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第十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学考班)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2196797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州第十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学考班)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福建省泉州第十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学考班)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福建省泉州第十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学考班)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福建省泉州第十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学考班)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福建省泉州第十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学考班)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泉州第十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学考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州第十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学考班)(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泉州第十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学考班)考试时间:70分钟 满分:100分 2019.11.7 班级 座号 姓名 第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国际儿童早期阅读与成长论坛在郑州举行柴达木盆地建成并安全并网大规模光伏电站中国外交部提出和平解决克里米亚问题主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美食热潮A B C D2信天游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当地生产、经贸几乎靠“脚夫”驮运。“脚夫”以唱歌自娱排解劳累寂寞,于是形成了这种曲调优美的民

2、歌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由此可知(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A. B. C. D. 3.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下列各项能够说明两者相互交融的是 ( )A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B经济发展了文化就一定能够发展C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落后文化阻碍经济发展D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4“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原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断言,对中国人来说刺耳却发人深思。这启示我们(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 要积极地向他国输出自己的思想

3、文化价值观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A B C D5.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已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它们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这说明( )书籍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书籍塑造人的健全人格书籍引导人们的世界观,传递正能量 优秀的书籍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A. B. C. D. 6.近年来,某县政府倡导全民阅读,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向群众推荐优秀图书,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推动了书香社会建设。这佐证了( )文化进步取决于传媒的现

4、代化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阅读能力是文化素养的标志与核心A. B. C. D. 7.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它可以是祖上传下来的一本书,一幅字,也可以是长辈们的一句话。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材料体现了家风( )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作为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对个人的影响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 具有巨大的物质力量A. B. C. D. 8.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这说明( )中国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

5、播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文化交流就是要消除文化差异A B C D 9.2019 年 3 月 23 日,在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国和意大利双方代表交换关于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返还的 796 件(套)文物,有马家窑文化红陶罐、汉代茧形壶、唐代武士立俑、宋代黑釉瓷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流失文物返还中国的启示是( ) 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各民族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是为了全面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A. B. C. D.10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语言也随之出现。网民由一开始的造字、造词到现在的造句,借助网上交流的便捷,网络语言迅速流

6、传并受到网民的喜爱。上述材料反映了( )A.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的来源和途径 B.网络和现代媒体是文化创新的主体C.文化创新推动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进步 D.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起重要的作用 11.“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各国各地文明形态千差万别,文明交流互鉴不应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这对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启示是( )求同存异,避免不同文化的分歧 理解个性,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平等交流,维护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A B C D12.针对一些地方在语文教材中删减旧体诗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

7、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之所以要重视古典诗词教学,是因为古典诗词( )A.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被人们称为凝固的艺术C.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D.是中华文化创造的源泉13.“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传统叫法。以“天宫一号”命名的目标飞行器很快得到了国人的共鸣。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相对稳定性特点 B.鲜明的民族性 C.特有的包容性 D.博大精深的特点14.教育部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这是基于( )教育能够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动性传承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教育是当前实现优秀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教育对人的教

8、化和培育始终发挥着决定作用A. B. C. D.15.文化创作必须坚持“走下去、走进去、走出去”的道路,与之相对应的有效做法是( )深入基层、立足社会实践 加强交流、推动文化传播高举旗帜、引领先进方向 深入人心、反映群众呼声A B C D16.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基于人类共同发展提出的理念,这源于中华文明“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的和平思想,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价值判断,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这表明(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绵延千年的中华民

9、族精神之中A. B. C. D.17.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绵延不绝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综合性的特点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沦桑至今仍存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A. B. C. D. 18.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坐而论道不行,坐享其成更不可能。要创造美好生活、得到幸福,必须不懈奋斗。下列谚语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与其相近的是( )水滞船不走,人

10、懒事难成 金子不生锈,智慧不退色雨勤水草好,口勤学问高 说话要真实,招手要有事A. B. C. D.19.从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担当,到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志向;从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到罗阳“用生命擎起舰载机起飞”的壮举,爱国主义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由此可见( )爱国主义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 爱国主义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爱国主义是重要的精神力量 爱国主义人人践行A. B. C. D.20.某区教育局召开了教育系统“民族精神代代传”总结表彰会,该活动已经成为该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闪亮的品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 )A发挥“主心骨”的作

11、用B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C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D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SK试卷分析S型错误(技能型错误)K型错误(知识型错误)错误类型涉及题序失分错误内容涉及题序失分审题错误推理错误计算错误书写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二、非选择题(四大题,共40分)21. (9分)某中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开展了主题为“慎独自省,重塑道德人格”的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建设道德模范事迹展示长廊、举办道德讲堂等活动全面营造道德文化氛围。以日常行为检查和班会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增强自省意识、发扬自律精神,检查自己的言行,自觉纠正言行偏差,并不断为自己提

12、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实现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积极开展社会帮扶和文明志愿者活动,促使学生在社会道德的践行中,培养道德情感,提升道德水平。该校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体现了文化对人影响的哪些道理。22(10分)辨析: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唯一途径。23. (9分)请你说出至少三种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并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各举一个例证;并从中感受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24. (12分)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开拓经营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就一直奉行“和文化”理念。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有50多个国家、200多个民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中亚地区又是伊斯兰、斯拉夫、中华、印度四大文明的交会处,身处不同文明的亚欧各国人民弘扬包容互见的和文化精神,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和睦共处,就一定能用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如何理解这一特征?泉州第十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