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装烧方法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1726918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瓷器装烧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瓷器装烧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瓷器装烧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瓷器装烧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瓷器装烧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瓷器装烧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瓷器装烧方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瓷器装烧方法瓷器的装烧包括装匣钵的工艺方法和匣钵装窑的方法,对瓷器的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瓷器的装匣钵方法有多种。在最早烧制陶瓷器时,不使用匣钵,陶瓷器直接装入窑内,烧成时陶瓷直接与火焰接触。如此烧成的瓷器表面容易被沾污,质量较差。自从使用了匣钵以后,瓷器的质量有了保证,特别对白瓷烧成最为有利。以后又使用了内匣,火焰更不易直接接触瓷器表面。保证了气氛的纯正,瓷器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以下是几种典型的装烧方法:(1)支钉烧法支钉法装烧是将瓷器,如碗盘之类器物,用耐火粘土搓捏成小泥钉状物支架起来,装入窑内烧成。有的采用迭烧的方法,即将相同类型和大小的器物隔以预制好的泥钉,迭成一柱放在热柱上,待烧。

2、这种装烧方法在五代的湖田窑已采用,如图1所示46。支钉的放置方法是,按碗、盘圈足的大小一周放912个,依次一件一件地重迭起来,组成一柱,装在窑中烧成。垫柱的作用是,使制品在窑炉中处于一定高度的温度区,以利于瓷器的烧结。泥支钉用来隔离瓷器防止其相互粘结。这种方法又叫“重合迭烧”法。迭烧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装窑的密度,以得到较多的产量。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与火焰直接接触,瓷器表面易被污染;支钉易粘于釉面,影响质量;由于瓷器在高温下的荷重有限,不能过多堆迭,因此产量不会很高,窑室空间不能有效地利用。汝官窑、官窑和哥窑青瓷也采用支烧方法,所用支钉很小,叫“芝麻钉”,烧成后的瓷器仅留下很小的支点痕迹,但并不采用

3、堆迭的方式,而是一件一件分别装烧,从瓷器质量看,以装在匣钵内烧成较好。精品.宋代以后各名窑都使用十分讲究的匣钵。有的在匣体内采用支钉装烧的方法,龙泉窑就用此种方法装烧,如图2所示47。支钉的尺寸很小。使用匣钵可以避免由于堆迭过多引起荷重变形、防止气流中杂质污染表面以及增加装窑高度。由于窑底温度较低,不宜放置制品烧成,故最底部铺以空匣。一般都在窑外装匣,再将一柱一柱的匣钵搬过窑内排放,因此底部匣钵无法装烧瓷器。(2)仰烧法仰烧法是将瓷器的碗、盘按正向放置于匣钵内,装窑后烧成的方法。有一件一个匣钵装的,也有十件左右装在一个匣钵内烧成的。它与支钉烧的区别的在于不使用支钉隔离。仰烧的装匣方式如图3所示

4、。其中,(a)为单件装匣;(b)为多件装匣。单件装匣最保证瓷器质量,釉面不受任何影响。多件装匣方式则需要将碗心与圈足相接触部分的釉层削去,避免粘结,但对美观有较大的影响,只能生产普通的大众用具。但该法装烧密度大,可降低瓷器成本。宋、元时期均有采用这类装匣烧成的方法。(3)覆烧法覆烧法在宋代定窑使用最普遍,景德镇各窑也采用。它是将碗、盘之类的器物按反向扣置在各种式样的支圈和支垫内堆迭烧成。支圈和支垫起着内匣的作用,它多用瓷胎相近的泥浆烧制而成,这样可以达到与瓷器收缩一致,不使瓷器变形的好处。覆烧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覆烧的优点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窑室的空间,增加堆装密度,从而节约燃料,降低成本。使用

5、支圈和支垫内匣后可减少变形量,增加与火焰的隔绝程度,提高瓷器质量,特别对烧制白釉之类的瓷器最为有利。缺点是碗、盘的口部边沿的釉要削去,烧成的瓷器口部无釉,形成所谓的精品.“芒口”。定窑的名贵产品常以镶嵌金属作为保护和装饰,以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在仿制古瓷时也曾采用过这样的装匣方法,如图5所示。在匣钵内先放一层煅烧过的稻壳,用木板压平整,再放一张黄表纸在上面,将瓷坯放在纸上,然后将一下部四周挖孔的内匣瓷圈扣罩瓷器,瓷圈上口盖一顶盖,顶盖也是瓷质的。这样既可防止与火焰直接接触,又可使气氛从孔中流过。克服了定窑那种覆烧的堆迭方式过于密闭,与外界气 氛流通较差的情况。匣钵装好后,各窑区装窑的情况也是不同

6、的,但总的趋向是控制匣钵在窑内达到最大堆装密度,以能顺利升到预定温度,从而最节约原料和时间。本文简要地叙述1957年作者参加国家用瓷和礼品瓷试制任务,为提高瓷器质量所作的扩大试制工作,在景德镇仿制古瓷时装窑的实际记录情况。景德镇装窑叫“满窑”。窑为按明代规格建成的小型平焰式蛋形柴窑。可装匣钵50担左右(一担匣钵柱约3m高),窑室底长7.51m,最大宽度为3.75m,最大高度为3.33m,烟囱高为10.5m。匣钵分“大器匣钵”和“小器匣钵”两类。大器匣钵多用于装在挂窑口部位,即靠近烟筒的部位,还用作为建构火床。小器匣钵放在窑的前、中部的大部分窑位,是烧瓷器用的主要的容器。小器匣钵和大器匣钵的一般

7、尺寸选几种典型尺寸示于图6和图7中在图6中,(a)多用于满挂窑口处;(b)大器匣钵用于建构火床。装窑时,所用的小器匣钵尺寸应视装烧器物尺寸而定。若是瓷器尺寸小可以在一个匣钵内装几件。景德镇蛋形柴窑装窑的情况为:自挂窑口(烟囱附近)数,第一排称“一路”,第二排称“二路”,依次可装十几路并排的匣钵柱。窑内各路匣钵堆装方式示于图8中。由图可见,小形柴窑共装匣钵12排(路),各路中每柱匣钵在不同位置装满的松紧不一样,装法非常讲究,主要是控制和调节火焰通行的路径和快慢。匣钵柱间间距靠用匣钵碎片的片数多少夹填在相邻匣钵柱之间控制。有的地方需要“紧满”则用1片匣钵片,有的地方需要松满则用34片叠起塞进两柱之

8、间。这样还可起到使匣钵柱相互依靠支持的作用。一般,满窑的松、紧根据经验视天气和柴的干湿程度而定。天冷地下水气重,若天冷和柴湿,满窑时要前紧后松;若天热和柴干,则前松后紧。松的位置火焰运行较速,区域温度偏低;紧的位置火焰运行较慢,火焰停留的时间较长,区域温度较高。可见,古代流传下来的装窑经验是十分讲究和非常科学的。图8示出了各路装窑情况的切面示意图,借以可较全面地看出,景德镇柴窑装窑时仔细考虑了烧成的控制和合理利用窑位。不同窑位的温度和气氛通过装窑间接控制后,各窑位可装放不同要求的产品,如有的窑位适于烧铜红釉制品;而有的窑位就不能烧,否则就失败。可见景德镇的装窑和烧窑技术工人具有高超的装烧技艺。

9、精品.图9从挂窑口开始一路一路示意地表示出装窑构造情况。挂窑口处用大器匣钵堆迭起来构成挡火墙,上部开始,各柱匣钵间自上至下的接连用匣钵片塞紧,再用黄泥涂粘,上、下匣钵片间稍留缝隙。在匣钵柱中间位置和底部留有适当大小的通风孔。挡火墙起着阻止火焰直接流到烟囱的作用,通风孔的大小控制窑内火焰的路径和流速大小。装二、三路用大器匣钵,各路间横向和纵向均用匣钵片沾以黄泥在一、二个位置塞紧,留出一定空隙。四、五、六路以大器匣钵和小器匣钵混用,中间用12柱大器匣钵。七路以后均用小器匣钵装窑。十一、十二路装2/3高度,上部空出。五、六路和八、九、十路之间的中部位置有一“紧满”装窑区,匣钵柱之间的空隙仅留1cm多,最多到4cm。横向两旁空隙较大。十、十一和十二路各柱间横向留较大空隙,而纵向空隙十分小。这些都是为了使火焰流动合理而设计的装窑方式。上述仅介绍了景德镇柴窑的装窑经验。其它各窑区不同形式的窑与景德镇蛋形柴窑的装满经验和方法也有类似。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