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农田建设工作报告3篇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1329611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县农田建设工作报告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全县农田建设工作报告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全县农田建设工作报告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全县农田建设工作报告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全县农田建设工作报告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县农田建设工作报告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县农田建设工作报告3篇(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县农田建设工作报告3篇全县农田建设工作报告第1篇县2013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安排在镇、等四个村,涉及面积1万亩,目前项目已全面开工。现将项目建设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位于县镇、等四个行政村,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其中平整土地0.5万亩,加固小型蓄水山塘1座,改建水陂1座,开挖疏浚渠道3.5公里,衬砌渠道31500米,新修机耕路12000米。二、机构设置情况为保证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县政府专门成立县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指挥部,由县委常委、副县长杨小妹同志担任总指挥,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指挥部,同时对指挥部成员单位进行了明

2、确分工,要求各司其职,确保项目实施零障碍。三、实施方案编制情况2010年10月份,县开发办多次深入项目计划实施村、组召开村民会议,广泛征求当地受益村民意见,在征得村民、村、镇意见后,县开发办形成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可研报告经市评审后,立即与测绘公司签订了测绘合同,对拟建高标准农田的田块进行了测量,形成了1:1000的地形图。之后,我们与三明市明兴水利水电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签订了设计合同。在2013年6月份形成了初步设计,并报市评审通过。为使项目顺利施工,在8月份我们针对项目在实施可能出现的一些具体情况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9月份经县发改委批复,我办将项目对社会公开招标,10月9日在招投标中心开

3、标,由铜安建设集团工程公司中标。四、项目实施情况为全面推进项目建设,2013年11月11日,我县在镇村项目工地召开了“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工仪式”,县政府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县人大分管领导、县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镇党政所有领导、镇村、村、村全体村干部及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村小组长、施工单位共200余人参加了现场会。现场会还邀请了县新闻中心记者参加并将会议情况在电视台和赣江源报进行了报道。项目开工后,严格执行了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合同制以及公示制。形成了工程监理、业主监督、受益农民监察的项目质量把关体系,确保项目施工质量。项目开工以来,目前已完成土地平整0.

4、2万亩,新修机耕路9800米,衬砌渠道3500米,浆砌石排洪渠3500米。五、资金管理情况县财政落实了县级配套资金,并已将配套资金拨付至报账专户。严格实行了县级报账制,做到了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六、存在问题1、因受今冬作物收获时间较后,大多作物在11月份才收获完毕,以及明年春节时间较早(在元月22日是)的影响,冬季有效施工时间较短,包括雨水天气在内的有效施工时间只有三个月,原计划在春节前全面完工有困难。2、土地平整难度大,在实际施工中因出现大量淤泥田、农田小无法放平、机械无法下田作业,增加了土地平整的难度。3、投资标准偏低。我县是山区农业县,土地高差相当多,土地平整量较大,其次排洪渠建设多,投

5、资标准高。因此建设山区县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亩资金宜在3500元左右。全县农田建设工作报告第2篇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受市政府委托,现向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作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近年来,我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南通市农发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一总体目标,精心组织,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至2015年底,我市国土、发改、水务、农业、农发等部门共建成高标准农田50.84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比达47.73%,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加快转变农业

6、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起到了应有的基础性作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工作与成效(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情况从1994年起,我市农发部门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当时称为中低产田改造,每亩投入量为350800元,建设标准很低,至2010年,累计建设21.1万亩,年均1.24万亩,这个数据已被上级列入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统计。2011年至2015年,我市农发、农业部门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别为2、2.15、2.5、1.8、5.6万亩,共计14.05万亩,建设标准为13001500元/亩。余下的15.69万亩分别由发改、国土、水务部门实施。2015年度,我委共实施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7个计5.6万亩

7、,是前四年平均数2.1万亩的2.7倍,项目资金总投入8400万元,为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国家农发项目6个计3.1万亩,农业部项目1个计2.5万亩。共新建电灌站26座,地埋干管32.59,100KVA变压器20座,配套输变电线路10.55km;新建田间机耕路51.2km,机耕桥27座,路下涵482座;新建仓库 1700 平方米,晒场2070平方米;新建河道护岸6.66Km;栽种女贞、广玉兰、香樟等优质树木 32660 株。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考虑到我市农田基础设施落后、贯通机耕路的农田占比不足40%、严重制约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现实和仅依靠上级项目资金改造农田周期过长的情况,2015年市政

8、府同意我委会同水务局在北新、寅阳、东海三镇开展机耕路建设试点,重点解决农机入田通道不畅问题。市镇两级财政共投入4000多万元,建设机耕路277.47公里,新增可机械化作业面积6.96万亩。2016年度,我委已着手实施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5个计4.5万亩,项目资金总投入6750万元。其中国家农发项目项目3个计2.5万亩,启东市农发项目2个计2万亩。目前已通过选项入库、立项审查、编制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和上报年度计划等相关程序,完成项目招标,部分工程已开工建设。为顺利通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对我市农发项目建设情况的综合检查,2016年,我委在按计划实施当年项目的同时,对2011年以来涉及9个区镇的未

9、竣工验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突击扫尾,排除一切障碍,在上级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扫尾工程的竣工验收、项目审计和资金拨付工作。(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举措1.高度重视,努力争取上级农发项目。由于历史原因,我市的地形地貌呈现水网交错分割、农宅布局分散、地块高低不平的特点,农田单幅田块平均面积不足30亩,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改变这一局面,我委积极争取上级农发项目,2015、2016年共争取上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0个,新建高标准农田8.1万亩,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2150万元。另承担本市高标准农田建设2万亩,工程投资额3000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平均工作量是往年的3倍以上。2.定向规划,为调

10、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基础条件。为改变我市只能种植旱熟作物、土地产出率偏低的现状,我委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时,十分重视建设内容的规划设计。一是坚持基础配套与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深入实地调查摸底,充分听取村组干群的意见和建议,根据项目镇水文地质条件、田块走向、水流方向及产业布局等基础资料,对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进行配套设计,在普遍建设路、桥、涵、电、树等常规设施的同时,突出专项建设内容。以高标准设施农业为导向,重点建设管道灌溉、喷滴灌等设施;以水旱轮作为导向,重点建设泵房、渠道、田埂等设施;以粮食生产为导向,重点建设烘干房、农机库、粮食仓库等设施。从而不断提高农田的适应性,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创造条件。二是

11、坚持生产规划与村庄规划相结合。充分了解项目区内现有村庄规划布局及下步设想,倾听群众呼声,在道路及桥涵的定位上,尽可能地将农业生产需要与农民生活出行需要相结合,让农民充分体验项目建设给他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三是坚持项目效益与生态环境相结合。在不打破现有村组行政区划、保证田间灌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对村组内现有不规则田块、沟渠进行整合、填平、疏浚,将项目区建成“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实现资源、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达到农业精准开发目标。3.精心组织,不断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水平。我市明确项目所在区镇为高标准农田建

12、设的主体,市农发部门为规划、指导、督查单位,市财政局为资金监管单位。着重把好四关。一是把好招标关。严格按照政府项目招投标程序确定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项目土建工程全部实行公开招标,委托专业代理公司负责,全部进入启东招投标中心,由招投标中心发布招标公告,全面实行资格后审制,要求所有投标人必须具备水利、市政三级及其以上资质。二是把好质量关。要求监理单位严格实施现场监理,严控原材料、工序流程、施工工艺、基础性工程和隐蔽工程质量,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整改。每月召开监理公司负责人和项目乡镇分管领导参加的工程质量建设监管工作例会,监理公司及时提交监理月报,通报监理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要求。建立农业开发项目农民

13、监督员制度。每个村聘请1-2名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较强的村组干部、老党员、群众代表作为农业开发项目监督员,代表项目区群众对农业开发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我委定期召开项目建设推进会,开发部门的所有人员都深入项目区,包片包乡,抓工程进度,抓施工质量。组织督查、观摩活动,进行考核评比,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对施工单位处罚的依据。三是把好验收关。工程竣工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组织复检,区镇初验,县级组织监察、财政、农委、设计进行复验,最后报请上级验收。验收时,验收人员必须备有卷尺、测距仪等工具,对所有建设内容进行实地丈量;对涉及强度、厚度等关键性指标,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四是把好资金关。所有工

14、程竣工后,委托审计单位进行单项工程审计和资金审计。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按合同规定根据施工进度、质量考核、审计结果拨付项目资金。(三)高标准农田建设所取得的成效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我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促进了土地流转。项目建成区土地流转率由20%提高到70%以上,为推进全托管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提高了农机应用水平。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畅通了农机入田通道,建成区粮食生产机械化率提高到90%以上。三是推进了种植结构调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项目建成区的土地后,或兴建大棚发展设施农业,或种植可以全程机械化的小麦、水稻、大豆、玉米等作物,使种植结构得到了优化,提高了农业现代化

15、水平。四是增加了农民收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耕作条件显著改善,土地租金普遍提高300500元/亩,农业合作组织通过规模化集约经营,节省了农本,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收益。二、主要存在问题(一)高标准农田占比较低。我市现有总耕地面积106.5万亩,至2015年底,高标准农田占比仅47.73%,在南通市各县(市、区)中居末位,与南通市提出的十三五末占比达到80%的要求,差距较大。(二)部分农户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积极性不高。我市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在1亩左右,平均每个农户的承包田面积仅为5亩左右,且分散在35处。已流转或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而无流转意愿的农户主要种植旱熟作

16、物,作业方式以人工为主,改善农田设施条件的迫切性不强,所以这部分农户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成为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阻力。在以往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时,一些农户以自家承包地因道路、场地、仓库、泵房、配电间建设被固化为由,阻碍施工,影响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进程。(三)建设定向难以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定向应根据将来该地块的种植模式和种植品种而定。从过去的经验看,已流转并落实规模化经营主体的地块,建设定向和内容容易确定,建成后设施的利用率很高。而未流转的土地,经营主体仍是一家一户,种植的作物品种各不相同,建设定向和内容难以确定,编制计划时矛盾很大,建设方案上报批准后仍要求反复改动,造成很大被动。建成后设施利用率也不高,甚至出现擅自损毁设施的现象。(四)农发技术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