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1597549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9.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爱美是人的天性,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自有的能力,但每 个人对美的认识是不同的,有各自的标准。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 的这种能力呢!我认为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中要加强审美和创造美 的能力的培养。一、审美能力的提高。审美能力的提高,可以说主要在鉴赏能力的提高,鉴赏能力 的提高是多方面的,比如我们创设美术环境中所提到各种美术活 动,都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中外美术作品的鉴赏是提 高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针对性和教育性中外的美术作品千千万万,由于受小学生的身份和接受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不是每件作品都适合小学生的鉴赏。因此

2、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选择那些有时代意义、有教育意义、学生易于接受的、健康的美术作品来鉴赏。如:以歌颂祖国、歌颂民族、歌颂时代、歌颂生活为主题的作品。学生在这些作品中不仅能够得到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从中能 够获得启发与教育。2、要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每个作者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都是某个民族的子孙。其作品必定带有时代的烙印和民族情感。而每个时代和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在美术鉴赏中不 可只留于作品所表现的形式美、色彩美、造型美、技巧美等 要把创造这些美的时代和民族情感联系起来鉴赏,并且也要 注意联系我们当今的时代意义和审美意义。使小学生从中受 到爱国、爱民族的教育。3、要注意作者

3、的思想品格和成长道路“画如其人”,任何美术作品都是作者人品道德和思想情感 的产物。品格、思想的形成是与作者的社会生活阅历,艺术 成长道路分不开的,而且决定了作品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 有许多艺术家的品格是很高尚的,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中,往 往伴随着艰辛和挫折、毅力和勤奋。这些都是教育学生的极 好素材。并且会使美术鉴赏具有真实、亲切,动人之感,学 生乐于接受,避免了枯燥乏味的鉴赏气氛。4、要注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作品内容是作品反映出的精神内涵,包括作者的思想品 格、情感理想、审美观念、现实态度等。作品形式是由点、 线、面、色彩、明暗等形式因素,与作品内容相融合的组合 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4、。在鉴赏中应该注意,不 能只讲美的形式,不讲形式所显现的作品内涵,当然也不能 只谈作品内涵,不谈形式的表现。因为美术鉴赏旨在提高学 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认识能力,那么美在作品中就主要体现 在内涵美和形式美两方面。所以我们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完整的表达出作品的美感,才具有美术鉴赏的意义。二、美的创造力的提高。美的创造力的提高,是小学生美术教育的目标。在美术教 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力作为重点,美术的表现对象虽 然是客观的,但美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形式都带 着相当的主观性。要提高学生美的创造力就要加强主观能力 的培养,我们大致可以从三方面实施:1、从兴趣上激发创造力“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5、,兴趣是灵感的前奏。人对某种事物 不感兴趣,是不可能产生强烈的注意力和创造力。在美术教 学或美术活动中,要把提高学生兴趣和爱好摆在首位。在教 学中要真切情到、声色并茂,轻松活泼、形式多样,不要生 搬硬套,以一种模式长期教学。即是某种形式比较好,长此 下去,学生也会失去兴趣,所以要多种形式灵活交替运用。 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只有在充满兴趣的兴奋中,学生的 思维才会充分活跃,发挥出潜在的创造力。2、从生活中启发创造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着各种美和美的因素。生活是 艺术创造的源泉,同时也是提高创造美的能力的必经之路, 因为没有生活就无所谓艺术。所以不要把学生和学生的思 想总限制在课堂上、书本上。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接触生 活、接触自然,启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的发现美、创3、采用多种形式开发想象力、提高创造力人类的一切创造都是由想象开始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思维活跃、充满想象力的突出特点, 加以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发引导。比如在美术教学中,可以 采用写生训练、记忆训练、命题创作训练、构图训练、想象 力的训练等。要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方法,调整课程结 构,不要过份强调写生的基本功,要把培养学生想象力、创 造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审美素质教育的需 要,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的小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