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感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0978068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感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感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感(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感语文教学中的“语感,主要是指阅读课文时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从外表看,语感的对象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在它的背后,有着丰富的意象,深沉的情感。显然,语感的对象实际上是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情和意。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如何详细地进展语感训练呢?1指导诵读,感知内容就语文本身来说,语言文字是形成思想感情的内容。就语文教学来讲,只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相象思维,使课文描绘的人、事、景、物等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诵读。我在听一

2、位教师教学?小音乐家杨科?时,先是通过有感情的范读使学生受到感染。在朗读杨科挨打时,重读“瘦斜“睁大惊慌。后来听到“鞭打声“哭声“吵嚷声“狗叫声“烛光在窗户里闪动,院子里闹哄哄的。朗读随之改成微微低声,放慢速度;在读“几乎站也站不稳时,表现出杨科那悲惨的遭遇。之后,教师并没有做繁沉的讲析,而是适当的指点,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边读边体会,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了真切的感受。2启迪想象,领会意境在语文教学中,假设能诱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意境中,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是真切自然。怎样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意境呢?请看一下我的一个教学片段:师:董存瑞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联络他高喊的内容

3、,想象一下他望见了什么?生:他望见了暗堡被炸毁了,望见战士们冲上来,望见了隆化城上空飘扬着鲜艳的红旗。师:说得好!同学们通过想象,体会到了英雄的内心世界。正是千千万万个董存瑞式的英雄,冲锋陷阵,不惜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美妙的生活从我的一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通过启迪想象,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使他们体验到英雄的情怀,受到了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可以说,假设不启迪学生想象,引导他们领会意境,那么,语言文字就只能是抽象的符号,哪里谈得上进展语感训练呢?3调动积累,体味感情语感与生活是亲密相关的。假设缺少生活经历或不将它与语言文字联络起来,就不容易获得语感。我们知道,虽然语言文字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但人

4、的思想感情往往是相通的。教师应抓住这个连接点,启发学生调动生活经历的积累,联络自己的生活实际,使他们能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扎扎实实地体味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感情。?手术台就是阵地?最后有这样一句话:“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对这句话,一些学生往往不注意,一读而过。我就抓住这个容易被忽略的一句话,对学生进展了一次详细的语感训练。我首先让学生算一下69个小时相当于几天几夜,然后这样启发学生: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学完一堂课后有什么感想?你能三天三夜不休息吗?为什么?大家体会体会,白求恩大夫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中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这样调动学生生活经历的积累,让

5、学生的心很快就被白求恩大夫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工作岗位的崇高品质深深打动了。如此教学,既保证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深度,又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4引导比较,揣摩蕴含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篇篇言词优美,蕴含丰富。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体会感受,从领悟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容易地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当,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所以,我们应当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去揣摩语言文字的蕴含上下功夫。如我教学?瀑布?中“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一个片段:师:“白银是比喻什么的?生

6、:瀑布。师:可不可以用“白布来比喻瀑布呢?生:不可以。师:为什么?生:因为白布是平常的东西,白银却是很珍贵的,用“白银比喻瀑布,就显示了瀑布的美丽壮观。生:因为白布不能像白银那样闪闪发光。师:对了,你们找到共同点了。这水呀,在太阳下会怎么样?生:闪闪发光。师:假设用“白布来比喻,就不怎么生动;用“白银来比喻,就可以写出了瀑布的美!那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可不可以说“一道白银衬着千丈青山?生:不行。师:为什么?生:因为青山是大面积的,它可以衬托白银;白银是小面积的它不能衬托青山。师:这是一点,另外呢?生:作者主要描写瀑布,表现它的壮美。写山的高大为了突出它的壮丽。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换句、调序与原文比较,既帮助学生领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又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还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收一石三鸟之效。语感才能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语文程度上下的重要标志。良好的语感才能不是单靠学生自己能形成的,也不是只凭教师的讲解自然获得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恰如其分地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自觉的训练中,逐渐地亲身感悟出语言丰富的意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