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2)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200847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2)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2)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2)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2)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2)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2)(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的研究张富国指导教师:魏长达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名称:教育硕士 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语文 2002年2月15日目 录引 言3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4一 问题的提出4二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4三 研究的方法7四 本研究依据的理论思想7第二部分 语文教师角色的研究9一 角色与教师角色9二 教师角色研究的一般状况11三 语文教师角色及其研究的一般状况11四 本研究的观点121 语文知识的传授者122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33 学习动机的培养者134 课堂资源的建构者145 课堂教学的引导者156 课堂教学的组织者167 与学生平等交流的

2、对话者178 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者189 公正合理的评价者1810 心理健康的指导者1811 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18第三部分 影响语文教师角色实现的因素21一 教师自身角色意识的觉醒程度21二 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水平、情感态度21三 家长对语文教师角色期待程度21四 社会对语文教师的理解与支持程度21第四部分 教师角色转换的制度支持23一 宏观层面的制度支持23二 微观层面的制度支持24第五部分 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的过程26第六部分 实践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的途径与方法28一 树立自觉探索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规律的强烈意识28二 把不断“充电”作为实践语文教师角色的主要手段28三 随时与学生交

3、流,反馈教学情况,使自己更接近角色的要求28四 了解家长的需求,与家长建立信任的关系28五 与其他教师组成团队,发挥团队的力量,促进各自尽快成长29六 不断调整心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语文教师30第七部分 实践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的价值31结 束 语32参考文献33引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

4、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如雅克德洛尔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序言中所说的,“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课程改革更是如此。同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在理念上和在行动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新的举措,但是,新课改要取得预期的成功,也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实践。因此,关注教师,促成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变革,将是落实新课程理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那么,究竟如何促使教师形成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呢?本文将主要从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的角度来具体探讨这一问题。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角色

5、似乎早已在人们心中有了大体一致的看法,教师的职责即:“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方面也起着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于是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等说法,语文教师属于教师的范畴,其角色的定位总体上自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语文教师的确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师,语文教师的思维与教学方法主要受到语文课程自身特征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空前发展和人性觉醒的今天,语文这门既有工具作用,更集知识、审美、道德为一体的课程,对语文教师有了新的角色期待,若仅用对教师的总体规范来要求语文教师,显然还不够,也不利于语文教师的成长。因而语文教师有必要把握自己的角色,使语文教学更加符合客观规律。而实

6、际的教学情况又如何?下面用三个案例来证明语文教师角色转换问题的提出很有必要。 案例1: 2003年9月10日第二节课,一个语文教师走进某班教室,发现讲桌上有一张红色的贺卡,教师还没开口,这个班的班长带领全班同学齐声说:“祝老师节日快乐!”老师激动地回应道:“你们给了我祝福,我拿什么给你们呢?”学生异口同声:“教给我们知识。” 由此可知,在学生心目中,上学就是学知识来的,不同的老师将教给学生不同的知识。语文教师自然是教语文知识的。 案例2: 2003年12月中旬,“实话实说”初一年级家长、学生、教师座谈会在某校多功能教室进行。某学生家长用极其不满的口气说:“我一天除了做饭,就是陪孩子学习,其中语

7、文半小时,数学半小时、英语半小时,可就不见成绩提高,这是怎么回事?我听了老师们的课,觉得给学生练习时间太少。” 似乎有道理,在家长心目中学生成绩是第一位的,教师主要的任务是给学生多做与考试有关的练习,由家长在家里“加餐”,最终提高学生成绩。家长焦急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教育教学的过程的确太复杂了,学习成绩提高的理想决非靠做练习就可轻易实现。 案例3: 一个有15年教学经验的某重点中学高级教师,在谈到自己的高三教学时,自豪地说:“我把所有该教的都教给他们了。” 看来教师把知识、技巧传递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就完成了。在这儿教师只是一个知识与技巧的传递者。 这三个案例中涉及的人的身份不同,但基本倾向是

8、一致的:语文教师就是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训练学生答题技巧、提高学生语文成绩,进而“教练”学生通过中考或高考的人。从目前的考试制度来看,有其合理的成分,可教学实际远非如此,就是提高成绩也并不容易,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人们特别是语文教师更要研究并明确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若不明确自己的角色,就会影响教学方向,就会使教学过程机械,缺少活力,就会使教学及学习评价有失公允。 二、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一)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新课程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教师既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1、新课程:教师发展的新空间 一般来说,在课堂中,课程授受的知识大体分为三个部分:A类

9、,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B类,教师个人的知识;C类,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方式的差异,这三类知识之间的比例也将发生变化(参见下图)。反过来,这一变化又可能制约教师的发展空间。 A 教科书和教参的知识 B A B A B 教师个人的知识C C C 师生互动的知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结构化、封闭化、权力型的控制方式,他们关注的中心在于传授教科书或教参上确定不变的知识,而学生往往被置于被动的接收者的境地。表面看来,教师既主导了课堂又控制了学生,好像享有绝对的教育教学的权利和自由;实际上,教师却成了教科书、教参或教案的“忠实执行者”,以至于课堂情境中生成的许多

10、有价值的“意外”资源都被“漠视”了。由此,教师不仅背弃了学生的发展,而且把自身的发展附着在一些“凝固”的知识和程序上。有了“教什么”和“如何教”的现成方案与硬性标准,教师还需要有创造性吗?除了“按部就班”、“如何教”的现成方案与硬性标准,教师还需要有创造性吗?除了“按部就班”、“踏踏实实”地展开每一课的教学,教师还有什么可以追求的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课程对教师发挥创造性的重视。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学过程的重心由“教知识”转向“教学生”,教学的目的也由知识的传递转向学生的发展。这决定了教师的控制方式

11、应该是非结构性的、开放的、民主的。新课程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以及对教材的合理解读,允许他们形成自己的独特立场和观点,并且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向学生敞开。而且,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将逐步被打破,学生参与课堂、与教师展开对话的机会将更为频繁;课堂的氛围趋于轻松、自然,师生关系呈现出民主、平等、融洽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教科书或教参所提供的知识的比重将有所下降,而教师的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的知识,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这些必将促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的萌发、创新精神的展现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学过程将会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富于生命力。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师课堂教学自主权的扩大,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和研究方面的权利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他们的鲜活经验可望在新课程体系中得到具体的体现。在这种意义上,教师不再是“他者”,而是“局内人”;实施的课程不再是“异己”的,而是“联己”的;教师也不再是课程的附庸,而是课程的真正主人。这是教师在新课程体系中地位变化的一个明显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