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登临诗》学案-苏教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1820051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登临诗》学案-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登临诗》学案-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登临诗》学案-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登临诗》学案-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登临诗》学案-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登临诗》学案-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登临诗》学案-苏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登临诗学案 苏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登临诗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2.用典。学习过程(一)高考真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9江苏卷)满 江 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

2、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8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一水:亦作“二水”。(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2011湖北卷

3、)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二)登临诗的常见意象:流水,落叶,青山;常用手法:即景抒情,用典;常见意境:伤感,愁苦(三) 登临诗的常见情感:意象多数为物象,但也有特殊的,比如说“登临”,它是一个动作。“登临”是常见且内涵丰富的一个意

4、象,它构成唐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唐诗宋词选读(选修) (苏教版)所选的31首唐诗中,涉及到“登临”意象的就有滕王阁与诸子登岘山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西塞山怀古九日齐山登高等8首。 登临必到高处,到高处则视野广阔、一览无遗,胸襟为之开阔,无所阻碍,一种浩然之气顿时从中喷涌而出,从而获得某种期待的生命意义,正所谓“荡胸生层云”,可借此暂时从世间琐事中挣脱,无复辗转腾挪于其间。故而登临初是兴致盎然的。但伫立高处,人迹少至,在获得一份宁静的同时,也易将登临者的思绪拉入对自己生活、生命的思考之中。原因在于,登上高处,看到天地的广阔、宇宙的无穷,联系自身,极易产生自我的渺小之感:登上高处,也极

5、易感受到周围物体的细微的变化,于是感受到时间的邈远和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流逝,常常让人思古人、追来者,发出生命短暂的慨叹。所以,登临的结果往往是愁思满怀。 诗歌中登临的时间大多在春、秋季节。并不是在夏、冬时分没人登临,而是因为春日之融融迟迟能触发登临者对自己境遇的感伤,暮春的阑珊之景也能引发登临者的伤春之感:而秋天的肃杀、萧条、凄凉, 更是古往今来人们悲凉情感生发的主要季节背景。 春与秋,本身就是人们情思多发的时节。 登临意象包含的情感之多,构成了登临丰富的内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感怀身世 自古以来,身世不畅者多喜登临,他们本欲借广阔之景聊以自慰,希望获得精神的超脱,但往往却更深地沉浸于

6、其间,咀嚼自己的遭遇,触发出催人泪下的愤懑抑郁之情。比如陈子昂以歌当哭,通过登幽州台歌中广袤无垠的时空背景,刻画了自己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形象,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等复杂情感。又如杜甫登高,诗人本乘兴而登,却无端因夔州的辽阔之景而顿生艰难潦倒的困苦之情,再加上白发日多却因病断酒,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 (2)思亲怀乡 古人安土重迁,一般不轻易离家出门,一旦迫不得己而抛家离乡,则思亲怀乡之情将一直萦绕左右,那低回吟唱,真挚动人,也成为中国文学永恒的主题:戍边将士登临,伴随着他们思乡思亲之情的是对无休无止战争的厌恶:旅人登临,伴随着他们的是一颗四处飘零、疲惫不堪的焦灼

7、之心,一种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和呼唤:思妇登临,伴随着她们的是独守空闺、亟盼夫归而不知其在何方的愁绪。大凡登临思乡思人,或是送目远看却被青山、浮云阻隔、遮蔽,不能极望天涯:或是望尽天涯,那人却在天涯之外、杳不知其踪:诗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再加上精细的描绘,寄寓深沉的悲凉伤感之情。 (3)怀古伤今 众多风云一时的历史人物,众多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都留下了印迹,面对着这些胜迹或残迹,后来的登临者怎能不怀古,怎能不对历史展开他们的思考?于是吊古伤今、感时抚事、忧国忧民的情绪油然而生。他们或是因为那些残留的人文景观而感怀身世,发出钦慕古人、伤己遭遇的感叹,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即是如此:或是凭吊已经荒废的历史遗

8、迹,探寻历史规律,发出兴亡之感,希望总结历史教训,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即是如此:或是面对残破江山,悲叹山间的破碎、历史的无情和局势的不可扭转,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戴复古江阴浮远堂)即是如此。 (4)言志抒情 有时登临(尤其是登高)不惟要耗费登临者的体力,更是考验登临者的精神意志。经过登临的过程, 参悟到人生意义之所在,抒发积极的人生理念,这是登临者的本意。比如说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表现了他不畏困难险阻、敢于攀登绝顶、立志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通过普通的登楼过程,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高瞻远瞩

9、的气魄,也道破了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李商隐在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销雏竟未休(安定城楼)中以凤凰自比,有力地表白了鲜明的处世态度,既是他登临的自负和抑郁情怀的深化,也是他通过登临送目抒写的崇高理想的小结。当然,也有故作开阔之语的人,比如杜牧的但将酩町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九日齐山登高)中所表露的随安的旷达、豪爽是建立在尘世难逢开口笑基础上的,那种愁情是愈想排遣愈不能遣,情感是挣扎的。 当然,登临的内蕴并不止于上述几种,我们需要知道,登临,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其本身己经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组成部分(登高长期以来就是一种文化习俗) ,登临的心理历程也成为我国民族

10、心理构建的组成部分,它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分不开了。 (四)表现手法用典: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

11、是:“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说的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三次把饭粒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诗人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气度来勉励自己。当然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1.用事用典 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2、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难免堆砌。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

13、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从注释上不难看出全词几乎始终在用典中展开。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tu)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

14、的,即刘裕、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春风十里”引用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5、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里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诗歌中的用典确实给鉴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知道所用典故,势必影响对诗歌的理解把握,所以要加强平时的阅读,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 巩固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请从情感和表达技巧两方面赏析下阕最后三句。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