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国湘食府998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2192569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市国湘食府998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东莞市国湘食府998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东莞市国湘食府998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东莞市国湘食府998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东莞市国湘食府998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莞市国湘食府99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市国湘食府998(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东莞市国湘食府建设项目建设单位东莞市国湘食府法人代表苏红联 系 人吴红通讯地址东莞市东城区主山东城花园(十三碗美食广场)2号楼B02号联系电话13527901717传 真/邮政编码523000建设地点东莞市东城区主山东城花园(十三碗美食广场)2号楼B02号(东经113477.19、北纬23134.19)审批部门批准文号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改行业类别及代码V 社会事业与服务业21、餐饮场所占地面积(平方米)377.6建筑面积(平方米)1132.8总投资(万元)100其中:环保投资(万元)10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10评价经费(万元)1.5投产日期2015年2月 工程内容及规

2、模1、项目概况东莞市国湘食府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位于东莞市东城区主山东城花园(十三碗美食广场)2号楼B02号,地理位置中心坐标:东经113477.19、北纬23134.19。项目总投资100万元人民币,占地面积为377.6m2,建筑面积为1132.8m2。项目投入使用后,主要经营中餐,每天提供午、晚两餐;共设有240个餐位,每天营业时间为10:3014:30,17:3022:3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年本)的有关规定,本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编制环

3、境影响报告表,为此,建设单位特委托广州环发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单位在收集有关资料并深入进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地方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在建设单位大力支持下,完成了东莞市国湘食府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2、工程规模(1)建筑规模本项目占地面积为377.6m2,建筑面积为1132.8m2,厨房面积为19.5 m2,内设大厅、雅座、包厢等各服务单元。项目主要经营中餐,每天为客人提供中、晚两餐,共设有240个餐位。(2)生产设备项目投产后使用的主要生产设备见表1-1:表1-1 项目设备清单序号设备名称单位数量1炒炉个82蒸柜台13空调台364高温消毒柜

4、台175集气罩15m1.5m个1项目不设中央空调、发电机及冷却塔;项目设有1台风机(风量为16000m3/h)及1台静电油烟处理器。(3)主要原材料该项目主要提供中餐服务,主要原材料为肉类、蔬菜、大米和油等,见下表:表1-2 项目主要原材料一览表序号名称用量(t/a)1肉类352大米253蔬菜424水果25油56盐、醋、糖1(4)用能规模本项目用电由市政电网提供,不设备用发电机。项目厨房所使用的炉具及辅助设备主要使用天然气和电作为能源。 表1-3 能源消耗量序号名称用量单位1天然气200t/a2电60000kWh/a (5)给排水规模项目的给水由市政管网提供,项目用水主要为厨房用水、员工生活用

5、水,用水量为14544t/a。项目排水采用雨、污水分流制。排放的废水主要为厨房含油废水和员工生活污水,废水量为13089.6t/a。本项目餐饮废水引至隔油隔渣池处理后与生活污水一起经三级化粪池处理后,由市政管网排入东莞市市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达标排放。(6)人员规模本项目年营业时间为360天;共设有工作人员30人,员工年工作时间300天,均在本项目内就餐但不在项目内住宿。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项目属新建项目,租用现有商铺,不存在原有环境污染问题。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状况1、地理位置本项目位于东莞市东城区主山东城花园(十三碗美食广场)2号楼B02号,地理位置中心坐标:东经11

6、3477.19、北纬23134.19,地理位置见附图1。2、周边环境现状本项目东面为东灶鱼头火锅,距离约为8米;项目西面紧邻蕉叶餐厅;项目南侧隔东升路为星河城,距离约35米;北侧隔马路为乌石岗村活动中心,距离约为20米。项目四至情况详见附图2。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1、地形地貌东莞市地处东江南部泛洪区,寒溪流域的南段,石马河北段之西部。东南角连绵起伏的山岭,形成丘陵地带;西北部寒溪水穿贯其间,河涌交错,形成埔田地区。地势东南高而西北底,西部北侧岗地连片。境内石马河、仁和水、寒溪水跟山势走向基本一致,为南北走向。东莞市

7、内主要地层分布为下古生界石英片岩和下朱罗纪砂页岩。除东南部山岭起伏、岩石遍布,属花岗岩外,其余均属砂岩、页岩。埔田地区是河流冲击层,耕作层深,属黏土类,适宜种植水稻;山坑田为沙壤土,铁锈水较多;其余为沙泥适中的坑田和涌边田;旱地和山地多为红壤、赤红壤、黄壤石质土。2、气象与气候东城区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南风,冬季盛行东风和北风。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22,无霜期314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全镇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970毫米。雨量多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7.6%。3、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东莞市地处东江下游、东江三角洲的河网地带,镜内河

8、流水道纵横交错,主要水系有:东深供水工程、东引运河、东江、东江干流下游河网。本区植被主要为亚热带、热带的树种。区内天然植被已破坏贻尽,现主要分布的多为近年绿化的树种,也有一些残存的次生林,次生植被类型主要为马尾松和桉树林;主要的人工植被包括各种类型的果园、绿化植物和各种农作物等,农作物主要有水稻、蔬菜、荔枝、龙眼、橙柑桔等。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1、概况东城街道位于东莞市中部,面积105平方公里,辖23个社区和2个国营林场,有户籍人口约9.24万人,外来人口约21.93万人,常住人口约49.79万人。2012年,东城街道发展动力指数位居全市第一,完成生产总值27

9、3亿元,比上年增长7.5%;各项税收59.4亿元,增长9.4%;街道本级可支配财政收入17.4亿元,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亿元,增长9.7%;社会各项存款余额655亿元,增长33.1%。辖区共有13个社区可支配收入总额超过3000万元,有10个社区两级净资产超过2亿元。2012年,东城街道在全市年度量化考核中创造历史最好成绩,综合总分全市第一,群众满意度得分全市第一,市领导评议得分全市第一。经济发展、发展动力、社会事业、人民生活、劳动就业等主要量化指标均位居全市前列。各社区、各单位、区机关各部门共获得国家、省、市各级表彰奖励150多项。2、产业发展2012年,东城街道创新发展模

10、式,推动经济社会高水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产业发展后劲增强。2012年,东城引进500万元以上的内资项目37宗,协议投资54.6亿元,其中投资超亿元的重大项目5宗;引进外资项目58宗,合同利用外资1252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39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4%;进出口总额47.8亿美元,增长8.7%,其中出口31.6亿美元,增长12.94%。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推动多家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其中,新设国家级研发中心和实验室3个;新增国家高新科技企业15家;创立自主品牌24个,著名驰名商标13件;专利申请、专利授权数量均位居全市第一,被评为广东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帮扶企业效果明显成立重点项目督导服务

11、小组,推动凯格精密机械、佳丽包装、科威医疗器械等9个优质工业项目规划扩建或建成投产。落实区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及时为企业解决9类71个突出问题,减免各类涉企收费1000多万元。组织企业参加“中博会”“加博会”“漫博会”等重大展会活动,促进外资企业实现内销120.5亿元,比上年增长8.8%。商贸金融繁荣发展新增市场主体5052户,吸引新奥燃气、农商行等企业总部以及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等金融机构进驻。房地产销售面积15.3万平方米,启动天骄峰景二期等9个商住小区项目建设。东城万达广场、国际食品商贸中心、东城又一城等商贸项目稳步推进。“三重”建设成果丰硕新开工或已立项的重大产业项目5项,计划投资总额

12、约112亿元。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对东城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较大的拉动作用。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5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非房地产项目投资38.4亿元。 3、城市建设2012年,东城实施“双城三线双提升”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宜居城市环境。基础建设不断完善,邀请深圳雅克设计有限公司对黄旗山南片区的“新城”进行高规格规划,初步完成相关设计。铺开宜居社区建设,启动17个社区54个宜居项目。投入1.76亿元,对10条总长12.7公里的社区道路进行升级改造,其中7条已基本完工。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投入6.4亿元全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其中文化中心扩建主体工程等8项重点工程完工,体

13、育公园改造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立新横岭回迁小区、峡口回迁小区等6项重点工程进度加快。启动东纵路内涝整治、完成鸿福河清淤等水利工程,提升辖区防涝减灾能力。城市改造进展加快推进“三旧”改造,讯通旧厂和万达广场等2个项目进入建设阶段,主山设计师大厦旁地块、主山乌石岗旧村地块、石井旧村旧厂地块等项目上报审批。配合运河综合整治、东江梨川大桥建设、方中延长线和桑茶快线等省市重点工程,征拆旧村旧厂7.87万平方米,补偿金额1.34亿元。环境质量有效提升以开展清理违法建筑为带动,查纠城市“六乱”行为4330宗次,查处规划建设违法行为819宗次。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完成环保审批115宗,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46宗。

14、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新装大功率LED路灯1612盏。 4、社会管理2012年,东城创新社会管理,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进治安整治以“粤安12”、“破案会战”等专项行动为抓手,推行治安网格化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年破案1097起。推进治安技防和人防结合,累计投入4400万元,共完成1089个治安视频监控点建设。突出社会综合治理,完成25个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整治,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开展交通排查整治、交通事故黑点治理、“治摩禁电”等专项行动,实施交警大巡逻勤务改革,交通安全保持平稳。强化公共安全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和突发事件应对,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开展消

15、防“网格化”管理试点。开展“清剿火患”战役,全年无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及消防安全事故。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大型联合执法检查,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店17家,获得“全市食品安全优秀镇街”等荣誉称号。加强信访维稳、坚持开展领导接访活动,实施重点信访案件领导包案督办,全年受理群众信访案件647宗,反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化解劳资矛盾,处理欠薪逃匿案件29宗,追讨垫付工资398万元,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5、公共服务2012年,东城改善社会管理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教育发展、公办第一幼儿园及大型民办粤华学校建成招生,扩大优质学位规模。素质教育成绩显著,辖区中小学集体和个人共获得市以上各类奖励118项,每万户籍人口升大学人数全市第一。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精心创作一批文化精品,获得市以上奖项78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