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新中考语文精选文言文阅读题100题汇总含解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105097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71 大小:346.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市新中考语文精选文言文阅读题100题汇总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1页
山东省临沂市新中考语文精选文言文阅读题100题汇总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1页
山东省临沂市新中考语文精选文言文阅读题100题汇总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1页
山东省临沂市新中考语文精选文言文阅读题100题汇总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1页
山东省临沂市新中考语文精选文言文阅读题100题汇总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市新中考语文精选文言文阅读题100题汇总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新中考语文精选文言文阅读题100题汇总含解析(1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文档可编辑】山东省临沂市新中考语文精选文言文阅读题100题汇总精先中考语文100题文言文阅读题有答案含解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李想谋袭蔡州。李佑言于李想日:蔡之精兵皆在涧及四境距守,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虚直抵 其城。想然之.复夜引兵出门,诸将请所之,想日:入蔡州取吴元济。诸将皆失色。时大风雪,旌旗裂,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想,莫敢违。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想令击之以混军声。四鼓,想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 佑、李忠义镌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析如故。遂开门纳众。及 里城,亦

2、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想入居元济外宅。或告元济日: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日: 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日:“城陷矣!元济日:”此必涧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起,听于廷, 闻想军号令,应者近万人,始惧,帅左右登牙城拒战。想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 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晡时,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遇以槛车送 元济诣京师。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想然之然:正确 B.帅左右登牙城拒战拒:抵御C.想以槛车送元济诣京诣:到、去 D.壮士从之从:跟从2 .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守城卒方熟寐尽杀

3、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析如故遂开门纳众B.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析如故遂开门纳众C.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析如故遂开门纳众 D.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析如故遂开门纳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李想告诉将士们要去捉拿吴元济的时候,将领们都吓得变了脸色,。 B.攻城时,壮士先在那城墙壁上挖出一个个坑儿,李佑、李忠义凭借它领先爬上城墙。 C.李想入城占据元济的外衙。有人报告元济官兵到了,元济还以为是俘虏抢东西。D.李佑认为蔡州的精锐士兵都在涧曲和四周据守,守卫蔡州城的都是瘦弱衰老的土兵,可以趁他们后方 空虚一直打到州城。4.将下面的

4、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子贡问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J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日:“去 兵。”子

5、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基革非不坚利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足共()民值之矣()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3 .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4 .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5 .王冕明宋濂冕既归越,复大言天下将乱。时海内无事,或斥冕为妄。冕日:“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乃携妻 孥隐于九里山。种豆三亩,粟倍之。树梅花千,桃杏厝其半。芋一区,莲、韭各百本。引水为池,种鱼千 余头。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

6、尝仿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便人观。更深入寂,辄 挑灯朗讽,既而抚卷日:“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当风日佳时,操触赋诗, 千百不休,皆鹏11海怒,读者毛发为耸。人至不为宾主礼,清谈竟日不倦。食至辄食,都不必辞谢。善画 梅,不减杨补之。求者肩背相望,以结幅短长为得米之差。人讥之。冕日:“吾藉是以养口体,岂好为 人家作画师哉? ”未几,汝、颍兵起,一一如冕言。皇帝取婺州,将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咨议参军,一夕以病 死。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伊、吕:指伊尹、吕尚,皆古代著 名贤相。杨补之:南宋著名书画家,善画梅。皇帝:指明朝开国皇帝朱

7、元璋。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桃杏后其半后天下之广居B.学仿周礼著书一卷 学趋百里外C.秘不便人观安陵君因便唐雎使于秦D.君子情之宫使驱将惜不得2 .细读选文,了解大意。写出后文中与“冕既归越,复大言天下将乱”相呼应的句子:.3 .人物语言可以塑造人物形象。仿照示例,分析文中画线句。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面对别人的斥骂,王冕并不争辩,而是以“我不狂妄,还有谁狂妄呢”来回应。这是对一众目光短浅者的 蔑视,凸显了其遗世独立的品性。吾藉是以养口体,岂好为人家作画师哉?分析:4 .请你结合选文内容,探求儒林外史将王冕作为全书开篇的原因。4.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

8、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 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膨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笔意;晚 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 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瘗鹤铭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

9、石于潮汐汩没 之中,披剔尽致,实无不幸也。米家父子:米芾父子。杪(mi):树梢。瘗(yi)鹤铭:六 朝摩崖石刻。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的地阅览、观赏。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春和墩明沙鸥翔集否成明霞得踏危石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3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述之。5 .翻译前两句文言文,用“ | ”为第三句划分停顿:巾陛下亦宜自谋,以咨政善道,察纳雅言。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6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

10、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皴裂而不知。至舍,四 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 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悻然若神人;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 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 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 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理复丕省葭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云:“我精 骑三千,足

11、敌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 “传” “子” “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为若干卷, 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注释)滑稽:比喻能言善辩。旬朔:十天或一个月.比:近来。惩艾:惩治,惩戒。曩: 从前。寻绎:推求探索。省:记。孙搴:人名。勒:此处译为编辑。庶几:或许,差不多。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久而乃和/至若春和景明B.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故虽有强记之力/何陋之有D. 一见那能诵/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选自宋濂全集,作者宋濂,字景

12、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 国文臣之首”。B.(乙)文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划分为“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oC.(乙)文中的“经”指儒家经典书籍,如诗经等;“传”指解释经书的著作,如左传等;“子” 指诸子书籍,如庄子等;“史”指历史书籍,如史记等。D.(甲)文中的“寓逆旅”与(乙)文中的“然负此自放”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序”是一种文体,亲友离别、赠言规劝,属赠序,如(甲)文;陈述创作主旨、经过等,属书序, 如(乙)文。B.(甲)文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乙)文意在交代精骑集

13、一书编辑及命 名的由来。C.(甲)文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读书之“苦”,与“同舍生”生活的富足作对比,表现自己从读书中 感受到的乐趣。D.(乙)文写自己少时读书不勤奋,后来治学时用勤奋来惩戒自己,但是不能坚持太久,容易忘记自己的 目标。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唐雎说信陵君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日:“臣闻之日,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 君日:“何谓也?”对日:“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14、;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 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 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日:“无忌谨受教。”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无忌: 信陵君的名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唐雎说信陵君(同“悦”,高兴)B.事有不可知者(能够)C.吾僧人也,不可得而知也(痛恨)D.卒然见赵王(同“猝”,突然)2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愿君之忘之也。3 .请结合你对为人处世的认识,谈谈读了本文后的感想和体会。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

15、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日:“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褊, 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肉食者哪()小惠未,()小大之然()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 .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句为下文写鲁庄公作铺垫,衬托了曹刿的远见卓识。B.本文以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