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静物线描到人物线描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2066787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静物线描到人物线描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静物线描到人物线描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静物线描到人物线描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静物线描到人物线描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静物线描到人物线描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静物线描到人物线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静物线描到人物线描(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静物线描到人物线描长沙市美术学校 倪军民 内容摘要:速写是基础美术训练中的重要内容,专业考试中的主要科目。线描是目前不少考生所采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于初学绘画的学生来说,从线描静物入手,通过对日常生活用品、器物,室内生活场景进行线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线条意识,提高学生对线条的认识程度与技能水平。由此进入到对人物的线描表现,运用已掌握的线描知识与用线技巧,结合人体的比例、结构及运动规律等知识对学生进行人物线描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人物线描的表现水平与技能技巧。关键词:静物线描 人物线描 教学研究 在美术高考中速写是一门主要的考试科目,其表现手法主要有:线描、明暗调子、线面结合等三种表现手法。由于

2、受到某些高等院校和考前书籍的影响,选择线描画法的考生越来越多。 用线去表现物象的手法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在中国画里称之为“白描”,相应的课程有白描花卉、白描人物等。白描在中国有千余年的历史,中国画里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便是对线描效果的形容,也出现了如“钉头鼠尾描”、“行云流水描”、“高古游丝描”等十八描法。也留下了大量的有关线描方面的画论。“线”在世界各国古代艺术中被普遍运用。在法国古典主义绘画大师安格尔的素描作品中,有大量的用线条进行造型的画作,更留下“线和形愈是简练就与愈富有美和魅力”与“线条这就是素描,这就是一切”等名言。 对于一个学画时间不长的高中生来说,在画人物线描时既要考虑人

3、物的比例与动态,又要注意线条的轻重缓急,同时还要考虑画面上线条的疏密对比,这绝非易事。现在有不少美术考生画人物速写从线描入手,突击训练,对线描方面应注意的几大要素知之甚少,比较盲目,画面效果总是不佳,进步比较缓慢。由此现象引发出思考:教师能否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线描能力?能否在对日常生活用品、器物的线描写生训练中找到突破口?为此,有老师在线描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他把对学生的线描训练分成两个阶段来做,第一阶段:日常生活用品、器物,室内生活场景,户外风景的线描写生。第二阶段:人物线描写生。一 提高学生对线条的认识程度,培养学生的线条意识。 1 线条的深浅浓淡变化。在中国画里有“墨分五

4、色”之说,即用水将墨调成五种不同的深浅浓淡焦、浓、淡、干、湿。在白描人物中画头发、脸和手、衣纹时,往往采用不同深浅的墨色进行勾勒,如头发用浓墨,脸和手用淡墨,衣服的墨色会根据深色衣服与浅色衣服的区别用不同深浅的墨色画衣纹。速写时常用的工具为铅笔和炭笔,只要学生注意控制好力度,铅笔和炭笔同样也能画出若干种深浅层次。 2 线条的轻重缓急变化。线描画通过线条来表现对象,线便是画面上的表现语言。不少同学在画线描时不懂得轻重缓急,画出的线条似流星划过夜空,飘得很;也有一些同学画的线条缺乏力度,浅淡、柔软无力。其实,中国画和中国书法都极讲究用笔用墨,强调用笔“中锋用笔”“力透纸背”。只有以沉着、飘洒、有力

5、的画出的线条,才能将神完气足的人物神情充分表达出来。 3 线条的疏密对比与变化。线条的深浅变化和用线的轻重缓急只是就线条本身而言的,而线条的疏密变化就关乎到整个画面的基本面貌。通过对画面线条的组织产生疏与密的对比,使画面有了黑白灰的层次,产生节奏与韵律,也使得线描的艺术表现力得到充分的体现。对画面线条的疏密对比与变化处理是否得当,是画面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也是学生应重点学习的内容。二 静物线描的写生训练。 1 工具与材料:2B铅笔、白橡皮、8开素描纸。 2 写生内容:日常生活用品、器物,室内生活场景,户外风景。 3 训练与指导目前不少学美术的孩子都有画动漫的经历,更有一些同学以前学过儿童画,线描

6、画也恰恰是儿童画里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是他们对用线的要求没有这么高,这么专业。所以,从线描开始训练让学生们不觉得陌生,与人物线描相比,心里压力小得多。在写生的内容上,开始老师还可以为学生摆出几组不同类型的生活用品组合,如:背包、衣服、鞋子、书本、随身听、画具、雨伞、水杯等。见图(1)图(2)。通过对这些生活用品的写生,让学生发现身边可画的东西其实很多,只是他们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到了后面老师不再摆静物,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寻找可画的东西,书桌上、书桌下、门后面、画室里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又得到了提高。 图1 图2 在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只能使用2B铅笔,注意握笔的姿势,同时学

7、会手指用力。通过对手指用力的控制,要求学生画出至少五种左右的深浅变化。在用线的速度上,开始要求他们匀速画线,要稳,不要求快,尽量克服“飘”“油”等恶习,见(图1)。待到学生用线能做到沉稳时,再强调轻重缓急的变化。刚开始画时,可让学生粗略地打个草稿,画出大的轮廓与基本形,然后再开始具体勾勒描绘。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学生,老师可鼓励他们先打个腹稿,估计好构图与大小后便可以直接画,边画边看,边画边推,逐渐完成。 观察方法很重要。在练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不断地提高观察能力。有些细节的地方要求学生应贴近对象仔细观察。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现象发现一些规律:如排列与组合规律(鞋子底部的花纹、衣服的领口与袖口

8、),透视规律(手机的按键面板、纸盒上的标签与文字),对称的规律(座椅上的内框)这些规律把握住了,写生时就不至于看一眼画一笔,做到从容应对,从而提高作画的准确度。 提高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思考:物体的轮廓线与结构线有没有区别?主要的地方与次要的地方有没有区别?近处的线与远处的线有没有区别?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区别的存在,并运用深浅浓淡不同的线条去表现出来。见(图2)。 画面线条的组织,疏密的对比是练习的关键。学生在线描写生中刚开始是一种被动地用线去描摹物象上已有的特征,如雨伞上的花格子、衣服上的图案与文字、背包上的包带的织纹等,他们要么将这些东西视而不见,一概不画,将画面分

9、割成大小不一的豆腐块;要么将这些东西一一描摹,将整个画面弄得密不透风。这都是学生不懂得如何去处理画面疏密变化带来的问题。所以,要告诉学生除了照抄对象的同时,应学会概况与取舍。根据画面的情况主动安排、组织画面的疏密变化,做到该照抄的地方可以照抄,该省略的部分可以省略,这样一来,画面便不会面面俱到,提升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力。见图(1)图(2)。4 小结学生在老师对线描知识讲授后,通过写生训练,他们对线描的基本要求有了初步的了解,观察及思考能力得到了加强,用线及画面的线条组织处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要坚持训练,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与熟练程度。学生目前的静物线描的水平为接下来进行人物线描的训练奠定了基

10、础。u三 人物线描写生训练。 1 工具与材料:2B铅笔或炭笔、白橡皮、八开素描纸或速写纸。 2 写生内容:人物半身像、全身像写生。 3 训练与指导 人物速写重点要把握的是人物的全身比例与动态。人物的比例许多速写书籍上都有讲述,诸如:“立七、坐五、盘三半”的口诀等在此不再讲解。关键点是了解人物的运动规律,灵活把握在一定的视角内看到的人物全身比例与动态特点。人物比例不能生搬硬套,动态更需舒适协调。现在常用的伯里曼人体结构绘画教学对人体结构讲得比较好,建议学生多看一看,对画人物线描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人物线描训练中有几个重点部位需进行专题练习,即头部、手部与脚(鞋子)。它们正好分别处于画面的上中下三

11、个部位,更需认真对待、仔细刻画。例如头部的练习中,用线条表现不同的发型对很多同学来说是个难题,白描人物中处理须发的方法值得去学习与借鉴,可根据发型的特点加以概括与组织,运用平行线或圆形曲线进行表现。见图(5)图(6)。发现了规律、找到了方法,头发画起来便不再是难事。人物身上衣纹的处理可根据人的运动规律来区别对待,分清楚主次与轻重,注意虚实变化。衣服上的装饰线在认识到它们的组织规律后,可以根据整个画面疏密对比的需要进行添加。要时刻关注画面,思考画面的效果,切不可为了添加而添加,以致于把画面弄得花里胡哨,弄巧成拙。见图(3)。对于主动地处理画面的疏密对比,要求学生做到“视而不见”与“无中生有”,要

12、根据模特的特征与画面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见图(4)图(5)。 图3 图4 图5 图6四 反思及总结通过对学生的从静物线描到人物线描的训练,绝大多数同学的线描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用线的轻重缓急,画面上的线条组织与疏密对比,对物体的形体特征的把握。有些同学甚至突飞猛进形成了质的飞跃。静物线描可以视为画好人物线描的一个拐点。线描写生的过程是一个眼、脑、手三方面高度结合的过程。一幅好的线描作品离不开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少不了作者扎实的手上功夫,更依赖作者的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处理画面的能力。这需要学生进行不懈的努力和坚持训练。诚然,速写的表现手法有多种,线描只是其中的一种,对其它表现手法的学习训练也不能忽略。但就用线造型来说仍给我们留下许多值得研究与探索的空间。参考书目:芥子园画传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年世界大师素描技法安格尔 王文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2年中国画技法黄均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年白描花卉写生叶玉昶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3年柏里曼人体结构绘画教学(美)乔治柏里曼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7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