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2082673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西南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西南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西南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西南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南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 Y Of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20门年 5月目录二、指导思想3三、培养日标3四、培养体系31、试点范围与规模 32、选拔方式43、培养模式54、竞争机制55、专业培养56、学生管理67、学籍管理6五、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 61、培养目标和要求62、教学计划63、课程体系74、教学模式75、实践环节86、考核方式8六、校企合作模式 9七、组织管理体系 2、组织结构92、经费保障103、资源保障104、教学管理105、师资队伍建设11八、区域内的大中型企业 11一、前言高等教育肩负“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必须主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走 中国特色新 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服

2、务。根据国家发展战略, 为更好地发挥我校高等 工程教育的优势,着力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素质 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多 种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特制订西南科技 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 “卓越计划”)工作方案。西南科技大学是以工学为主的多科性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 学生2.7 万 余人。在工学、农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等8 大学科门类,设有 67个本科专业、 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工程硕士 授权领域。有1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 室培育基地、 1 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2 个 部省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7 个省级重点实 验室、

3、 1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 心、 6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董事单位共建共享实 验室 17 个。经过长期 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已经成为“建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土建、 地质、采 矿、农业等行业的工程师摇篮”,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及业务骨干,具有“基 础 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吃苦耐劳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抗震救灾期间,在心理 援助,建筑检测、环境监测,重大设备应急处置等方面发挥积极作 用。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扎根西部,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努力推进 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学校实行国家部委与省市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 主的管理体制,建立 了山四川省人民政府分管教育副省长

4、任董事长,中国工程物 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 发展中心、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36家大型 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参加的校董事会。我 校历来就有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 养人才的优良传统,1993 年与长虹电子集团公司“长 虹班”,培养电子信息类专 门人才;1995 年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创办“工程力 学班”,培养了气 动专业的大学生。2000 年以来,学校更是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 师资培 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和企业展开深入全面的合作,组建了区域产学研结合的高素 质 人才队伍与高质量育人平台,成功探索了开放办学的系统理论与方法体系,开 拓了学校与区 域合作共同发展的长效路径。学校从

5、董事单位聘任了一批高级专业 技术人员担任学校教授、 副教授,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资源 共享、联合办学,促进了学校办学水 平的快速提升和董事会成员的共同发展,形 成了 “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鲜明特 色。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纲要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坚持“资源 共享,物尽其用;人尽 其才,共同发展的开放办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西部大开发、绵阳科技城建设、 建材行业和国防科技工业,以实际工程为背 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做学融合、研学融合 为抓手,努力探索高层次工程人 才培养的有

6、效模式,着力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与研究能 力,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三、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未来工业界的精英人才,工程技术领域的拔尖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树立“面向企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 借助绵阳科 技城、莆事单位的优秀资源,结合行业工程技术领域,以我校建材、地矿、国防科技等优势 专业为基础,培养立志献身于工程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综合素质,具有扎实 的工程训练功底、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本科 工程型拔尖人才。四、培养体系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建立本科工程型人才、硕士工程型人 才的工程 师培养体系,在本科层

7、次(4 年)设工学学士;硕士层次以全日制工程硕士(2 年)为主 少部分学生按照工学硕士培养。1 、试点范围与规模我校已经在 2010 年9 月启动了校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丄作, 在材料 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共四个 专业开展试点, 各专业分别从 2009 级学生中择优选拔 30 人左右单独组建“卓越 计划”试点班。试点班实 施完全学分制、制定了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校企“双 导师制”。在夯实现有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我校将进一步加大试点工作的规模,拟在 电气类、测 绘类、环境类中遴选与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参与“卓 越计划”,到“十 二五”

8、末期将“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扩大到810个,并依据社会需求进行适当调整。表 1 总体试点规模拟试点专业班级规模(个)学生人数(人)材料科学与匸程4120土木工程4120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412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120地质工程4120核工程与核技术412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120生物工程4120测绘工程4120环境工程4120合计401200随着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卓越会计师”、“农科教合作培养农林人才” 等卓越计划”的实施,我校也将在法学、经管、农学等专业中遴选条件较好的 专业参与试点工作。2、选拔方式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地选拔一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为卓越工 程师培养 计划提供

9、优质生源保障。(1)按照学生自愿的原则,每学年从新入学的成绩优异的理工科学生中选 拔产生;(2)从二年级的学生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曲学生自愿报名,专家组对学 生进行 笔试、面试、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后,确定入围人选。(3)尝试自主招生,选拔有志于成为工程师、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学 生。3、培养模式“3+1”模式培养本科工程型人才“3+1”模式是指前 3 年学校主导、企业参与,后一年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 际工程项 口和设计,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成为卓越的本科工程型人才。该模式在二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试点班,前 3 年学生在校完成规 定学分学 习,第4 年学生进入企业开展毕业实习,采用跟

10、班、岗位锻炼等方式学 习本行业的生产与 管理流程,山企业方担任学生实习的指导与考评工作。根据生 产实际需要,山学生、企业 和学校三方协商确定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由校企双方 共同承担对学生毕业设讣(论文)的 指导,并III校企双方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审阅、质疑等形 式进行评价。试点班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双导师制”,山学校教师和企业丄程师 共同完成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任务。学科基础和专业特色课程将采用理论与实际 紧密结合、具有工程 实践特色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结合工程项 LI 和课题进行实践 训练。4、竞争机制为确保生源质量,鼓励学生实践、创新,建立荣誉资格制度和优补与

11、退出 的竞争机制, 按一定比例淘汰不适应学习的学生,并选拔增补优秀学生,保持学 生规模和学生质量。5、专业培养对参与试点工作的学生按专业单独编班,通过集中授课的形式进行校内专 业课程的学 习;以工学交替、集中和分散的方式完成实践环节和企业学习。6、学生管理采用“辅导员+双导师”的管理模式。辅导员主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主活 状况、组织 参加各项课余文化活动和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为每位 学生配备 111 学校教 师和企业专业担任的双导师,校内导师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 进程规划、主动实践和科技创 新提供指导或咨询。企业导师主要对学生在现场实 践期间进行指导。7、学籍管理本科生阶段的学籍管

12、理山教务处负责,毕业资格实行单独审核;对不适应 试点班学习 的学生可重新选择回原专业普通班,按转入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修读课 程,转出学生在试点班 修读的课程可以认定成绩。成绩合格的学生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条件的可授予学士学位。培 养过程中涉及学籍异动、学习年限调整、双学 位培养、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国际联合 培养等方面的特殊问题经审批予以 特殊处理。五、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1培养目标和要求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突出行业 特色,构筑 现代工程师的知识结构,按照当今工程技术的发展设计和优化整合课 程内容,以“强实践、 能管理、善创新”的未来优秀工程师为 H 标,

13、注重对学生 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 新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 力的培养。2、教学计划邀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 , 有利于创 新工程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实行“工程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企业合作不断线”的课程配置 体系,加强 工程师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社会、伦理等方面按不同 比例分别设置一定的学分,构建“大工程观、大系统观、大集成观”的工程知识体系,注重 工程系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加大实践环 节和企业学习的内容,合理安排认识实习、课 程实习、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等实 践环节,工厂累计1年的实践釆

14、取4 年循序渐进式安排。3、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上突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加强工程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 学知识,将 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工程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 展的 LI 的。在专业课 程设置上,围绕产品、过程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 行,重新设计课程体系,重新考 虑课程衔接,重新安排教学过程。压缩课内学 时,加大实践内容,增加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 的时间,将其占总学分比例提高 至 30%以上。增加导论课、项日课、研讨课的比例,把以 工程项U设计为主线的思想贯穿其中,体现丄程教育面向实践的思想。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编著出版高水平的圉绕卓越工程师培养LI标的系列化 系统

15、集成性教材。将最新科技成果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纳入到教学 和科研素质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工程感知、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到综合创新”的四 层次的实践 教学体系,进行从丄程感知、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到综合创新的工程训练,逐步实 现“工程实践教学四年贯通,内容上纵向到顶J 横向 达边的口的。“纵向到顶”,即从 专业能力培养方面逐步进入该领域的学术前 沿和工程应用。横向达边”,即体现人才培 养中,各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贯通,以 及学科专业的交义和渗透,使被培养者成为复合型、创 新创业型人才。每门课程都要规划如何使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去学习,合理安排课内与课外, 校内与校 外的实践环节。这些实习实践环节一部分可以利用寒畐假时间进行,重 要的实习可能要利用 整个学期,切实落实学生四年学习过程中有 1年实践经历。通过给予相应实践选修学分,积极引导学生参观先进技术展览、参加各学 科前沿讲座 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开阔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和动向,激发学习兴趣,寻找学习兴奋 点,增强活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申 报专利、发表论文等,展示学习与 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参加有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