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础知识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2251236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基础知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 常识 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两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两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两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两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四种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四种论

2、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序、倒叙、插叙、补序。 引号的四种用法:表引用;表讽刺或否定;表特定称谓;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表注释;表插说;表声音中断、延续;表话题转换;表意思递进。 六种主要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 总- 分; 现象-本质; 原因-结果;概括- 具体; 部分-整体;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六种常见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前后矛盾;语序不当;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表内容省略;表语言断续;表因抢白话未说完;表心情矛盾;表思维跳跃;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七种常见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主要复句类型:并列复句;转折复句;条件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D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

4、加语言色彩。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D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第二部分 记叙文一、常见叙事线索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5时间线索6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文章的标题;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表明事情的来龙去脉。二、

5、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入入胜。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三、人物描写方法1外貌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2语言描写3动作描写:表现出入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性格特

6、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4心理描写:反映出入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四、环境描写方法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 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 氛,烘托人物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 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 义、一词多义等。3注意语气或语调。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7、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5为下文埋下伏笔。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情节的发展。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昧无穷。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九、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1找文章标题、首尾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综合概括主要段落大意(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分析时代背景。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

8、的态度判断。十、概括段意1摘句法: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进行适当的删改)。2概括法:例l记叙:人+时地+做法+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2描写:景物+特征。例3议论: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或论据)+从什么角度(方面)+论证了什么观点。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说明文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题目,首段,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2说明方法分类和作用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地位、

9、影响等)。下定义:科学准确埘溉明事物的特点。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 (举例只举一部分)。 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4说明顺序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A先总说后分说:总一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B先主要后次要。C先原因后结果。D由现象到本质。E_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准

10、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 动)。 6说明文分类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四部分议论文议论文的三要素: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一、论点1特点:正确;鲜明。2论点位置:标题;文章开头;结尾;中间。3总结论点的方法:通过总结论据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总结性的词语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先明确文章论题,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论断性的语句,最后归纳。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语句。二、论据1事实论

11、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2归纳论据的要点:人+做法(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 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1举例论证(摆事实):具体有力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2道理论证(讲道理):科学准确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3比喻论证(讲道理):形象生动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4对比论证(讲道理):鲜明突出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更鲜明生动地

12、证明某一观点。3议论文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第五部分小说一、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1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2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3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4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情节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二、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 描写、抒情。1记叙: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代、陈述。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2说明: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

13、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例如:这张桌子是方的。3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作用: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4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5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胜格的种表现手法。作用: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三、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及性格。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