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补充资料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1464975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补充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桃花源记补充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补充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补充资料(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补充资料: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

2、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课文本文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

3、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发现)舍船从口入,欣赏桃源景(进入)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访问)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离开,再寻)2、桃花源美在何处?(风景美、人情美)设疑:说到桃花源的美,免不了首先要去看看桃花林的美。(提示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做简要分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4、提示:风景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宁静和平,人们社会富足,丰衣足食,气象升平,生活和乐,安居乐业。)人情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真诚憨厚,热情待客,和睦友好)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人平等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3、桃花源神秘在何处?过渡:在陶渊明笔下,这美丽神奇的桃花源犹如一首酣畅淋漓的诗,更犹如一幅清美的山水画。这里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桃花源如此美好,怪不得引得人们无限遐想,那它究竟存不存

5、在呢?神秘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神秘2:当渔人要离开时,桃源人为何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为世上的动乱黑暗、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这一句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神秘3: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不矛盾,这样使人觉得桃花

6、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可遇而不可求。 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美丽的世外桃源。) 神秘4:开头点出时间、地点、人物的身分和职业,结尾写到刘子骥欲寻访,而 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晋太元年间的名士,与陶渊明为同时代人,这样渲染真真假假的气氛,似乎确有其人其事。4、同学们,如果细心阅读全文,就会感到作者处处在暗示这个桃源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丽,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而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陶渊明写桃花源的用意何在?东晋统治者的奢侈、严酷剥削,政治接近解体,作者的志向无法实现;当时实行的门阀制度,维护高门氏族贵族官僚的利益,而出身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却走不上仕途。再加上陶渊明自身不愿攀和权贵,与统治者格格不入,三次辞官,岁归耕田野,面对纷乱的世道他无力改变,只好发明一个理想的境界,满眼葱绿繁花似锦,生活安宁快乐的世外桃源,寄托他的政治理想和美好的情趣。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5、那么同学们,你心目中的“桃花源”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你来用心描绘一番!6、朗读,再一次感受桃花源的美丽与神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