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1963094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阅读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课外阅读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课外阅读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课外阅读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课外阅读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外阅读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阅读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课外阅读】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摘要】李清照的词作在思想内容上和词风上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生活、环境的改变影响了她词风的变化,前期生活幸福美满、思想积极向上,主要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闺中的生活,表现了她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与丈夫别离时的愁闷心情。作品题材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游玩、饮酒、赏花闺情之类,具有流丽明快、沉婉自然的风格特色。南渡后,面对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倍感身世的凄凉,李清照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她把自己的人生遭遇之感抒发在作品里,风格突变,词风变得沉郁悲苦,平易忧愁。不难看出她高超的艺术手法和精美雅洁的艺术风格,再加上丰富深刻的内含,使宋代词

2、坛放射出奇异的光环。 【关键词】 李清照 词风 清丽 深婉 悲苦词是宋代最为值得骄傲的文学样式。词中的主人公多是红粉佳人,但其作者绝大部分都是男性,述说女性的幽怀多少让人感受不太真切。而李清照的横空出世,则彻底打破了这一现状。她以自己独特的情感历程,写下了“别是一家”的词作,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生活颇为坎坷。既享受过甜蜜生活的幸福,也饱经苦难的折磨。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词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抒发自我情感的新形象,一般认为,她的词可以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期,前后期不同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不同风格特色。因为她“能够直抒胸臆,写真情实感”。所以只要把握住李清照的情感变化,自

3、然就能比较她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一、李清照的前期词风清丽深婉。 李清照的前期,主要指她在少女、少妇的一段时间,作品多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闺情词,词风清丽深婉。 (一)、“鸥鹭”,自然流畅的画面 童年时代的李清照生活在济南,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才,“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童荣并称为“宋代后四学士”。李清照后来的词所表现出来的婉约风格,很大程度上是受苏轼词风的影响。当然,更直接的是受父亲熏陶。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臣的孙女,也善文。父母双方的家学渊源,为李清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缪钺先生因此称“易安承父母两系之遗传,灵襟秀气,超越恒流。”由于早年这种优雅、闲适

4、、宽松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她少女时期生机勃勃、洁白隽美的、展翅飞向蓝天的“鸥鹭”形象:“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充分展示了词人李清照任性、率真的性格特点,词风自然流畅。如果“把她的前期词作所表示的情感世界分两半,可以说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则是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她的一部分抒写少女心情的词,较明显地显示这时期的风格特色。如: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水。水光水色与人亲, 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

5、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这两首诗写出词人对美好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和赞美之情,并对幸福的执着追求。如梦令描写了生活中一次荡舟的生动景象,通过“误入”,“惊起”等动态的描写,展示出一幅鲜明欢快的画面,形象逼真,表现了词人胸襟的开朗和坦荡。太阳快要落山时,词人才和她的伙伴们驶着小船回来,但是船不小心驶入藕花的深处,而她偏要在醉了的情况下“争渡”,直到把一群鸥鹭都吓跑了才肯罢休,其任性、率直、可爱的性格立即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怨王孙则以白描的手法,写出秋天的可爱美丽,以前的文人墨客们描写秋天以“悲秋”为主调,写秋天的荒凉、灰淡,花儿凋谢,树叶飘落,一片萧条景象,毫无生机。 但秋天在李清照的笔下,却变得

6、另有一番风味。尽管树木花草已经枯萎、衰败,可还是说不出的无限好。最后一句更是意味深远,把“鸥鹭”比喻成象人一样不回头。一个“恨”字,充分展示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流连忘返的心情。面对一幅如此美好的秋景图,词人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不愿这么早就回去。从这两首词可以看出李清照活泼、楚楚动人的形象。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和优美欢快的韵律,构成悠远深长的意境。词风自然、流丽、明朗。此外,像“寒梅点缀琼枝腻”(渔家傲),“远岫出云催薄暮”(浣溪沙)等,也写得清新自然,言有尽而意无穷。 但李清照毕竟是封建社会的妇女,只能被束缚在寂寞的深闺之中,虽有杰出的才学却无法施展,无非是荡荡秋千、赏花饮酒、游玩、“斗草”(浣

7、溪沙)之类的少女乐事。这便给她带来说不出的幽怀,以花草的眷恋衬托自己的闲愁。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通过主仆对话的形式,委婉地表达出女主人惜花之情。清晨,醒酒后的词人,经过一夜的风雨洗礼,急切地想知道外面的情景。词人问得极有情,“卷帘人”却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来。想留住海棠花,实则是想挽留美好的自然风光。面对枝叶茂盛,而花朵却已凋落的景象,词人很自然地流露出怜花惜花的心情,反映了词人情感的细腻和胸怀的宽广。这首词的题材并不大,但描写景物与抒发感情,一点都不落窠臼,优美的词语似乎是信手

8、拈来,感情真挚自然。如果说李清照后期的词越写越好,那么,这与她自觉的学习和继承了晚唐五代以来的婉约派传统手法,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郭预衡评价李清照的词有“李白之飘逸,李煜之率直,秦观之情韵、民间词之清新”,她经过融合处理,再加上白描、口语化的语言、自然朴实,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但李清照又会以自我情感的变化而改变她的风格。醉花阴、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是她这时期风格的代表作,作为一个封建社会里的大家闺秀,李清照“能够抹掉自己娇嗔羞怯的面纱,越出非礼勿思的雷池,大胆的倾吐自己的感情,这无疑于为作品灌注了新鲜血液,赋予了新的生命”。这就是她高超之处,历来被人称道。 二、“黄花”清丽深婉的

9、画面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恩爱,情投意合。在艺术上他们也找到共同点,都喜欢收集赏玩金石文物,但他们也有短暂的别离,这无疑深深触动了李清照细腻入微的情感。对丈夫的钟情,使此时的她像微风中瑟瑟怜人的“黄花”:“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她无所顾忌地大胆吐露自己的真挚爱情,相思之情成为词的主旋律。词风明显受这种生活和情感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但这并没有改变前期的整体风格,恰恰相反,是前期词风趋于成熟的表现。由于少女时期的自然流畅发展为清丽深婉,写出了不少爱情名篇,醉花阴就是其中之一: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

10、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中反映了词人在重阳节的离愁心情。这样好的节日,更能衬托出李清照的离情别绪。开头句用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词的基调。面对香炉的缕缕轻烟,半夜里凉气透人的枕头纱厨,更是愁上添愁,比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重阳节这天,词人浓厚的愁思无法消除,只得独自久坐在“东篱”下饮酒,一直喝到傍晚时分,希望借酒消愁,然而酒不解愁愁更愁。词人想摆脱愁闷的心情无法得以实现,只得无奈地慨叹出“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委婉而含蓄地表达出李清照生活的寂寞和离情之苦。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爱情词的清丽深婉风格。 李清照还善于引用典故来表现她的“离愁别恨”情感。

11、其中凤凰台上忆吹箫就是典型的词: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 词人心中有许多的怨言想向丈夫诉说,却又不忍心向丈夫诉苦,怕的是会有更长的分离,那么,与丈夫相聚的日子更加遥遥无期,离愁也将会更加重,反映了词人深婉细腻的情感。“秦楼”典故的运用更加的含蓄深婉,希望丈夫能时时刻刻地想念“我”。因此,词人每天都站在楼上远眺,静静地望着楼前不断流失的溪水,盼望有一天丈夫的身影会突然出现在自己的面

12、前。可每一次的失望又会在她原有愁苦的基础上再加“一段新愁”。所以唐圭璋先生评价“此首述别情,哀伤殊甚”(唐宋词简释)。把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和刻骨铭心的爱无所顾忌地倾泻出来。 从总体上看,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必然受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而她对自然景物的热爱,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把内心的情感世界抒发进作品中,这就打破了封建道德对妇女的教条规范,违反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传统。因此她的词在当时被称为“无顾忌”,身世“无检操”。但在今天看来,和后期的词相比较,这却正是“她前期词思想价值之所在,虽然这些词的题材还比较单调,情绪也偏于感伤”。 李清照的前期词与后期词武陵春、永遇乐、声声慢等相

13、比,构思上新颖巧妙,曲折婉转,笔调清新含蓄,情感真挚热烈,语言锤炼优美,隽美,读来如高山流水。可以看出李清照“掌握了高度的语言技巧,写得淋漓尽致,却又不是以泻无余”。她的前期词兼有李煜、秦观之长,但不同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这是亡国之愁,又不同于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这是物我之愁。词风凄丽深婉,尽显文质之美。 二、李清照的后期词风低沉凄苦 李清照的后期,即南渡后,国破家亡,凄苦的身世之感,深厚的故国之思,使她的词风突变。和前期相比,低沉凄苦是这时期的总体风格特色。 (一)、此“黄花”非彼“黄花” 李清照逃奔江南后,夫妻俩用半生的心

14、血收藏的金石文物图书,先后在战火中丧失殆尽。不久,丈夫又病逝,她拖着病体,孤单一人四处奔逃避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其间又有人恶意中伤,企图夺取她残存的珍贵文物。同时又遭张汝舟的纠缠和欺凌,从而引起了一场争论不休的“改嫁”风波。后又与张汝舟离婚,再次遭受婚姻的悲痛。面对一连串的打击与磨难,生活也变得极其凄惨,这使她接触到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把个人的情感与现实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后期词中出现的“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与前期醉花阴“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相比,意向已完全不同,而且词风也发生了变化。李清照在“饱经风霜之后,已不再像青壮年时期那样逞才使气了,而开始

15、从惊词险句转向平易浅近”。词风显得沉郁凄凉,如后期词作的名篇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李清照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通过谢残秋的景色为衬托,倾诉出国破夫亡,饱经忧患和流离失所生活之后的哀愁,情绪相当消沉。全文采用一些十分平淡的语言,如“时候”、“伤心”、“堆积”、“如今”、“了得”等,并伴有“淡酒”、“寒风”、“哀雁”、“黄花”、“梧桐”等形象,构成一幅低沉凄凉的画面。与前期怨王孙的秋景相比,由“赏秋”、转变为“悲秋”。词风明显变化,显示了李清照高超的艺术才能,她“巧妙而自然地运用铺叙的手法,把日常生活概括得很突出;还创造性地用上大量堆切而生活的叠字,以加强感情的渲染,毫无斧凿之痕。”词的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出奇制胜,盖过前人,显示词人在艺术上高超的才能,大胆创新。“寻寻觅觅”,此人要找回什么?是过去的“鸥鹭”、“海棠”或“黄花”吧!而今非昔比,看到的却是一片凄惨荒凉的景象。“乍暖”两句收来前面的一串叠字,细致描写词人一天的寂寞孤独之感。阵阵寒风袭来,倍感凄凉无助,愁苦、忧虑也难以排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