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并非主张“性善”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1069590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并非主张“性善”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孟子并非主张“性善”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孟子并非主张“性善”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孟子并非主张“性善”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孟子并非主张“性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并非主张“性善”(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并非主张“性善孟子主张“性善历来是学术界的共识,人们对此坚信不疑。搞清孟子思想中“性与“人性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正确把握孟子人性论的主要涵义,也有助于深化领会孟子整个伦理哲学思想的根本内容。一孟子所处的时代,人性问题已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出现了立论各异的学说。据?孟子告子下?载,当时已有“性有善有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等各种不同的说法。孟子之后还有荀子的“性恶论,商鞅和韩非的人性“好利恶害说?商君书错法?、?韩非子难二?等观点。这些人性学说根本上都是以人的“食色等自然生理属性来定义人性的。唯有孟子的人性论独树一帜:他对人的自然生理属性和社会道德属性作了严格区分

2、,认为前者只是“性,后者才是“人性,由此提出了自己的人性学说。孟子是在人与动物的比较中界定“性与“人性的。他所说的“人性就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孟子离娄下?,以下引?孟子?语只注篇名,包括“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他认为,但凡人,不管怎样,总有此“四心;无此“四心就不能算作人。?告子上?、?公孙丑上?可见,“四心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之所在,亦即人性的详细内容。人除了具有异于动物的“四心之外,还有与动物一样之处,对此,孟子并不否认。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离娄下?,言外之意,人之同于禽兽者必定不少。但他并不把这些看作人的本质属性,因此也不认为它属于“人

3、性,只称之为“性:“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尽心下?他所说的“性显然就是人的感官和肢体的生理欲求,即人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而“人性,那么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道德属性,集中表现为可以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仁义礼智等善德。为显示这两者的不同,孟子指称“人性时,通常总在“性之前加上“君子、“其等限定语,以免与说明人的“食色等生理欲求的“性相混淆,如“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尽心下?孟子对人的道德属性和自然属性,即他所谓的“人性与“性,是有着严格区分的。他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那么

4、近于禽兽。?滕文公上?一味满足人的自然属性(即“性)而不进展道德教化,人就会变得同禽兽相差无几,足见作为人的生理欲求的“性为陷人于不仁不义的罪恶之源。所以,一提到“性和“欲,他就告诫人们要“忍、要“寡?滕文公上?、?尽心下?;而一谈起“人性或“四心时,那么视为“善端并赞美备至,竭力主张要“养、要“存、要“扩大。?尽心上?、?公孙丑上?可见,“性和“人性在孟子心目中是泾渭清楚、不容混淆的。他所主张的实际是“人性善而非“性善。对于说明人的自然欲求的“性,在他看来不仅不善,甚至可以说是“性恶了。二正确区分孟子的“性与“人性概念,有助于准确把握他的伦理观乃至整个哲学思想体系;而对这两者的曲解和混淆那么

5、直接影响到对表现孟子思想的一些重要命题和论断的理解。以往讨论孟子思想的学者多把“性与“人性混为一谈,致使一些问题难以解释清楚。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曾解释说:“性者,人所受之天理也。显然指孟子所说的“人性。但他又看到孟子以“性作为人的“食色等自然属性,故又指出:“所谓性,亦指气禀食色而言耳。本来有着严格区分的两个概念被他说成了一回事都是“性。及至他提出“性即理也,未有不善者也就离孟子的本意更远了。对“性与“人性的混淆,还会造成对孟子一些重要命题的曲解。例如,孟子在讲述舜、傅说、胶鬲等古圣贤的事迹时,引出了一段影响深远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6、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对其中的“动心忍性,汉代赵歧的解释是“动警其心、坚忍其性。?孟子注?此后,自朱熹的?孟子集注?直到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一直沿用此说,似已成定论。其实这是以讹传讹,并不符合孟子的本意。转贴于论文联盟.ll.孟子从“人性为善端,“性为恶源的认识出发,进而提出扩大善端、抑制恶源的道德修养原那么。所谓“存其心、养其性?尽心上?、“养其大者?告子上?、“养浩然之气?公孙丑上?等都属于“扩大善端的内容。由于“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心之官那么思,思那么得之,不思那么不得也?告子上?,“扩大善端全靠“心的活动“思,因此他把这方面的道德修养称之为“动心。

7、所谓“寡欲?尽心下?、“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告子上?等都可归入抑制恶源即“性方面。故这方面的道德修养被孟子概括为“忍性。所谓“动心忍性就是孟子关于道德修养的总原那么。孟子、视舜、傅说、胶鬲等古圣贤为人之楷模,从考察他们的经历中引出道德修养的原那么本是非常自然的事。假设将“动心忍性解释为“动警其心、坚忍其性,或“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情性?孟子译注?第299页,那么不仅与孟子“性的意义格格不入,而且也不符合孟子关于道德修养的根本原那么。三孟子的人性论对已往的人性学说有些什么开展呢?让我们先看看他对当时流行的那些人性学说的评价:“今天下之言性也,那么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

8、?离娄下?自朱熹以来,多以“顺释“利,意思牵强,且与孟子的其他阐述多所抵牾。笔者认为,这里的“利就是与“义相对的利益之“利。崇义贬利历来是儒家的传统,孔子曾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之说,孟子那么进一步提出:“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尽心上?这里的“善与“义同义。在他们眼中,“君子与“小人、“圣人与“匪徒的区别唯在“义“善、“利之间。孟子还认为,或为“君子、“大人,或为“匪徒、“小人,其根本原因那么在于“从其大体还是“从其小体。?告子上?“从其大体就是依循“人性,用仁义道德来约束自己;“从其小体那么是纵“性妄为,一味追求口腹之欲的满足。这样看来,“义、“利之别即可归结

9、为依循人的道德属性“人性还是听任人的自然属性的问题。以人的道德属性作为人性即“以义为本,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人性那么是“以利为本。前者“以义为本是孟子人性论的主旨,后者“以利为本那么是当时社会上所流行的人性论的要点。这说明,当时的众多人性论者,对人和动物都是重视其同、无视其异,只见一般、漠视特殊。实际上,正是被人们所无视的人的特殊性或“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才更接近人的本质。所以,孟子在成认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根底上,第一次把人异于禽兽的社会属性作为人性,说明人对自身的认识已经由非本质属性的层次趋向本质属性的程度。列宁指出:“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的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那么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哲学笔记?第90页孟子提出的“性和“人性的范畴,正是人类在对自身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中的小阶段,它使人们可以把自身同自然界相区分,标志着人类对自身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自孟子之后,人们多以属于人的社会性的伦理道德作为人性,各种人性理论渐趋精细缜密。虽然孟子对人性的认识还有局限,也不可能最终解决这一问题,但从人类认识开展的历史进程来看,那么不能不肯定孟子在人性理论上的重大奉献。转贴于论文联盟.l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