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资料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195159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 页数:102 大小: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城市规划原理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城市规划原理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城市规划原理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城市规划原理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资料(1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本章概述与思考题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城市化的含义;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学习的内容1、城市的产生和定义(1)城市的形成(2)城市的定义2、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的发展(2)近代城市的发展(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的发展3、城市化(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3)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4)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三、学习的建议1、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2、本章学习的建议着重学习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四、参考书目1、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 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

2、版社,1988。2、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五、思考题1、城市化的含义。2、试述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3、谈谈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理解。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和定义一、城市的形成在原始社会的漫长岁月中,人类过着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生活,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劳动集体母系社会的原始群落。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原始群落中产生了劳动分工,出现农业和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由于农业必须在固定地域开展,于是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生产品有了剩余,产生了交换的条件,逐步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易的商人;与此同时,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劳动分工的加强

3、,也逐步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发生分化,形成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和以商业和手工业职能为主的城市。由此可见,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二、城市的定义世界各国关于城市的定义有许多描述,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类:(1)人口规模,即将达到某一特定人口规模或具有某一特定最小人口密度的地域界定为城市;(2)就职能而言,一个地域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中,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数达到某一特定的比例,称为城市,或将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地方政府所在地作为城市;(3)在地域特

4、征方面,将具有某些特征(如建筑景观、市政设施、公用设施等)的地方称为城市。我国于1955年公布了第一个城镇确定的标准,采用人口规模和职能两个要素相结合的办法,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2000人,但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根据1990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建设受到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亦称前工

5、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期,也可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一、古代城市的发展(一)自然因素与城市发展人类在与自然共生中学会了与自然的协调、趋利避害。在影响城市产生与发展的诸多自然要素中,水或许最能说明问题。一方面水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另一方面又不能受洪涝灾害的侵袭,所以早期的城市大都靠近河流、湖泊,而且大部分位于向阳的河岸台地上。管子?乘马篇中曾经这样描述到:“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在这些地区上也最早出现农业居民点和形成城市。除此之外,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宜的土质等等也都是古

6、代城市选址中考虑的因素。(二)防御功能与城市发展人类最初的居民点就具备防御功能。最初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是防御其他部落的侵袭。陕西半坡原始居民点外围的壕沟,就是防御设施。在后来城市的形成过程中,城址的选择一般都考虑防御要求,常常会选择一些易守难攻的地点筑城。传说夏代就已经“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就记载了有关城市建设和攻防战术的内容,提出了城市规模大小要与城廓农田和粮食储备保持相应关系,以利于城市的防守。中国古代城市周围往往都有城墙护卫,有的城市由一套方城发展到两套方城,都城甚至是三套方城,如明清北京城,每一层城墙为还有城壕环绕。由此可见,防御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城市

7、的生存。西亚巴比伦城(Babylon)的平面呈矩形,筑有两重墙,每层城墙外均有深而广的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图1-2-1)。 欧洲古罗马帝国盛期,环地中海地区都在古罗马帝国的军事统治之下,罗马人在其统辖的地区建造了大量的军事营寨,其平面相当规范。位于今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Timgad)至今还保存得非常完整(图1-2-2)。不少军事营寨成为欧洲城市的发展基础,一些交通区位条件好的营寨城后来发展成为欧洲的大城市,如巴黎、伦敦等都可以在其古城部位找到营寨的遗迹。 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对立在城市建设中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的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较大的面积。曹魏邺城以一条东西

8、干道将城市划分为两部分:北半部为贵族专用,其西是铜雀园,正中是举行典礼的宫殿,其东是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宫廷,再往东是贵族专用居住区“戚里”;南半部为一般居住区(图1-2-4)。埃及于公元前 2500年,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Kahun)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图1-2-5)。城市中用墙分成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挤满了250多个小屋;墙东道路以北为贵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区相同,只有1011个大院,墙东道路以南为中等阶层的居住区,体现了阶级之间的对立。 (四)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经济的发展也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封建社会,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由于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往往形成一些商业都会

9、。这些都会很长时间内兴盛不衰,虽然屡受战火毁坏,但仍然原地重建,如苏州、扬州、广州、成都等。隋代大运河修通后,在运河沿线,发展起繁荣的商业都会,如汴州(开封)、泗州、淮阴、扬州、苏州、杭州等。元代后,建都北京,南北大运河仍为经济命脉。天津、沧州、德州、临清、济宁等地也相继繁荣起来,与原来已有的一些商业城市形成一个沿运河的城市带,并与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商业城市如汉口、九江、芜湖、安庆、南京、镇江联系起来,成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带。与此相反,自明代中叶以后,为防御海寇侵扰,沿海修筑了大量的防卫设施,并实行闭关政策,致使中国虽然拥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是沿海城市的发展却很慢。这一点与欧洲和

10、美洲有很大的差异。欧洲古罗马帝国地处地中海沿岸,很早就发展海上交通,一些港口城市成为商旅交通繁荣的中心。中世纪时期,一些海港城市、通航河流的重要渡口和交汇点的城市也成为商业都会,如意大利的威尼斯、法国的马塞、德国的汉堡等。1415世纪开辟印度和美洲新航线后,这些航线成为一些殖民国家称霸海上和掠夺殖民地的交通命脉,沿海的城市成为新的商业中心。由此可见,城市历来是国家的经济中枢,城市的发展对于经济的繁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对于城市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二、近代城市的发展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工业在城市中集中起来,并随之带动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正如马克思所

11、说:“人口也像资本一样集中起来”。图1-2-6表示从18401929年伦敦自身发展的状况。 生产和人口的集聚,促使城市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城市问题。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1820年1900年之间,大城市的破坏和混乱情况简直和战场一样,工业主义,19世纪的主要创造力,产生了迄今从未有过的极端恶化的城市环境。”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城市结构的破坏中世纪的城镇规模都不大,城镇的尺度合乎人的尺度,街道以步行为交通方式,各条道路都汇集到市中心,平面轮廓常常呈圆形。工业革命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农业文明下的城镇平衡状态,新的城市功能带来了许多新的城市

12、用地形式:大片工厂区,交通运输用地、仓库码头区。工业成为城市的核心,其他一切成为工厂的附属品。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工厂几乎占据了城市最好的位置:(1)工厂要求在滨水地带,因为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供给蒸汽锅炉,同时这个地带也是最方便倾倒污水和污物的场所;(2)工厂要求在城市中心区,便于四周布置工人的住所和商业,选择好的劳动力;(3)工厂要求临近铁路线,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原材料、燃料等,于是铁路到达市中心,不仅给城市带来了噪音、煤灰,也给城市带来了货场,编组站,这一条条带来利润的铁路线成为城市内部各地区之间无法逾越的障碍。当我们把任意选址厂址、居住用地、随意延伸铁路,作为扩展城市的手段,其结果

13、是可想而知。(二)城市居住条件的恶化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时,城市所能提供的基本服务设施却很匮乏,如住宅、供水、污水处理以及卫生保健设施都不完善。其中很多城镇是从农村飞跃发展起来,因而往往是什么设施都没有,即便在较大的城市,也只有一些最起码的设施,而且还被淹没在人口汇集的洪流之中。城市住宅好象兵营,以行列式、小间距或无间距地排列布置,窗户狭窄、光线不足、单调沉闷、拥挤不堪,这些工人居住区的肮脏可想而知。居住条件的恶化已经成为明显的趋势。(三)城市环境的恶化随着工厂聚集在城市各个部分,城市变成了一个大工场,我们可以想见:天空中,黑色的烟尘从烟囱中滚滚喷出;地面上,大量炉渣、废料、垃圾随意倾倒,堆积如

14、山;河流边,化学工业,染织工业在大量取水的同时,又将生产的污水,有毒物质排回河流。城市在急剧创造财富的同时笼罩在环境恶化的阴云中,特别是在资本社会功利主义驱使下的无序发展,彻底改变了城市原有的和谐。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城市都面临着战后重建,一些城市制定了重建和发展规划。至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的恢复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城市的集中发展虽然创造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但也带来城市远离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人口拥挤等等问题,所以在城市集中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城市分散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如在郊区建设卫星城、英国的新城运动等。城市交通发展也有很大的变化

15、,航空、汽车在交通运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海上运输走向大型化、集装箱化,这些都促使城市的结构和布局发生新的变化。二战以后,由于城市中心居住环境的恶化,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郊迁的现象,原来的城市中心地区逐渐衰退。近年来城市政府和企业通过土地置换、产业更新以及政策倾斜等手段,进行了旧城更新活动,力图使老的城市中心地区复苏。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城市发展上也出现分异。发达国家已高度城市化,城市空间扩展已逐渐为城市内部的更新改造所代替。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还在加快,城市外延的扩展是其主要的发展形式,并呈现不同的发展形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的趋势,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这对一些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的影响更大,如美国的东北部、西海岸城市带,日本的阪神地区,英国的东南部地区,欧洲的中部地区,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等等。经济的高度发展,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甚至是对生存环境的破坏。人类在严峻的事实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199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政府首脑会议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号召,规划者也逐渐认识到把环境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