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调查报告(共7篇)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2236226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蝗虫调查报告(共7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蝗虫调查报告(共7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蝗虫调查报告(共7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蝗虫调查报告(共7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蝗虫调查报告(共7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蝗虫调查报告(共7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蝗虫调查报告(共7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蝗虫调查报告(共7篇)第1篇:蝗虫防治技术 蝗虫的防治技术(系统方法) 蝗虫隶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蝗亚目、蝗总科。世界蝗虫种类有 12000 种以上,对农、林、草业可造成危害的约300 多种;我国已知 1000种以上,有害的约60 多种1,在广阔的农区、牧区及部分林区 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蝗灾是我国农牧业生产上的重要灾害,也 是世界性的严重虫灾。在“改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治蝗方针指导下,综合采用生态治 蝗、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蝗灾治理措施,我国的蝗虫测报、防治和 飞蝗发生基地的改造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绩 2。本文就我国蝗灾治理 的主要措施加以综述和讨论,以期对治理蝗灾起到启示作用。1 生态治

2、理 生态治理针对东亚飞蝗的不同蝗区(滨湖蝗区、沿海蝗区、河泛 蝗区、内涝蝗区、草原蝗区)结构和功能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生态学 控制技术,如农业结构调整、水位调控、天敌保护利用、合理放牧、 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是长期控制蝗 灾的有效途径2。1.1 农业结构调整 提高复种指数,避免和减少撂荒现象。因地制宜,合理规化农、 林、渔等产业。在滩地种植芦苇、黄花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蝗 虫重灾区种莲藕、养鱼等。充分利用蝗区自然条件,大面积种植大豆、 牧草、西瓜、油菜等飞蝗厌食作物,并对农作物实行轮作、间作、套 作,减少蝗虫食料,抑制蝗虫的发生3。1.2 水位调控 低洼内涝及滨湖

3、、河泛等类型蝗区的改造,首先应从兴修水利入 手,旱、涝、蝗综合治理。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要注意排灌两方面 的问题,要求大雨不成涝灾,无雨不怕旱。在治理主要河流的同时, 要抓紧时机,兴建或恢复农田排灌设施,做好山、水、田、农、林、路的综合治理4。1.3 植树造林 在蝗虫发生基地大搞植树造林,使其密集成荫,绿化堤岸、道路, 改变蝗区的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这样既绿化了环 境,又减少了蝗虫发生数量5;同时,植树造林还有利于鸟类的栖息, 提高蝗虫天敌存量和控制蝗虫种群。1.4 提高蝗区植物多样性和覆盖度 蝗区植物的多样性会延长蝗虫寻找食物的时间,植物的高覆盖度 可减少蝗虫产卵的场所,这些

4、措施都会有效地减少蝗虫的发生。同时, 提高植被覆盖度和植物多样性还能提高一些蝗虫天敌的数量。1.5 加强牧区管理和草原建设 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增加草原生态的生物多样性,改 变蝗虫发生的适宜环境,改变生态小气候,从而控制草原蝗虫。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控制蝗灾的新途径,包括微生物农药(如 绿僵菌、微孢子虫、痘病毒)、植物源农药(如天然除虫菊酯)、昆 虫信息素(如蝗虫聚集素)等6。2.1 蝗虫致病微生物及其利用2.1.1 蝗虫微孢子虫国内研究较早且较成功的蝗虫致病微生物是蝗 虫微孢子虫。蝗虫微孢子虫具有较广的寄主范围,已知蝗总科90 多种 蝗虫均易感染。运用蝗虫微抱子虫防治草

5、原蝗虫的成本可比化学杀虫剂降低1/3 1/2,且操作简便(喷雾、撒饵均可),在草原蝗虫种群中可长期流行 和传播7。此外,蝗虫微抱子虫还可与卡死克等特异性杀虫剂协调应 用或混配使用,实现了速效与长效、化防与生防协调治蝗的目的8。2.1.2 蝗虫致病真菌在所有的病原微生物中真菌可能在蝗虫种群自 然调控中起主要作用,真菌在经过引进后可广泛流行从而大量杀死害 虫种群9。常用的蝗虫病原真菌包括丝抱类的白僵菌、黄绿绿僵菌、 小团抱属以及结合菌类的蝗噬虫霉等 10,在这些致病真菌中,使用 半知菌类抱子作为真菌杀虫剂具有快捷、有效的前景。2.1.3 蝗虫痘病毒 蝗虫痘病毒于 1966 年在国外首次从黑血蝗体内

6、 分离得到,1981 年黄传贤等在国内新疆西伯利亚蝗体内首次发现蝗虫 痘病毒,并命名为西伯利亚蝗痘病毒。此后国内又相继发现亚洲小车 蝗痘病毒、意大利蝗痘病毒等5种蝗虫痘病毒11。随着研究的深入发 展,蝗虫痘病毒制剂也是控制蝗虫危害的有效手段之一。2.1.4 蝗虫致病细菌 用苏云金杆菌亚种感染青海、四川草地的优势 种蝗虫的试验结果表明Bt7可用于草地蝗虫的防治12。此外,自黄脊 竹蝗体内分离得到的一种类产碱假单孢菌 13以及在棉蝗体内发现的 蜡状芽孢杆菌也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2.1.5蝗虫致病线虫寄生蝗虫的线虫主要属于铁线虫科和雨线虫科 14。另外,索科索属线虫寄生蝗虫可使蝗虫表现出行动迟钝、腹

7、部 异常膨大、食量减少或不取食等病症。由于受索线虫的侵染,北美洲 东部蝗虫的种群一直被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下15。2.2 蝗虫天敌动物及其利用对蝗虫有抑制作用的天敌大约有8大类 70余种,包括菌类、线虫 螨类、昆虫类、蜘蛛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 16。其中昆虫类、 菌类、鸟类等已被作为生物防治手段加以研究利用。2.2.1 天敌昆虫 蝗虫的天敌昆虫在减少静态蝗虫群集和群集种群的 增长速度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蜂虻科、丽蝇科、皮金龟科、食 虫虻科、步甲科、拟步甲科、麻蝇科和缘腹细蜂科等天敌昆虫在治蝗 中具有较大的潜力17。2.2.2 鸟类 许多鸟类如粉红椋鸟(俗称“铁甲兵”)、灰椋鸟、喜 鹊、灰喜

8、鹊、百灵鸟、乌鸦、池鹭、小白鹭等都是捕食蝗虫的能手。 用鸟类灭蝗虽然不如化学治蝗效率高,但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 效益,且能有益于蝗灾的可持续治理。2.2.3 禽类 蝗虫富含蛋白质,是鸡、鸭等家禽及其它一些动物的好 饲料。近年来,一些地方采用牧鸡灭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 态效益。2.2.4寄生螨 红蝗螨、三角真绒螨、拟蛛赤螨、格氏灰足跗线螨等 均可寄生在蝗蝻和成虫体表。除此之外,格氏灰足跗线螨非常喜食蝗 卵,还有一些红螨类的其它种类寄生在不同蝗虫的卵囊内14。2.2.5其它天敌动物除以上这些外,蛙、蛇、蜥蜴、蚂蚁、蜘蛛等 都是可以很好保护利用的蝗虫天敌。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蝗虫综合治

9、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在蝗虫大暴发时 采取的主要应急方法,其灭蝗率高达 90以上。化学农药治蝗具有经 济、简便、快速、高效、效果较稳定等特点,特别是应用飞机喷洒农 药,速度快、效率高,对于大面积、高密度猖獗发生的蝗虫是必不可 少的手段。近年来,山东省植保总站研究利用 GPS 卫星定位系统和 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东亚飞蝗的蝗情侦查、预测预报和包括飞机喷药 导航在内的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化学防治要注意轮换用药,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开始施用有机氯 (DDT、六六六等)杀虫剂,有效地控制了蝗虫发生,同时也使蝗虫 对其产生了抗(耐)药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后,防治 蝗虫多用有机

10、磷农药,这类药毒性强、残效期短、副作用大、污染环 境、对人畜有害,还杀伤了大量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同时,易使 蝗虫产生抗(耐)药性,其后代难以防治。研制对害虫毒性强、效率 高,而对人畜无害的新型环保型农药,是治蝗技术上的一个主要发展 方向。4 机械防治在蝗虫无害化治理技术中,以风动吸捕的方法创造了草原蝗虫吸 捕机,它依靠拖拉机背负的风机机构产生负压气流,再利用蝗虫的一 些生物学特性,如蝗虫遇到干扰后即迅速跳跃、飞翔的特性,再加上 利用声、像等技术,在行走中实现对草地蝗虫的吸捕,获得作业效率 为2025 hm2/h、捕蝗率大于80%、收捕纯度大于95%的技术指 标,还可以将收集的蝗虫进一步加工

11、,制成风味食品、入药或加工成 动物饲料。该机防治效果与化学防治接近,但防治成本仅为化学防治 的一半,且对其它有益昆虫杀伤力小,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8。5农业防治在蝗虫产卵后对土地进行深耕翻土,既可将蝗卵深埋于地下,使 其无法孵化出土,也可进行浅耕翻土,将产于地表的蝗卵翻出,因暴 露而不能孵化或被其它天敌捕食。在古代,我国还采用对种子进行特 殊处理、适时播种等方式驱避蝗虫19。荒滩收草割柴外运也可同时将天敌带出,对天敌的存量影响很大, 因此,可实行 9 月上旬一次集中收草,并集中在上午 10 时至下午 15 时天敌活动旺盛时间内突击外运。此外,雨季洼地积水对蜘蛛、蚂蚁 等蝗虫天敌损失也

12、很大,应注意及时排水。6 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最直接的治蝗方法,在古代多采用,现在已 很少采用。6.1 打封存锁 蝗虫为迁移性害虫,可在农田边打封存锁进行统一 联防16。6.2 人工捕杀 虫口密度不大时,可组织人工撒网捕杀,变害 为宝,饲喂禽类或制成动物性饲料16。6.3 掘沟法 在大道上挖沟垒坎儿,驱赶蝗虫到沟内杀死,主要用 于治理蝗蝻16。6.4篝火诱杀 利用蝗虫的趋光性来诱其投火,在无月 光的夜晚采用效果更好19。6.5 掘除蝗卵 根据蝗虫的生物学习性,找到蝗虫产卵之处,“即 掘出,以水煮之,或以火烧之”19。6.6 色、声驱蝗 色彩驱蝗,即借用衣物、旗帜的鲜艳色彩(甚至 动感)来

13、驱蝗;声响驱蝗,主要利用铜器、火器发出的强烈声波来恐 吓飞蝗19。7 现代生物技术在蝗虫治理中的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也为蝗虫治理开辟了新的道路,起到了一定 的作用。7.1 遗传防治随着现代遗传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开始了 将遗传不育技术应用于防蝗治蝗的研究工作。利用先进的遗传信息技 术改变雄性蝗虫的遗传基因,然后将其放回到蝗灾发生区,与雌性蝗 虫交配,产生不育的后代,达到治理蝗虫的目的20。7.2 性信息素防治生物科学工作者通过对蝗虫的生物学、生理学、信息传递等特性 的研究,已经基本掌握了蝗虫信息传递媒介物质的化学特性及分子结 构,现在已能人工合成蝗虫性信息素,通过人工合成的

14、蝗虫性信息素 吸引异性蝗虫,然后再结合机械或农药集中进行捕杀,以达到经济、 快速、高效的目的。这一技术正处于不断地完善之中20。8 治理蝗灾的展望治蝗工作任重而道远,尽管近些年来我国治蝗工作取得了卓越的 成就,但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完善,作者认为今后应在以下几个方 面继续努力。8.1 树立科学的治蝗观念和策略随着治蝗工作的深入,很多蝗区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影响蝗 灾的很多因素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当前的蝗灾 形势,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 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环保的原则,重新思考我们 的治蝗策略。8.2 大力提升治蝗技术蝗灾的综合

15、治理并不是将几种防治措施简单叠加,而是要利用蝗 虫不同种类、各个生长期的不同生物学特性,因地、因时制宜,合理 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的方法,将各种防治措施交替、交叉、 混合使用,将化学防治与生态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并逐渐加大生 物防治和生态防治的比例。同时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快防 蝗治蝗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治蝗技术含量,把蝗虫的综合治理 技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8.3 不断完善蝗虫监测技术科学、及时、到位的监测是治理蝗灾的基础。在测报方法上,应 积极发展和改善监测预警技术水平,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 技术集成引入到防治决策的整体系统中,使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传

16、递。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1)深入开展遥感图像 特征与蝗虫生境特征关系的分析;(2)加强GIS技术在蝗虫及其灾害 监测中应用的研究;(3)开展蝗灾图像处理技术研究。8.4 开展经济治蝗,将蝗虫治理和利用相结合蝗虫在造成危害的同 时,其自身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具有食用、药用、饲用等价值。 所谓经济治蝗工程就是把治蝗作为一项商品经济活动,使参与治蝗者 获得经济效益,将治理蝗灾与蝗虫资源开发相结合,必将取得显著的 生态和经济效益。同时,以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为出发点,政府支持, 企业参与,民众行动,合理利用这些生物资源,在节省国家治蝗资金, 获得较好治理效果的同时,还维护了蝗区的生态平衡,而且蝗区人民 得到了经济实惠,企业也受益,从而使蝗虫的治理工作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