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3篇(蛙这本书的读后感)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2026587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3篇(蛙这本书的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3篇(蛙这本书的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3篇(蛙这本书的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3篇(蛙这本书的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3篇(蛙这本书的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3篇(蛙这本书的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3篇(蛙这本书的读后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3篇(蛙这本书的读后感)下面是我收集的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3篇(蛙这本书的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1上午就回到家中,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把莫言的蛙看完了。看的人有些晕头转向,混沌一片。并不是故事有多么的曲折或高深莫测,只是莫言的表达太过真实,让我误以为所述之事皆为真事,实则不然。他巧妙地把现实与幻想结合在了一起,在阅读的瞬间让我分不清真真假假,于是脑袋一片混沌。冷静下来之后明白,后半段的故事应该是虚拟的,前半段关于他姑姑做计划生育工作的故事,虽有夸张,但也应该很接近事实。因为那样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我父母、亲人的身上,他们也处在那个年代,残酷实施计划生育的年代。记得母

2、亲对我说,当年在我之后,她又怀了一个女儿,因为是超生,家里又穷,在怀胎8个月时被迫终止妊娠了。8个月是个什么概念,早产的话,完完全全可以生下来了。母亲说,当时生产队里的人天天跑到家里闹、威胁、恐吓,逼着把孩子做掉。后来,实在势单力薄,被一阵毒药从肚皮上直接注射到孩子的头上,而终止了生命。母亲现在50几岁了,都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个孩子的面貌。说长者一头乌黑的头发,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粉嫩嫩的小脸,如果顺利生下来,肯定长的比我漂亮。每每谈及此事,母亲都是无限的伤感和自责。恨自己没有那个能力能将已怀胎8月的孩子生下来。在那个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年代,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全国各地都在上演着如此残忍、血

3、腥的事。现在虽然国家发达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政策也开放二胎了,但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反而是不敢生了,你说这可笑不可笑?穷的时候拼命的想生,不穷的时候却不敢生。突然想起一句话: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你我不过是一粒尘埃而已。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2莫言的作品蛙,首先,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不得不承认,莫言是一个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作家,只是一个题目就已经足够吸引读者,赢过许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通读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并不是一开始我认为的只是为了“卖座”那么肤浅。“蛙娃娲”,这样一说,会显示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小说中描写了做了50多年妇产科工作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了新中国60年间农村

4、生育率的起伏,并描述了中国控制人口急剧增长和实现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艰苦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我不知道莫言写这本小说的意图是赞扬还是批评,还是在酝酿更深刻的东西。在这里,我只是想谈谈看完小说后的感受。我过去认为计划生育是一项正常而明智的政策。中国人口众多,造成了资源匮乏、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我是独生子女,我的亲戚朋友也是独生子女,偶尔也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不禁在心理上嘲笑家里观念落后。我一直认为计划生育是一件很自然,很容易实现的事情。我怎么能想到执行这项政策会如此困难呢?在小说中,在落后中国的一个落后乡村,“姑姑”为了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亲手除掉了2000多名胎儿,间接地摧毁了许多妇女的生命。正如一

5、句话说的那样,我不杀伯仁,但伯仁因我而死。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3莫言的小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阵热闹欢乐气息。就像你恰巧碰上了一个村庄的集市,你游走在人山人海中,即便没有人与你搭话,你也不寂寞。看小说蛙,就像在逛着这样一个热闹的集市,一段段情节像一个个摊位,你在人群中被推着走,眼睛、耳朵仿佛都不够用了,因为那嘈杂声、那琳琅满目的货品,密集地直朝你袭来。我本身是不太喜好这样的文字的,因为我很可能在这文字环境的感染下渐渐地就生出满心的浮躁,最后只好把它弃之不顾了;也可能在精彩热闹了一番过后,却发现自己其实什么中意的玩意儿都没买到,刚才全是兴奋着别人的兴奋。蛙,首先是这个题目吸引我,不得不承认莫言是

6、一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作家,仅仅是题目这一招似乎已经胜出很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们。读了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倒不是向我一开始想的纯粹是为了卖座那么肤浅。“蛙娃娲”,这么一追溯,便显出此中真意了。原来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我不知道莫言写这篇小说的本意是为了赞扬还是批判,或是酝酿着什么更深刻的内涵。在此只想谈谈我自己看了小说之后的感受。我以前一直觉得计划生育是一项再正常不过、明智不过的政策了。中国的人口那么多,造成了诸如资源匮乏、生存质量下

7、降诸如此类的问题,再不限制人口,那还了得?我在家里是独生子女,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基本也是独生子女,偶尔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多少忍不住在心理嗤笑他们家庭思想观念的落后。我一直以为计划生育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轻而易举就实现的事情,哪里会想到原来推行这项政策的过程是那么艰难?在小说中,在落后的中国里落后的小村庄,“姑姑”为了落实计划生育的政策,亲手杀死了2000多个胎儿,更间接残害了多少妇女的生命?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姑姑”为了忠诚的履行自己的使命,在“我”妻子家的门外对内喊话,劝说我怀孕七个月的妻子不要心存侥幸,乖乖的流产。劝说不成,姑姑便推倒邻居家的树、邻居家的墙,

8、用这种方式威逼“我”的妻子。看看,这举动是多么的野蛮。中国人向来推崇火与剑,要秋风扫落叶般地对待自己的“敌人”,倒把个礼义廉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全部抛到脑后。这使我联想到现在社会很多政府拆迁,对于不愿意搬走的人家,就断水断电,更有甚者直接用机器推倒人家的房屋。种种行为,只要是打着国家的名义、打着为了人民利益的旗号,便都是合情合法、正义之举了。凡是与之对抗的,便都是历史的敌人,是不值得同情的顽固分子,是必然要“逆之者亡”的。若说计划生育政策是正确的,但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手段是否正确,恐怕要大大的打一个问号。操之过急,往往会事与愿违。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思想是和我们历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的,融入我们国人的血液里的,岂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可叹,一场急躁的、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行动带着火山爆发的宏大气势,吞没了整个中国,分不清这火山的岩浆里,到底混合着多少中国家庭的血与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