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导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1645208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脊轩志》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脊轩志》导学案(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脊轩志》导学案(教师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 了解作者其人其事。2、 熟读课文,翻译全文。3、 积累文言字词4、 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重点、难点:1、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2、文言虚词的积累一、 文体常识及写作背景:1、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幼年丧母,仁途坎坷。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他的散文的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2、。注重细节,刻画生动。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2、解题“志”着重于记人,“记”着重于记事。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存疑)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命名的几种解释。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二、完成预习:1、 自读全文,给加横线的字注音:项脊(j) 尘泥渗漉(shnl)修葺(q) 垣墙周庭(yun)旧时栏楯(shn) 偃(yn)仰啸歌 冥然兀(w)坐万籁(li)无声迨(di)诸父异爨(cun) 逾(y)庖而宴家有

3、老妪(y) 先大母婢也(b)先妣(b)呱呱而泣(g)以手阖(h)门 象笏(h)令人长号(ho)不自禁(jn) 余扃牖而居(jing yu) 2、 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写了有关项脊轩的什么事、什么人?为什么写?怎么写?主要篇幅是怀人。写了已逝世的母亲、祖母、妻子。为什么写这些人物?一间书房与上述人有什么联系?文章是怎样把书房与这些人建立联系的?三、合作探究:自己翻译全文,疑难词句积累下来小组讨论。1、第一自然段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项脊轩经过修葺幽雅怡人。)2、通过写项脊轩来写作者“我”,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由物到“我”。物皆着“我”色。“我”是一个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3、

4、接下来的段落,作者写了那些事?写了那些人?表现了一个什么“我”?(事、:分家, 人:母、大母、妻,“我”: 感怀(悲)4、写这些人物由一个什么字来统领?为什么这些人物给作者一种“悲”感?(悲字统领,这些人物都与项脊轩有关,都离“我”而去了,所以都给作者以无限的悲感。)5、分别说出作者都回忆了母亲、祖母、妻子那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在课本上划出相关语句,仔细体会)1)、对母亲的刻画及作者的情感。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问饥问寒的情景。“某所,而母立于兹。”(作者幼年丧母,对母亲的回忆几近为零,追念亦无从依凭,以至于连别人旁述的母亲的点滴足

5、迹亦深深记取。或曰,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这一细节看似平淡,实蕴深情。)“妪亦泣”(侧面赞美了母亲的品德,照应“先妣抚之甚厚”。)2)、对祖母的回忆及作者情感。(1)、概括事件: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情景。(2)、人物形象:“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嬉笑怜爱之态,又含疼宠之情,并有赞许之意,人物情态跃然纸上。“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

6、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哺哺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3)、作者情感:既有深深的怀念,又有自我激励之意,或许还有辜负亲人的期望的沉痛。3)、回忆妻子。(1)、琐事一:“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

7、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2)、琐事二:“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3)、作者之情:“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

8、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二、三两句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

9、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6、.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作者写了哪些悲喜之事?答:本文以悲喜的情感为线索,围绕这条线,作者写了“五喜五悲”。五喜:修缮后,“不上漏”、“室始洞然”,一喜;兰桂增胜,二喜;“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庭阶寂寂,小鸟来食,三喜;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四喜;补记一段,夫妻欢乐,五喜。第二段,作者用“然余居于此,亦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启下,写了五悲:诸父异爨,庭

10、中多墙,一悲;祖母对自己生活的关心,祖母对自己的厚望到现在还没实现,二悲;轩四遭火,三悲;妻死室坏而不修,四悲;妻子所种之树,现已亭亭如盖,但物在人亡,五悲。7、. 有人称赞归有光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本文如何体现这一点的?答:这篇散文有如下特点。 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形散神聚。本文以悲喜的情感为线索,围绕这条线,作者写了“五喜五悲”。 善于摄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毕肖。写母亲、妻子是这样,而写祖母尤为出色。作者抓住了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一个感人场面,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

11、孙儿的疼爱与关怀。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激动和对孙儿的殷切期望。随即,“持一象笏至”,激励作者为改变“读书久不效”的家庭景况而奋发向上。祖母的这动作和语言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作者就是抓住这些看似平常,实则感人肺腑的细节和语言,运用传神笔,使祖母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全跃然纸上。 行文朴素清淡,叙事以白描见长,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炉,亲切而感人。作者在叙事中往往能直接透露自己的感受。课堂检测练习一. 基础知识 1. 同一项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B )与(D )A. 日过午已昏 大母过余B.

12、 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C. 旧时栏楯 时至轩中 D. 余稍为修葺 其制稍异于前2. 为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a.流入 b. 集中 c. 记载)。 迨(a. 趁着 b.等到 c. 赶上)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客逾(a. 超过 b. 更加 c.越过)庖而宴。 吾家读书久不效(a. 模仿 b.效果 c. 验证)。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a.盖子 b. 遮掩 c. 伞盖)矣。3. 下列说法,你认为对的,就在其后的括号里画“”;你认为错的,就在其后的括号里画“”。 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此名的由来有两种解释:一说归有光

13、的祖父曾住在太仓项脊轩,用此以纪念祖先;一说是形容书房的狭小。( ) 三五之夜即指农历每月望日月明之夜。( ) “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 “北向”是指屋子坐北朝南。( ) 扃,本指关闭门窗用的门闩、环纽,引申为关闭的意思。“扃牖而居”的“扃”,用的是引申义。( ) “室仅方丈”的“仅”和“墙往往而是”的“往往”古今义都相同。( )4. 与下面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C )A.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B.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C.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 D. 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B ) A. 不违农时,谷不可

14、胜食也 B.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C. 沛公不胜杯勺,不能辞 D.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5.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B )A.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B.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C.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D.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6. 下列句子诵读时,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 庭中通南北为一 B.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C.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D. 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 )A. 已为墙,凡再变矣 已:已经 B. 妪每谓余曰 每:每次C. 先妣抚之甚厚 抚:抚养 D. 令人长号 号:哭8. 选出疑问句不同的一项(B ) A. 儿寒乎?欲食乎?B.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C. 壮士,复能饮乎? D.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9.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 墙往往而是隔墙到处都是 B. 某所,而母立于兹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