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宗概要 第二章 瑜伽宗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1345634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宗概要 第二章 瑜伽宗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宗概要 第二章 瑜伽宗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宗概要 第二章 瑜伽宗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宗概要 第二章 瑜伽宗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宗概要 第二章 瑜伽宗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宗概要 第二章 瑜伽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宗概要 第二章 瑜伽宗(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宗概要 第二章 瑜伽宗第二章瑜伽宗第十一节略 史瑜伽宗是无著、世亲兄弟在佛灭后九百余年,约当东晋之末,刘宋之初,也就是公元第四、五世纪之间,根据弥勒 的教法而在印度建立起来的。瑜伽是梵语译音,意思是“相应”。此宗学者自称其学说与真理相应,故名瑜伽。学此 宗的人称为瑜伽师。其根本典籍有六经十一论。六经是华严经、楞伽经、密严经、解深密经、大 乘阿毗达磨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后二经汉地未有译本。十一论之中一部根本论就是瑜伽师地论, 十部支派论就是百法明门论(世亲撰)、大乘五蕴论(世亲)、显扬圣教论(无著)、摄大乘论(无著颂、 世亲释)、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无著)、辩中边论(弥勒颂、世亲释)、二十唯

2、识论(世亲)、三十唯识论 (世亲)、大乘庄严经论(弥勒颂、世亲释)、分别瑜伽论(弥勒)。最后一论汉地未有译本。瑜伽宗在印度的传流有许多派别不同,一般就三十唯识论的注家而言,有十大论师各成一家。十大论师中与世 亲同时的有亲胜、火辩,其后有德慧、安慧、难陀、护法、净月和护法的门人胜友、胜子、智月。诸法之说颇有差 异,互相争议。其共同的理论原则是内而形体,外而世界,一切都是唯识所现,所以此宗又称为唯识宗。其教法以 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基础,以唯识观为当法。-当元魏宣帝(元恪)时,菩提留支(508-535)、勒那摩提(508 一?)、佛陀扇多(520-539)等到洛阳,译出世亲造十地经论,是解

3、释华严经十地品的,开始传播了瑜伽宗思想,建立了地论师学派。这是汉地瑜伽宗之始。但是勒那摩提与菩提留支的学说不同,因此地论师分为两派。勒那摩提的学派称为相州南道派,以勒那的弟子慧光 为主;菩提留支的学派称为相州北道派,以留支的弟子道庞为主。后来南道派由于慧光(468-537)的弟子法上 (465-580)专任僧统四十余年,门徒众多,传播很盛,而北道由此消沉了。现在从菩提留支著金刚般若经论 (解 释世亲著的金刚经论,通称金刚仙论 ),可以窥知其学说的端倪。隋慧远(523-592)著大乘义章可以 说是南道派的基本概论。地论师是依十地经论主张如来藏缘起之说的。但是北道派计黎耶以为依持,也就是黎耶生一切

4、法;南道派计真 如以为依持,也就是法性生一切法(法华玄义释签卷三十四、法华文句记卷七)。地论师以十地经论所 说阿黎耶识、阿陀那识及无明等义,以为三界虚妄,但是一心所作。以阿黎耶识与楞伽所说如来藏心、涅槃 所说佛性相同,名为真常净识;而以阿陀那以下七识为妄识,而阿陀那识名为无明识体是无明痴暗之心。阿陀那识 灭,便证人阿黎耶真识。真识之中又分为二:“一阿摩罗识,此云无垢,亦曰本净,就真论真,真体常净,故曰无垢。 二阿黎耶识,此云无没,既前真心随妄流转,体无失坏,故曰无没。 ”(大乘义章节三)南北两道以此兴争。又南道立四宗,北道立五宗。四宗是:一因缘宗,指毗昙说六因四缘等;二假名宗,指成论说三假等;

5、三诳相 宗,亦名不真宗,指大品、三论等,明一切法不真实;四常宗,一名真实宗,指涅槃、华严等说 常住佛性,湛然本有也。五宗者于四宗外别立华严为法界宗,明法界自在无碍法门。其后当梁陈之世有真谛(546-569)在南方传播瑜伽学说,其译品有摄大乘论世亲释和世亲著俱舍释论,流 传为摄论师学派。真谛又译有大乘起信论,后来成为贤首宗重要典籍。摄论师立九识义,以第八识(阿黎耶识)为妄,第九识(阿摩罗识)为真实。第八识是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亦名无没识, 九识乃名净识。对治阿黎耶识,方得证人阿摩罗无垢识。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为我我所,惟有烦恼障而无法执,定不成佛。第八阿黎耶识自有三种:一性黎耶有成佛义,

6、二果报黎耶缘十八界,三染污阿黎耶缘真如境 起四种谤,即是法执而无人执。第九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真如为体,于一真如又有二义:一所缘境,名为真如 及实际等;二能缘,又名无垢缘,亦名本觉(圆测解深密经疏卷十一),此即真如智。由于汉地的地论师、摄论师、北道派、南道派各宗学说不同,议论纷纭,于是唐初玄奘决心于贞观二年(628)由长安 西行往印度去求学,寻访瑜伽师地论以决定是非。往返经十七年,遍学了印度的中观、瑜伽、大乘、小乘各派 之学。回国以后专事翻译,而以成唯识论为根本。成唯识论是玄奘汇集印度各瑜伽师的三十唯识论的 注解而以护法的解释为主,糅合而成的。弟子窥基(632-682)亲助翻译,撰成唯识论述

7、记和唯识枢要以 及其他主要论疏。玄奘的后期译场设在大慈恩寺,因此这学派称为慈恩宗。玄奘门下又有新罗的学人圆测 (613-696),住在西明寺,其传授与窥基不同。于摄大乘论,窥基必崇世亲,圆测多取无性;于唯识义,窥 基唯宗护法,圆测常依难陀。两派之间颇有争议。西明一派传人新罗,创立了新罗的瑜伽学派。窥基弟子有慧沼 (648-714),著成唯识论了义灯,沼传智周(668-723),著成唯识论演秘。三代相承,世称唯识三祖, 而枢要、了义灯、演秘成为研究唯识的宝钥。智周以后,便逐渐消沉了。慈恩宗是特别以解深密经 及成唯识论为根据,成立其宗旨,以偏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摄一切染净诸法;立五位而判有

8、为、无 为诸法;宣扬一切唯识之旨,说阿赖耶识为根本识,含藏现行诸法种子,此种子转变为一切法。判如来一代圣教为 有教(小乘)、空教(中观)、中道教(瑜伽),而本宗为第三时中道教。对一切众生成佛之说主张有五种性之分,以明一 乘真实,三乘方便之义。第十二节 二无我性空无我是佛教基本理论之一,也是各宗共同的基本原则。佛教所说的无我或性空,当然不是断灭的空而是生灭缘 起的即有而空。因此各派佛教各有其独特的名相,都是就无我的立场安立起来的,也就是用来说明无我的道理的。 特别是瑜伽宗建立唯识的道理以说明一切世间善恶和出世间善的因果原由,更必须从无我来体会。否则是会误人歧 途的。在解深密经卷一中:“阿陀那识甚

9、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百法 明门沦在第一句就首先标出“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然后才解释心王、心所有法、色法等法相,可见研究瑜伽 宗的学说,必须首先了知无我的道理,而且处处从无我去体会种种法相,方能有所入处,否则是会流入迷误之途的。二无我是人无我,法无我。人无我是古旧译,人的梵音补特伽罗,义为“数取趣”。趣指生死轮回的六道。凡夫由于 起惑造业而数数趣于六道的生死,所以名为补特伽罗,这就包括六道的有情。古译为人,含义不尽。人无我是说虽 有数数起惑造业,轮回六道而实无有常恒而主宰的个体。所以经中说,“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 法无我是总指一切事物都无

10、实体。在佛教中说一切事物只是由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集会而成。因此唯有五蕴、十 二人、十八界是实法,其余都是假法。而这实法也各各由因缘所成而无常恒的自体,便是法无我。正因为一切凡夫 有人我见和法我见,所以佛教针对这两种我见而说明二无我。凡夫的人我见和法我见又各有两种:一是俱生我见,二是分别我见。第一俱生我见又有两种:一是常相续的,这就 是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以为自我;二是有间断的,这就是第六意识缘第八识变现的五蕴相,或总或别执为自我。这 两种我见是与身俱生,不待学习,任运而起,一切人恒有,所以名为俱生我见。这两种我见很难断除,只有登地以 上菩萨经常修习空观才能逐渐断除。第二分别我见也有两种:一是由

11、于错误的理论所解释的人生,起心计较思考以 为自我;二是由于错误的理论所说的我相(灵魂等),起心计较思考以为自我。这两种我见不是与身俱生而是由于学 习了错误的理论和错误的思考才生起的,所以名为分别我见。这两种我见容易断除,人初地时见到二空(人空、法空) 所显真如,便能断除。研究瑜伽宗唯识的道理,如若不从二无我去体会,便要生起误解,增长分别我见。人无我也名为人空,法无我也名为法空。人空又名为生空,也就是因为人的名称不能包括六趣,所以用“生”来总摄 六趣,也就是“数取趣”的别译。人我见与法我见也简称“我执”与“法执”。人我见是烦恼障的根本。由于人我见是起一 切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扰恼人心,能障涅槃。法

12、我见是所知障的根本。由于法我见起无明、疑、爱、恶、憎等覆蔽 所知,令成颠倒,能障菩提。俱生的我执与法执是修道所断,分别的我执与法执是见道所断。又人我见浅,法我见深。人我见必定依法我见起,而悟解人空,未必能悟解法空。佛教的修学以破除分别的我见而得见真如法性为第一步。瑜伽宗在佛教中有“大乘有宗”之称,所安立的种种法相易 引起误会而增长分别我见。因此修学瑜伽宗必须强调贯彻二无我的精神,方能正确体会也。第十三节 阿赖耶识佛教修学的目的,是要体证宇宙人生的总体,而这总体必然是因果循环与性空无我的统一体现。各宗派所推寻的极 则都是以这总体为归宿的。中观宗称此总体为诸法实相,瑜伽宗称称之为阿赖耶识,天台宗称

13、之为一念三千,贤首 宗称之为十玄门,实际是一致的。瑜伽宗的根本主张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说:宇宙人生一切都是由识所变现的,总有八识:就是眼识、耳 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而变现一切的主要根源便是阿赖耶识,此识以每一有情为一单 元,其中包括无穷尽的种种功能,每一不同的功能变现为宇宙人生中不同的事物。这功能是由过去人生中身心活动 所余留的习气,也是变现为现在和未来的事物的种子。所以功能、习气、种子这三个不同名称的实质是一致的。当 前的宇宙人生一切活动名为“现行”。阿赖耶识便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习成种子的总枢纽。就种子生现行而言,现 行是前七识事,都由阿赖耶识中种子而生

14、。所以阿赖耶识是能藏。就现行熏习成种而言,种子既是七识的余习,揽 此余习为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是所藏。由于阿赖耶识从无始以来,任运的生灭相续,无暂停时,似如常恒,坚 实而纯一的自我,第七识便恒执此识以为自我,所以阿赖耶识是执藏。阿赖耶识是梵语,义为藏。此识既有能藏、 所藏、执藏三义,所以名为阿赖耶识(藏识)。此识既含藏执持能生起一切法的种子,不令其失坏,所以这识又名为种子识。识是由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 分共同组成的。以明镜作譬喻,相分如镜中影,见分如镜的明净,自证分如镜的玻璃体,证自证分如镜的把可以四 向回转。识的作用是以见分缘相分,自证分缘见分而证,自证分与证自证分互为缘。如镜观象。

15、所现的象便是相分 能现的明净便是见分,现象的本体便是自证分,能四向任意现象便是证自证分。西土诸论师对识的组成的解释,安 慧唯立识一分,难陀立见相二分,陈那立相、见、自证三分,护法立相、见、自证、证自证四分。虽立说有不同, 只是立言有广略,实旨是不异的。阿赖耶实所持种子便只是属于阿赖耶识的相分,而见分便缘此种以为识界。至于 种子所生现行则与阿赖耶识不一不异。阿赖耶识本性是非善非恶的无记性。然而由于种子遇缘生起现行,便引起三界六趣中的生死果体。这种情况名为异 熟,过去的习气而现在生起现行,这是异时而熟。由种子为因,变异而成为生死之果,这是变异而熟。由善恶的业 而感得无记的生死之果,这是异类而熟。所

16、以阿赖耶识就一期生死来说,名为异熟识。异熟识(阿赖耶识)变现为生死果体,有两种:一由共相种子成熟的力量,变现为宇宙万有(器世间)。就是外界的四大 和四大所造成的物质(色)。这宇宙万有是由每一有情各各异熟识所发现,但其形象相同,处所相同,所以似为共一, 如众灯共照,其明似一。这所变名为依报。第二由不共相种子成熟的力量,变现为各自身体,以及名言分别的种子 这所变名为正报。至于对他人的身体,也是属于共相种子所变现。这一切变现(器界与根身)都是阿赖耶识的相分。 阿赖耶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所缘与能缘的经过(行相)是极为微细,难可了知的。正因为宇宙万有以及自己 的形躯都是阿赖耶识所变现,而与阿赖耶识非一非异,因此阿赖耶识是遍一切处的。自从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