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邓稼先练习语文版I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222739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邓稼先练习语文版I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邓稼先练习语文版I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邓稼先练习语文版I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邓稼先练习语文版I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邓稼先练习语文版I》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邓稼先练习语文版I(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 邓稼先积累运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鲜为人知(xin)yn然勒功(燕) 鞠(j)躬尽瘁(cu)妇r(孺)皆知 彷徨(png)( hung) 平沙无yn(垠)2.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鲜为人知(少) 可歌可泣(值得)B至死不懈(松懈) 家喻户晓(了解)C锋芒毕露(完了) 死而后已(停止)D知人之明(眼光正确) 层出不穷(重叠;重复)(解析:“锋芒毕露”的“毕”是“完全”的意思。)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B )A为了还原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真实形象,小编搜集了一些李光耀鲜为人知的小故事。B说起土肥原,这是日本侵华史上一名当之无愧的人物。C他立下

2、过军事奇功,也遭遇过四面楚歌,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形象。D在西方基督教国家里,圣经是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书,也是多数人必读的一部书。(解析:B项“当之无愧”是褒义词,用在这句中不符合语境。)4.下列语段的方框中所用的标点,恰当的一项是 B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A, , 。 : ? ?B。 , 。 , ? ?C。 , , 。 ; 。D。 , 。 : ? 。5(北海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A人是社会之本,人的素质如何,决定一个社会的走向,

3、决定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B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遏制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C今年“五一”期间,北海市消费者举报中心共接到投诉电话6起,同比下降了一倍。D他课上认真听讲,课下手不释卷,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不说他学习不用功的。(解析:B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安全”;C项搭配不当,“减少”“下降”“贬值”都不能与“一倍搭配”,可将“一倍”改为“一半”或“50%”;D项否定不当,应改为“没有一个说他学习不用功的”。)6.结合加点词语的含义,品味下面的语句。 失败的风险,成功的快乐,大戈壁的风刀霜剑,染白了他的鬓发,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

4、“染”字生动地写出了大戈壁的风霜使他头发变白的过程,“刻”字呼应了“风刀霜剑”使他容颜日渐苍老,形象地表现了他在大戈壁生活中所承受的艰辛。7.下面对课文相关内容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A邓稼先刚接受原子弹的研究任务时说:“我能行吗?”这表明了他的惶恐、胆怯。B年轻人称邓稼先为“老师”,可邓稼先却说“咱们一块儿干吧”,表现了邓稼先的朴实、坦诚和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C文章对氢弹的研制和爆炸写得简略,体现作者的匠心独运,使文章中心突出。D一次试验成功的庆功会上,邓稼先“只喝了一小杯酒,竟当场晕倒了”一句中的“竟”说明事出意外,突出了邓稼先的献身精神。(解析:这是因为使命非常艰巨、重大,对年轻的邓稼

5、先来说,是荣誉,也是考验,他并不惶恐、胆怯。)8.下面是感动中国栏目组为“科学泰斗钱伟长”写的颁奖词,请你结合本文的学习,仿照这种写法,为邓稼先写几句颁奖词。示例:科学泰斗钱伟长【获奖名片】赤子【颁奖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仿写:中国人民的好儿子邓稼先【获奖名片】爱国敬业【颁奖词】示例一: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示例二:

6、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狮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9.学习本文之后,阳光中学七年级班将要开展“走近邓稼先”的主题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题目。(1)【板报设计】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2013年“神舟十号”顺利返回,这一系列事件表明我国科技人员在“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下,在科技攻关上已走在世界前列。学校要编辑一期以“打开科技之窗”为主题的校报,请你为校报设计两个具体的栏目。示例:走近邓稼先;中国飞天梦的历程。探

7、索与发现。(2)【在线交流】假如让你去采访邓稼先,请你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两个问题,你会如何设计?示例:请您说说在科研方面给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请您对我们中学生说几句激励性的话?(3)【写墓志铭】1986年7月29日,“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请你仿照例句,为邓稼先写一段墓志铭。示例:一生为祖国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身先士卒。让我们记住他 “两弹元勋”邓稼先。 示例: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长眠于此。他鞠躬尽瘁,为“两弹”献身;身先士卒,震撼浩浩乾坤。身已死,心仍在。邓稼先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拓展阅读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高荣伟87岁的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

8、潜艇之父”。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上世纪50年代了。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上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

9、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和八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

10、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黄旭华镇

11、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10.阅读文章,根据黄旭华的人生经历,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立志上天入海考取交大造船系参研核潜艇 取得巨大科研成果11.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遇到了哪些困难?(1)核潜艇的研制是一项尖端工程;(2)当时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模样;(3)黄旭华选择的是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4)没有计算机,全靠算盘和计算尺演算数据。1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1)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

12、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通过“直到才也”的关联词语的运用,说明了核潜艇研究事业的保密性极高,表现了黄旭华为科研事业所作出的巨大牺牲。(2)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亲自”一词表现了黄旭华在科研中事必躬亲、科学严谨、以身作则、不怕牺牲的高尚人格。13.文中画线句子中,为什么要详细交代具体的年份?详细交代年份,充分说明了我国在核潜艇研究事业中所取得的进步之快,成果之丰。14.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邓稼先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示例:无私奉献、恪尽职守、刻苦勤奋、临危不乱、热爱祖国。写作创新15.本文运用对比手法,

13、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这两位拔尖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突出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和为人。请你也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你身边的人物,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写法分析】奥本海默和邓稼先是各自祖国的“原子弹之父”,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忠厚朴实,他们职务、功劳、学术水平相当,但文化背景、性格却相差很大。作者将两个人放在一起对比,有利于突出两个人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有利于表现邓稼先作为中国科学家的气质和风度,突出了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奉献品质。写作中,运用对比要把对立的两个人物或事物、或者把一个人物或事物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认识到不同的人与事物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例文】两个“

14、婷婷”?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感到奇怪。是啊,的的确确是两个婷婷!不信?不信你就听我讲。别人都说啦,婷婷在学校,不但成绩好,而且很积极。为了写一篇发言稿,连饭都忘记吃了!劳动时,总是带头儿干脏活儿、重活儿。别人有什么疑难问题,她都会耐心地为你讲解,直到你懂了为止。婷婷呀,连续四次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还是学校的大队委员呢!这样的好学生,谁不喜欢?!可是家里的婷婷就不一样了,是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一次,学校组织春游,妈妈为她准备了面包、汽水、苹果揣了满满一包。可她却把小嘴儿一撅,不高兴地说:“人家都带可口可乐,而我却带汽水;人家带高级奶油饼干,而我就只好啃那干巴巴的面包,哼!”说完,拉长个脸,躲进房间里生闷气去了。还有一次,妈妈忙不过来,就让正在看电视的婷婷扫地。她又撅着个小嘴儿,不肯扫。妈妈生气了,她才懒洋洋地拿起笤帚。说是扫地,可婷婷只不过是在地上画了几个圆圈,然后把笤帚一扔。妈妈生气了,批评她一句。她把脚步一跺,哇哇地哭起来。妈妈只好摇摇头这么娇气的孩子,谁能喜欢?! /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