌;认识包体(析离体、捕虏体)的类型、成分形状、大小、分布及大致的排列方向;观察闪长岩。D07 在一条龙西北坡及 127 .2 高地一带。该点主要观察球形风化和岗闪长岩。这里的球形风化,是由于岩浆岩(主要是石英、方解石、长石的混合体)棱角出露之后受到风化,里面有很多解理面,在外力作用下岩浆从地底涌出形成的。点北为中粗粒花岗闪长岩,矿物成分有斜长石、钾长石、

7、石英及角闪石、黑云母等,岩石风化明显。 D08 在 125 与 127 .2 高地之间,本点位东山口中粒花岗闪长岩单元。块状构造,由于同化作用不彻底,局部有捕虏体岩系地带,使岩石看起来是不均匀现象,而呈斑杂构造。捕虏体是地幔上涌,温度、压力降低,再上升融化,和周围成分不一样的岩浆融合在一起多形成的,捕虏成分有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石岩、变质石英砂岩、石灰岩等,形态从次棱角到浑圆状,大小不一,与周围的岩石界线明显。析离体和原成分完全不同,温度降低过程中高熔点的先结晶,无明显界线。在官地羊屎沟一带的观察中,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和认识中元古界雾迷山组(JxW)、洪水组 (JxH) 、铁岭组

8、 (JxT) 、新元古界下马岭组(QbX) 、长龙山组(QbC) 的地层层序及岩石组合特点;做官地羊屎沟接触热变质带 1/1000 的地层信手剖面图。 D09 官地村南缘,本点为变质核杂岩的核心主体官地杂岩,它是由一套黑云母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黑云母角闪变粒岩等组成,并受到程度中等到强的混合岩化的作用。实际上看到的岩石颜色较深,暗色矿物较多,浅色矿物较少,块状质密。D10羊屎沟中元古纪地层,点北为第四纪覆盖,点南为雾迷山组( JxW),雾迷山组为灰白色厚层、巨厚层透闪石、硅灰石大理岩,岩层产状为196 41 。 D11 距 D10 大概 20 30m ,该点为洪水庄组(Jx

9、H) 小竹叶状灰岩,一层一层的,层次清晰。D12铁岭组 (JxT) ,岩层产状为 164 39,铁岭组为变质的石灰岩大理岩,略含硅质条带,硅质条带与团块的含量少于雾迷山组。 D13 距 D12 大概 20m 左右,该点是下马岭组(QbX) ,岩层产状为215 45。下马岭组主要岩石为:石榴石云母片岩:银灰色,基质具鳞片变晶结构的斑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红柱石石榴石云母片岩:暗灰色、基质具鳞片变晶结构的斑状变晶结构,片状结构;红柱石云母片岩:灰绿色,基质具鳞片变晶结构的斑状变晶结构,片状结构。捕掳体球形风化在周口店实习基地附近有著名的164 背斜构造。这条观察路线的主要任务是绘制164 背斜远景素

10、描图及观察164 背斜的几何形态特征。D14 周口店第一采石场,判断背向斜需要看两翼地层新老关系,两翼为新岩层是背斜,老岩层是向斜。我们选择在164高地南采石场前开阔地适当的位置上,作 164背斜素描图,比例尺为1 : 2000 ,素描图水平距离大约300m ;垂直高度约50m 。 D15 位于 137高地老采石陡壁,进行164 背斜南翼小型构造观察。火炬状张节理:发育于中厚层灰岩中,为由两组雁列式张节理组成的共轭剪切带;石香肠构造:该处可见剪切石香肠和粘滞型石香肠构造。164 背斜全景火炬状张节理石香肠构造最后我们对房山的断层带进行了观察。路线是从实习站马刨泉牛口峪水库三不管沟实习站。主要任

11、务参观马刨泉、了解断裂构造对地下水活动的影响;灯泡岩体的观察;断层带观察;参观污水处理厂。 D16 马刨泉,据带队老师介绍,马刨泉原先在牛口峪河床底,1958 年修建牛口峪水库后,坝下游河道渐废,泉水涌水量日益减少,每年雨季开始,马刨泉池水上涨。雨后河床内形成地表径流时,马刨泉水池将灌满并外溢。牛口峪水库的渗漏明显影响马刨泉的水量变化。还有库水对泉水的补给主要是沿库区断裂破碎带和马家沟组灰岩溶隙渗流到马刨泉。D17 距上一点东北方向35 200m左右,中元古纪灰岩,岩层产状为14 0 26,岩石为青灰色和黄色混合,含石英、方解石之类的,属新地层。D18距上一点北500m左右,南水北调从此处经过

12、,灯泡岩体直观上看不到,因为区域性只能看到一部分。D19在第四副坝上,此处是污水处理厂,在此只是路途参观了一下,并没有深入了解。马刨泉牛口峪水库三副坝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感想收获:记得 6 月 20 日考完四级, 我就和同学赶回学校收拾野外实习要带的行李了,还去超市买了好多吃得,各种考试在这一天都结束了,21 日我们就要启程去周口店了,这个推迟了一年的实习终于在第二天就要开始了,心中充满了无限期待与快乐。这次野外实习,大学四年里就这么一次,非常难得。一年级的时候由于奥运会的原因没能到野外实习,大二就和大一的学弟学妹们一起实习,这就更难得了,可以增进我们两个年级之间的交流,在实习过程中共同学习、共同

13、探讨。6 月 21 日一大早,我们资源专业的同学们就早早起床,拿着各自的行李在二教门口准时集合了,天空是那么的晴朗,阳光是那么的明媚,大家的脸上都充满了笑容。作为学姐,又作为班长,我帮助一年级的班主任老师一起安排车子,一切安排妥当,我们准时出发了。十点多钟我们到了实习基地,和另外从北京出发的同学们汇合了1 2 层:夹石灰华的角砾层,厚约4 米。3 层:粗角砾层, 含有洞顶崩塌形成的大石灰岩块,1966 年的头盖骨出自此层,厚约3 米。4 层:灰烬层(上文化层) ,含有烧骨、烧石和大的石灰岩块,厚约6 米。5 层:硬灰层,厚约1 米。6 层:角砾层,含巨大石灰岩块和狗粪层,厚约5米。7 层:砂岩,厚约2 米。8 9 层:含灰烬的角砾层(下文化层)。10 层:红土(上部)和灰烬(下部)层,厚约2米。11 层:角砾岩层,1929 年第一个北京猿人头骨发现在与此相当的层位,厚约2 米。12 层:红砂层,厚约 2 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