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 含解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2011869 上传时间:2024-01-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 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下面以典型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以期学生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典例1(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

2、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析”“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有几种观点?赞成(或正确)、反对(或错误)、片面等均可。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

3、:判断观点(是否同意)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中国发生变化的时间定位: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1919年)观点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观点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

4、必然性。观点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观点一与观点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因角度给予否定。第四步:思考所列举史实与“观点”的联系或者影响所列举“因素”在“观点”中是如何实现的。参考答案一:(答案仅供参考)观点:我认为“冲击反应”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2分)评析:首先中国社会有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由于中国古代在经济、政治、思想、科技等方面长期领先世界,形成了天朝上国的“华夷观念”。 1619世纪,世界向近代过渡时,中国在经济上依然是落后的自然经济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力量薄弱,政治上是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思想上文化专制、思想僵化

5、,对外趋向闭关锁国。其次,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一方面不断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迫使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不断努力抗争,另一方面西方列强的侵略也客观上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变迁和近代化。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冲击了中国根深蒂固的自然经济,使之逐渐解体,改变了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政治: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面对西方冲击,社会危机的加深,中国发生一系列社会变革,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3对外关系:从闭关锁

6、国的“朝贡体系”到被迫打开国门。改变了中国“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中国逐步融入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潮。4思想文化:近代以来,正是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促使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掀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西方的浪潮,思想不断解放。如: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首开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的“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文化革命。5社会转型:西方列强的侵略,欧风美雨使近代中国在衣食住行、派遣留学生、出版报刊等方面逐渐迈向近代化。此观点从历史实际出发,注意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性,是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体现。(10分)参考答案二:

7、(答案仅供参考)观点:我认为“冲击反应”模式是错误的。(2分)评析: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部原因,而非外部原因。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社会存在着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西方的冲击只是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的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首先,明清时期的中国便具备突破传统框架的相应条件。自明朝中后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便产生发展,市民阶层发展,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其次,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为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奠定了经济、阶级、思想基础。而外来侵略、民族危机加剧只不过是次要原因。再次,先进的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

8、神和主观努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和变迁。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开明地主阶级、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追求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和近代化,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不断向西方学习。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存在着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西方的冲击只不过是加速了中国发生剧烈变化的进程而已。材料中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历史研究要从事实出发,全面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停留在理论上。(10分)方法总结:观点评论(析)题解题方法一、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

9、语句把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二、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思路二:内因、外因。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思路五:主观、客观。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典例2(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

10、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

11、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论”“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有几种观点?观点1:近代欧洲崛起是欧洲文明自身发展的结果(欧洲中心论):第一段材料;观点2:近代欧洲崛起是其他地区文明影响的结果(反对欧洲中心论):第二段材料。第三步:根据材料并结合

12、所学知识,列举与观点内涵相关的史实。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判断观点(是否同意);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欧洲崛起的时间定位:1619世纪末观点1:欧洲中心论: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经济,世界市场发展过程;思想,人文主义发展。观点2:反欧洲中心论: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亚非拉地区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原料和劳动力;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第四步:思考所列举史实与“观点”的联系或者影响所列举“因素”在“观点”中是如何实现的?参考答案一:(答案仅供参考)观点:我认为西方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非洲、拉美、亚洲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2分)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思想:经过文

13、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外交)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当西方崛起的时候,亚非拉各国相对落后。比如中国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发展缓慢,受以下因素阻碍:政治上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思想上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所以亚非拉被殖民侵略,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亚非拉是被

14、西方文明征服的。(10分)参考答案二:(答案仅供参考)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2分)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中国古代文明长期世界领先,对西方产生巨大影响。比如:经济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在清前期以前一直世界领先。政治上: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5、影响到欧洲,尤其是科举选官制度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科技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对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创造了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贸易上: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连接欧洲和中国,以及郑和下西洋,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文明。(10分)(注:西方史实和中国史实至少要各有3个角度也就是6方面史实才可以得满分,如果少一个角度的史实就扣2分。)(2017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上期第一次质量检测)(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到晚期好像没多大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停滞”的说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历史前后期的各种变迁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现代”成为观察历史的基本参照系,“停滞论”被“分期论”取代了。不过“停滞论”虽有不当但却不是向壁虚构,它也是基于一定史实的有感而发。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阅读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破题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