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1305701 上传时间:2023-11-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代诗歌鉴赏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代诗歌鉴赏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代诗歌鉴赏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代诗歌鉴赏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鉴赏测试题11.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C (陶渊明爱菊这是我们已有的知识。“遍绕”和“日渐斜(不知不觉夕阳西下)”写出诗人赏菊入迷和流连忘返的情景。最后两句转入议论,即直接抒情。“此花开尽更无花”,是说菊花最后凋谢,这与“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一致的,完全不是渲染菊花的“高洁气质”。C项的

2、后一分句是利用人们的思维定势来制造干扰,令人上当)2.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D (李清照的如梦令有两首,一首是初中课本上学过的,所谓“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就是其中的名句。对这一首如梦令的赏析,前三项都是正确

3、的,D项“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之说,与作品不符。本词用间接抒情法,主要是借景抒情,也有在对话(知否?知否?)中抒发感情的)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题。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

4、操。(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1)D (2)C (这首元曲是阿鲁威的小令“双调蟾宫曲”。阿鲁威,字叔重,号东泉,蒙古人。这两题,重点考的是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第(1)题侧重于对作品文句的理解,第(2)题侧重于对作品内容、艺术的

5、分析。第(1)题,正确的选项是D。A、B、C三项对作品文句的解说都没有错误。作者在作品中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三位英雄人物:曹操、孙权和诸葛亮。但D项中却说作品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和曹操,这显然是错误的,因此D为正确选项。第(2)题,正确的选项是C。A、B、D三项对作品的分析都没有什么不恰当之处。C项中说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的意愿,这还说得过去,但说作者有“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就不恰当了,因为作品中根本未体现出这一点)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

6、一青螺。题君山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7、(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像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1)B (2)(D第(1)题侧重于对两首诗字句的解说理解;第(2)题侧重于对作品艺术思想的分析。第(1)题,A、C、D三项对两首

8、唐诗字句的解说都很恰当,雍诗“烟波不动影沉沉”句,描写了君山映在湖中的景象,确实也给人风平浪静、凝重的感觉,但它没有点明是在“月光”下;刘诗“潭面无风镜未磨”句,因“潭面无风”,所以给人一种风平浪静的感觉;因湖面如同一面没有磨光的镜子,所以给人以一种朦胧而静谧的感觉,但这句中却不曾提到山的倒影。现在B项却将这两句说成“都贴切地描绘了”,显然这种解说是不恰当的。第(2)题,A、B、C三项对作品所作的艺术分析,都没有什么不恰当之处,而D项的分析就不恰当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确实很多。这两首诗,都抓住了洞庭的特色,运用丰富的想像和巧妙的比喻,写

9、出了洞庭的宁静、和谐的景象,如要说写得“高旷超俗”,勉强还可以,但从这两首诗中无论如何都难以同范仲淹说的“宠辱偕忘”联系起来,这两首诗不同于岳阳楼记,并没有抒发个人的胸襟和政治抱负。因此说D项的分析是不恰当的)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

10、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1)B (2)C (第(1)题,A、C、D三项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都很恰当。A、D两项中都有“幽”字,但在“幽居”和“幽期”中两个“幽”确实有不同的解释。“幽居”一词有“隐居”“深居”“僻静的居处”等

11、意思,在本诗中显然是指“僻静的居处”,所以这里的“幽”应解释为“僻静”;“幽期”一词有“隐逸的期约幽雅的约会”“男女间的约会”等意思,在本诗里显然当做“隐逸的期约”,即“归隐的约定”,所以这里的“幽”应解释成“隐微”。C项说了关于“推敲”一词的来源。其实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课后的小方框中所引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一则就已清楚地指出了“推敲”一词的由来,因此,对学生来说要判定这是解说正确的一项并不难。B项中将“少邻并”中的“少”理解为“自小”,将这一句解释为“自小就有邻居挨着作伴”,是错误的。因为这一联主要是写李凝居住处的幽静,从全首来看,也着重写李凝的“幽居”,所以这里的“少”不应理解成“自小”(音

12、sho),而是应该看作是数量不多(音sho)。这句的正确解说应为“李凝居住的地方很少有邻居挨着作伴”。第(2)题C项说“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不符合作品的内容。对照本题A项可知,首联写李凝居处的环境,没有对隐逸生活向往的意思)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C.二、四两句分别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

13、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C (2)C (第(1)题的正确选项为C项。A、B、D三项对杜甫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都是恰当的。诗人写月,不是直接写天上的月,而是写“江月”,即水中的月影,因人

14、在舟中,所以江中的月影似乎离人只有数尺;又因江面十分平静,才能十分真切地看到“江月”。这首句诗与孟浩然的“江清月近人”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A项的分析是恰当的。第三句中的“联拳”,是“屈曲”的意思,全句是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月光照耀着沙滩,沙滩上一群白鹭屈曲着身子在夜宿,境界十分恬适、静谧。所以B项的分析也是恰当的。通读全诗,我们就可感到,饱经丧乱的诗人(首句中已出现了“人”,我们完全可以将他看成就是诗人自己)在舟中望着江中的月、桅杆上的风灯、沙滩上的白鹭时,心中油然而起的一种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当一条大鱼突然跃出水面发出拨剌声时,更突出了一个“静”。可见D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诗的第二句

15、中,“风灯”是一种有罩子能防风的灯,不是什么“江风吹打桅灯”,这一点我们从它与“江月”句的相对中也可看出。这一句其实还是写出一种“静态”,因此说它与第一句的静“对比鲜明”是不恰当的。第(2)题题干中将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特点提了出来,即每句写一个景,也即前人所说的“一句一绝”,要求学生从所给出的四首诗中找出在写法上与本诗相同的一首。A项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前两句确实写出了诗人登楼远眺所及之美景,但三、四两句却不着眼于写景,而是用具有哲理的语言展示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襟怀。B项是唐代裴度(字中立)的溪居诗,全诗写出了他溪居的幽静,但第三句“红尘飘不到”(“飘”一作“飞”)却不是写景,而是写他居处的幽,“红尘”一句,即闹市的飞尘也飞不到这个地方,显然这也不是一幅景。D项是唐柳宗元的江雪诗。全诗有山有水,有舟船,有飞雪,还有独钓的老渔翁,是一幅绝妙的图画。仔细看来,诗的一、二两句分别写景,但三、四两句却要连起来才成为一幅景。由此可见A、B、D三项都不符合题目提出的要求。C项是杜甫的绝句诗。诗中“迟日”即“春日”。首句写的是一幅春日江山丽的全景;第二句写了春风吹拂着花草令人感到一阵阵香气袭来的中景;三、四两句分别写了燕子衔泥飞上画梁,鸳鸯在暖暖的沙滩上栖息的画面,四句诗也是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成了一幅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