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1970636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地理年 级七年级教学形式多媒体课件教 师石慧单 位哈密市第十中学课题名称海陆的变迁学情分析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这节课的教学中重点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让学生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比较困难,因此这里侧重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该教材是第二章的最后一节内容,对于

2、地球面貌的形成起到总结的作用,又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巩固,如地球上的大洲、裂谷、海沟、大洋、地表形态等的形成并不是自古不变的,是地球的不断运动变化形成的,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这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教育是很好的题材。这节课的知识对初一是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我在课上采用了多媒体的演示,有利于知识的简化,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针对初一学生年龄较小,好动又好胜的特点,我采用了游戏和比赛的教学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判断,

3、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于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分析要点: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及其原因。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3. 说出世界著名的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大陆漂移学说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2.通过对板块的运动一系列的研究,培养学生探寻学习的方法已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是学生初步形成探究、求真求实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

4、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沧海桑田的录像。提问:成语中蕴涵了什么地理现象?可见,海陆变迁古人就有所察觉和认识,果真如此吗?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寻找证据吧。二、讲授新课教学活动1(本环节有教师展示课件,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1. 屏幕上呈现世界地形图,以及三个实例的图片和文字说明以及相关问题。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问题:此现象说明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床遗迹问题:反映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由什么原因造成的?3):荷兰围海造田问题:在过去的百年中,荷兰的土地为什么在不断扩大?总结: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的活动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并且要顺应自

5、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教学活动2(1)提问: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固定不变吗?你赞成 “活动论”还是“固定论”呢?说说理由。(让学生自己观察地图,展示七大洲的轮廓图,假设是拼图,你会把哪两个大洲拼在一起?)自读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多媒体呈现图片:躺在病床上的魏格纳凝望墙上的世界地图,脑中升起问题: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让南美大陆东岸与非洲大陆西岸闪现。提问:根据这个发现,你有什么推测?魏格纳的思考: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漂移?魏格纳进一步思考研究,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展示大陆漂移假说的图文资料,

6、并讲解其基本观点。(2)讨论:找证据,(在屏幕上呈现课本35页活动1的图文资料,启发学生理解):证据1:拼合大陆轮廓相似吻合。证据2: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证据3: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似性。(3)观察大陆漂移的三幅不同年代的海陆分布图,并思考大西洋的形成和太平洋的变化,发表意见。(大西洋不断扩大,太平洋不断缩小)总结:大陆是不断漂移的。教学活动3(过渡)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动那么大的一块陆地在移动呢?(1)在屏幕上呈现地图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并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1)、有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引导学生观察板块交界处的箭头,并用书本

7、演示两种受力方式的结果,得出两种运动形式造成的地理现象:、相反方向运动张裂地表裂谷带产生形成裂谷、新的海洋、相对运动碰撞挤压海洋缩小、消失地表隆起抬升形成高原、高山引导学生完成课本3840页的活动。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表现为多火山、地震、高大山系引导学生看图,并强调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活动:给出近两年发生的火山、地震现象,观察它们都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展示汶川地震、海地地震等景象,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另外还有人

8、类活动也会影响海陆变化。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善于观察的魏格纳提出了伟大的大陆漂移假说,主要内容是:(指名说出)。后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板块运动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1.全球共分六大板块;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运动的方式主要有相对的张裂运动和相对的挤压运动,张裂运动会形成裂谷和海洋,而挤压运动则会使海洋消失,隆起山脉,形成海沟和岛链弧等;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边缘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板书设计第二节海陆变迁一、沧海桑田地壳的变动海陆变迁原因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二、大陆漂移说1、德国魏格纳2、主要理论三、板块运动 六大板块与若干小板块板块构造学说 不

9、断运动板块内部地壳稳定,边缘活跃作业或预习自我评价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板块构造学说和火山与地震。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不多,总的来说就是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以及学会运用该观点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另一个重点就是了解地震的前兆及掌握地震的应急措施。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优点,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教学内容比较紧凑,各环节的衔接较自然,使知识能够比较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其次,课外的教学资源插入非常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能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如,紧扣教学内容,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火山、地震、海啸等视频进行导入,调动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再次,学生回答问题时能较好的进行引

10、导和及时做出评价,师生间的交流适当。如,在学生运用所学观点解释地理现象时,学生一时无法做出解释或答偏了,能够引导学生慢慢得出正确的解释。最后,采用了较多地图,培养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这是地理教学中学生能力目标培养的一大重点。本节课的知识点的讲授、问题的提出以及解决都是通过来完成的。 当然,以后上这节课还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有许多:第一,运用所学观点解释地理现象时,应再复述导入时的印度尼西亚海啸,让学生解释发生的原因;第二,火山地震分布与地震前兆之间的衔接不是很恰当,在下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第三,本节课问题设计较少,应适当的增加师生互动时间,如,在地震前兆上应让学生自己来说;第四,初中地理课堂常常是讲练相结合,通过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本节课的活动环节较多,如,有学以致用环节,有小组讨论、表演地震突发时如何应急环节。但后一环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学生讨论时间过长、表演时间过短。第五,这节课分别一个基础较好和一个基础偏差的班级上过,由于我教的班级基础相对偏差,所以我的教学设计较适合后一类班级,如果要在前一类班级上此内容的话,需要扩展一些教学内容和加深问题设计的难度。 以上则为上完本节课后,个人的一些感想,上课时还有不足之处,望各位教师提出你们宝贵的意见!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