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计划纲要》-心得体会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1831326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计划纲要》-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计划纲要》-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计划纲要》-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计划纲要》-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计划纲要》-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计划纲要》-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计划纲要》-心得体会(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计划纲要-心得体会 感受12021年8月20日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主要讲话。她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紧围绕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关键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停取得成效。各级部门单位要深入学习领会主要战略思想,紧紧围绕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成效。要着力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方面落实“六保”任务,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加紧产业优化升级。要着力推进高

2、质量创新,集中突破一批关键关键技术,协同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形成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研发高地。要着力推进高水平开放,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着力强化高效协同,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促进基础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在听取大家讲话后,她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一年多以来,三省一市和相关部门落实落实党中央决议布署,工作抓得紧,有不少亮点。一是对党中央战略意图领会到位,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放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局中进行统筹筹划,扣紧了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加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础实现当代化引领区、区域一

3、体化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二是创新方法方法,围绕关键领域和关键区域进行突破,以点带面加紧一体化进程。三是战略实施结果已经显现,计划政策体系“四梁八柱”初步构建,多层次工作机制发挥实效,在这次疫情防控和恢复经济过程中,一体化机制和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发挥了作用。总的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这说明,党中央决议布署是正确的,各方面落实是有力的。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要更加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需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受2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筹划、亲自布署、亲自推进的重大战略。此次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计划纲要,是

4、指导长三角地域目前和以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制订相关计划和政策的主要依据,为区域内各地各部门扎实推进工作、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当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含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这片包含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的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创造专利数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出60%;区位优势显著,国际联络紧密,协同开放水平较高。以习近平同志为关键的党中央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在深

5、入增强长三角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域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将其强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充足激发出来。目前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将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相结合,围绕计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抓好统筹协调、细化落实,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将长三角打造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加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础实现当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一是要牢靠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各地需摒弃过去以我为主、各自为政的思维惯性,真正在推进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上下功夫,经过深化改革和连续创新打破行政壁垒、消除发展

6、症结、完善区域政策。尤其是要在建立规则统一的制度体系、促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完善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机制等方面做好可连续的制度安排,促进多种要素在区域内顺畅流动,全方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一体化发展水平。二是要紧紧抓住“高质量”这个关键。不论是筹划整个区域的一体化建设,还是着眼处理一时一地的详细问题,全部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顺应规律、稳中求进。既要着眼“有没有”“够不够”,更要研判“好不好”“优不优”,锚住高质量发展这个方向连续推进,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当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链水平,更加好释放区域强劲且持久的发展动力。感受3党的十九大汇报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

7、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域优化发展,建立愈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对东部沿海地域尤其是长三角地域的区域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长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走过了区域的布局合作和要素合作阶段,深化至体制机制的创新,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深层次阶段。在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同时,仍存在部分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城市功效定位和分工不明晰,同质竞争仍较普遍,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现实和隐形的壁垒,城际交通互联互通和一体化管理仍有较大差距,区域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长期有效联动机制还未建立等。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经过设置更高层级的协调发展机构,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协调发展机

8、制。经过开展长三角城市功效协同发展研究,形成有序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经过完善快速交通和同城化网络,构筑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经过设置环境监管治理制度和生态建设专题基金,构建长三角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同时,要加强区域顶层设计和系统筹划,联动实施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战略,协同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全球科创中心、自由贸易区等主要功效区建设。在此过程中,作为长三角地域的主要一员,需紧紧围绕顶层计划体系、产业分工协作、创新要素培育、区域交通一体、生态协同治理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主动主动对接和支持上海长三角龙头作用的发挥,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域的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长三角顶层计划体

9、系首先,瞄准长三角区域顶层计划设计。重视立足需求,统筹全局,突出关键,有序实施,主动深化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计划,呼应上海市城市总体计划,加强和周围城市的分工协作,促进空间体系一体化发展。其次,加强和周围区域的无缝衔接。在包括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维护时,要重视和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域的无缝衔接,为融合发展提供含有前瞻性、统一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蓝图。再次,提升内部功效板块的能级。为主动呼应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要继续提升城市群内部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加紧落实“1+3”关键功效区战略,着力打造扬子江城市群经济增加极,推进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分工协作、优

10、势互补、协调发展。深入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实现区域发展由同质竞争向协同融合转变。共建长三角国际优秀制造业基地首先,加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在巩固传统制造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和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合,提升传统产业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其次,培育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树立和新时代和本省实践相适应的思维方法,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实现优秀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协同攻关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建长三角含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制造业基地。再次,加强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利用上海的城市非关键功效疏解和资源、产业链等外溢的机遇,结合本身优势,瞄准国

11、家或长三角地域急需的关键产业领域,加强研究筹划,进行整体战略布署,坚持产业的分工协作、错位发展,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和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域形成合理分工、协作有序的发展格局。打造长三角创新功效示范区首先,加紧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围绕经济发展高质量,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利用区域内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科创资源,借助上海科创中心和合肥国家科学城的建设机遇,加紧构建含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系统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其次,推进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教育、科研投入力度,大力引进我国外科技创新人才和含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团体,打通和长三角其它地域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间科技结果转移

12、转化通道,联合建设区域高层次创新载体和研发服务平台,加强科技资源交流共享,开创长三角科技合作共赢新局面。再次,实现创新要素跨区域联动。瞄准国家重大科技专题,经过打通和上海、浙江、安徽在创新要素流动上的界限,实现科创资源的协同创新。加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和上海张江、合肥科学城、G60科创走廊等国家级科学中心的联动,打造长三角创新集群主要连接点,协力建设长三角创新功效示范区,打造世界级创新经济发动机。建设区域一体的交通网络体系首先,加紧交通干线骨架的建设。深入加大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紧区内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路线、过江通道等关键交通轴线的架设,打造纵横交错的

13、交通网络系统,支撑“1+3”关键功效区发展。其次,实现跨区域交通的无缝连接。经过推进沿海经济带、沿江生态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宁杭生态经济带等的交通运输计划研究,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跨省市城际铁路、公交、轨道交通线路有效衔接的协调,实现和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域无缝连接。再次,完善同城化的交通网络体系。推进和长三角城市间公交一卡通、通关一体化等的全方面实施,支持关键城市间开通城市公共交通线路。临沪地域城市加紧和上海同城化步伐,融入上海1小时城市圈,其他城市跻身上海2小时交通经济圈。构建跨区域生态协同战略区首先,建立区域生态保护联盟。关键围绕长江、太湖、洪泽湖、大运河等生态关键功效区,以江淮生

14、态经济区、沿江生态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和上海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及长三角其它地域实现区域共享、生态共保,协同建设长三角区域发展绿色新空间。其次,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以推进“263”专题行动为抓手,全方面实施生态河湖行动计划,关键开展大气、水环境、土壤三大治理行动,主动参加长江下游以水污染治理为关键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和长三角同流域及其它地域实施多管齐下,联防联治,共同推进长三角江河湖海的生态协同治理。再次,设置生态建设专题基金。关键对跨区域的环境污染防控、环境治理等工作进行资金扶持和政策奖励。健全和完善区域生态赔偿机制,对在区域环境保护中负担生态功效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地域,经过设置专

15、题基金给予合理的经济赔偿。实现制度创新的跨区域联动首先,要主动配合长三角跨行政区域协调管理机构的工作,统筹好区域内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战略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做好和其它两省一市的协调工作。其次,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和长三角其它地域联手构建协调的制度框架和实施细则,实现区域制度架构的融合。同时,和长三角其它地域相关政府部门一起,协商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问题和对应举措,完善含有整体性、专业性和协调性的“长江经济带下游1+3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再次,激励民间力量的主动参加。主动探索和长三角关键区、非关键区之间的联动发展机制,支持区域性的非政府社团组织或民间组织发展,不定时地针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问题和举措开展专题研讨,使企业、非政府组织、居民等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推进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