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地理一轮课时作业【28】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234663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考地理一轮课时作业【28】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精品】高考地理一轮课时作业【28】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精品】高考地理一轮课时作业【28】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精品】高考地理一轮课时作业【28】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高考地理一轮课时作业【28】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考地理一轮课时作业【28】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精品教学辅导资料课时作业28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2012安徽文综,25)在农业方面,运用遥感技术能够()监测耕地变化调查作物分布估测粮食产量跟踪产品流向A BC D2(2012福建文综,7)对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分析的手段属于()A计算机网络 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 D遥感3基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南沙渔船船位监测系统”,在渔业领域的应用取得了重大成果。关于该监测系统的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为渔民预测捕鱼量,补偿损失B成为远洋渔船安全捕捞的“保护神”C为捕捞渔船提供导航、航海

2、通告D为渔民提供海况、鱼汛等信息服务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依据图文资料,完成第45题。4这一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AGPSRSGISBRSGPSGISCGISRSGPSDRSGISGPS5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A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数量B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规模C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D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2013江西南昌调研)下图是某城市的空间资料,读“某城市的地理信息经数字化处理后得出的统计资料”。人口统计数据显示:甲区有11 000人

3、,乙区有18 000人,丙区有17 000人。已知城市计划分区中,每一方格人口依其土地利用类别(商业、住宅、工业),按352比例而定。据此完成第67题。6在GIS软件中将人口数据与图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向量图层结合后,转换为网格式数据,则图中网格代码6的人口为()A2 500 B3 000C4 500 D6 0007据地价和土地利用图层,推断该区域交通图层最有可能是()读“车载GPS导航监控原理示意图”,完成第89题。8图中M表示()A制作GPS接收机 B分析交通状况C生成电子地图 D计算三维坐标9车载GPS通过公共电信网络传给交通监控中心的信息是()A车载GPS所在道路的拥堵状况B车载GPS所在

4、地的地理坐标C车载GPS所在车辆的违章信息D车载GPS规划的导航路线2011年5月7日7时,我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首枚探空火箭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部发射场成功发射。这一试验的成功为中国自主监测空间环境,保障空间活动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此完成第1011题。10“子午工程”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主要利用了()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A BC D11下列活动可以借助“子午工程”来完成的是()资源勘探某城市道路车流量的分析环境监测人口密度与粮食产量的分析A BC D二、综合题(共56分)12(26分)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

5、料一:“精准农业”是指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获取农田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及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农田产量差异的原因,并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别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业”。材料二:水分含量对玉米叶子反射率的影响。(1)据图可知,玉米叶子水分含量与反射率的关系是_,要监测玉米缺水状况,首要采用的现代化技术是()A全球定位系统(GPS)B地理信息系统(GIS)C遥感(RS)D决策支持系统(DSS)(2)玉米反射率较高的波段为()A红外线 B可见光C紫外线 DX射线(3)依据上述原理,举例说明遥感在现

6、代农业中的应用。13(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历时163天,开展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南大洋科学考察,极地环境综合考察专项调查,在冰川、天文、大洋等科学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2012年4月8日顺利凯旋,为“数字南极”的建设获取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1)2009年1月27日,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胜利建成,该考察站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选址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在第28次科考中考察队监测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2)“数字南极”的构建是我国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对“数字南极”的利用,叙述错误的是()A方便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

7、地图B可以对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C对防止极冰融化提供治理的技术D对地物相关信息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处理(3)地理信息技术在对南极地区进行勘探研究中,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用途?(举两例)参考答案 1.A解析: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跟踪产品流向可借助GPS技术完成。2B解析: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功能。3A解析:该监测系统为渔民提供导航、海况、鱼汛等信息,是远洋捕捞的“保护神”,不是为了预测捕鱼量,补偿损失。45.4.D5.D解析:第4题,农民利用RS技术定期获得

8、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利用该系统把影像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为GPS,最后利用该系统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第5题,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是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因此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统计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67.6.A7.A解析:第6题,网格代码6位于甲行政区的住宅区,甲区有3个商业区,1个住宅区,4个工业区,而每一方格人口依其土地利用类别(商业、住宅、工业),按352比例定,因此,网格代码6的人口为511 000/(331542)2 500人。第7题,一般说来,交通越便利的地

9、方,地价越高,为商业区的可能性越大;工业区多分布在城市边缘地区,且靠近主要交通干线。89.8.C9.B解析:第8题,纸质地图信息数字化与录入地名、坐标信息可以生成电子地图。第9题,车载GPS传给交通监控中心的信息是车载GPS所在地的地理坐标。1011.10.A11.B解析:第10题,“子午工程”主要对环境进行监测,用到了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第11题,结合材料可知,“子午工程”主要是遥感技术的应用。12答案:(1)玉米叶子水分含量越高,反射率越低C(2)A(3)监测作物生长环境及其状况,如土壤湿度、作物水分含量、病虫害程度等;进行作物估产;监测土地利用状况及其变化等。(合理即可)13答案:(1)GPSRS(2)C(3)利用GPS测量观测点的海拔,确定科考队员的位置;利用RS探测资源状况;利用GIS绘制资源分布图。(举任意两例即可)精品地理教学资料精品地理学习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