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0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的设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0018768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196 大小:16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00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的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96页
A00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的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96页
A00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的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96页
A00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的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96页
A00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的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A00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的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00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的设(1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00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的设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设计 第 1 页 共 190 页 第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必要对幼儿活动及幼儿教育活动的有关理论作一概要分析。 第一节 幼儿活动概述 一、幼儿的活动具有人类活动的一般特征活动,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活动客体和活动主体。 然而,当人类作为活动的主体要素而展开活动时,其主体的特征,使其自身的活动与其他一切活动相比,具有明显的质的区别。 (一)从人类活动的客体来看,作为活动客体的对象,不仅具有自然的属性,而且更多的是具有社会的属性。因此,人类的活动主要是社会性活动。 (

2、二)从人类活动的性质来看,其他一切生物的活动是有机体所固有的本能行为(排除人为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是有机体对周围环境的生物学适应方式。而人类的活动(排除先天具有的条件反射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行为,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影响周围环境的过程。因此,人类的活动主要是能动性活动。 (三)从人类活动的效能来看,人类的一切活动,不仅使人类自身获得了作为自然人的生存,而且还获得了作为社会人的发展,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改造着客观现实。这正是人类活动与其他一切生物活动的本质区别。 (四)从人类活动的变化发展来看,与其他生物活动相比,人类活动具有不断发展的可能性和逐步获得发展的现实性。这是因为: 1作为活动

3、主体的人类,不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而且在已经经历的活动中具有逐步获得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活动主体的发展,必然影响活动量的或质的变化。 例如,人类的动作和操作(实现动作的方式)作为联结人类与活动对象盼纽带,具有在成熟和习得中不断建立、巩固和发展的特点。它们的发展必然影响活动的发展。 2就人类活动的客体而言,其作为人类活动的对象,不仅属性不同,而且具有不断拓展和不断变化的特征。活动客体范围的扩大及新的活动对象的出现,必然影响活动的发展。 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能动性和变化发展性等一般特征。幼儿的活动作为人类活动整体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这些特征。 二、幼儿具有自身特点的主导活动 幼儿

4、活动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人类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活动是否具有外显的行为,我们通常把人的活动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大类。 1幼儿的内部活动 是指幼儿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前者是指为满足其机体生长发育和适应外界变化的需要而进行的身体机能活动。这种活动是生命赋予人的不可推卸的内部工作,且必须由个体自己去完成。只要生命存在, 1 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设计 第 2 页 共 190 页 这种活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但其活动过程一般不被活动主体所觉察。 幼儿的心理活动,是指为满足自身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和构建自身内部世界的需要,与外界积极地进行相互作用的内部活动,是幼儿神经系统的(主要是大脑)的机能性

5、反应活动。它也必须由幼儿自己来进行。但它与生理活动的不同之处是: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动,且常常带有鲜明的个体特征;特别它是作为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认识括动,幼儿接受和处理外部信息的方式、速度、思维习惯等等都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两点: 幼儿的心理活动虽然是内部活动,但由于其前运算思维(直觉行动思维)的行动性,使这一内部活动有时有可见的外显行为。 幼儿的两种内部活动是彼此相联的,它们在幼儿内部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生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良好的心理活动有利于维持和促进身体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2幼儿的外部活动 是指具有外显行为的幼儿的实践活动,即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或物直接相互作用的活动

6、。 3幼儿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相互关系 幼儿的内部和外部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渗透在外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影响和支配外部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幼儿的外部实践活动又是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因此,外部实践活动作为幼儿生理、心理活动交融一体、统合进行的最富有发展价值的综合性活动,是我们研究幼儿活动的重要形式。 (二)幼儿外部实践活动的类型 幼儿的实践活动,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成不同的类型。 按照活动对象的特征来划分,幼儿的外部实践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物为对象的实物操作活动;二是以人为对象的人际交往活动。但在幼儿的实际活动中,两者又常常交织在一起进行。因此,通

7、常采用其他分类方法。 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照幼儿一日活动的内容,将幼儿的外部实践活动大致分为四类,即幼儿的生活活动、幼儿的游戏活动、幼儿的学习活动和幼儿的劳动活动。这四类活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在幼儿众多的外部实践活动中,讨论什么是幼儿特有的主导活动,需要明确主导活动的含义。 所谓主导活动,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1指在儿童的一日活动中,除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如喝、睡、排泄等)外,发生频率最高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 2指活动的发生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与儿童一定的年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必然发生的活动。 3指适合并决定儿童身心发展状况的活动。 根据以上关于主导活动的含义

8、,我们可以看到,判断儿童发展的某一阶段以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自己的主导活动,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主要取决于该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2 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设计 第 3 页 共 190 页 以及儿童活动的现实状况。 (三)幼儿的活动以游戏为主导活动 处于正常发展的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身心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和需要。因此,也具有相同的主导活动。比如,婴儿期的儿童,不仅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相似,而且其共同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维持其生命、安全和机体的生长发育。从活动的现实状态看,婴儿与成人的积极交往恰恰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这些需要。因此,交往活动便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先学前期儿童与婴

9、儿相比,不仅身心得到了发展,而且当其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用自己的身体活动去理解和影响周围环境的需要也已经产生。此时,通过自己的操作(虽然有时仍需要成人的帮助)摆弄周围环境中的物体,恰恰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因此,实物活动便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 儿童进入幼儿期后,游戏便成了他们的主导活动。这是因为: 1游戏需要创造一种想像的情境,即游戏具有虚拟性。这是任何一种游戏的属性,也是游戏同其他活动区分开来的标志。婴儿期的儿童还没有想像,先学前期的儿童想像刚刚开始萌芽(2岁左右),因而游戏不可能成为其主导活动。只有到了幼儿期,儿童的无意想像已高度发展,有意想像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这才为游戏的发生创

10、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2到了幼儿期,儿童身体活动的需要,以及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要,不仅变得更加强烈,而且社会性交往的需要也变得十分明显。与此同时,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开始呈现表现自己和希望获得成功的需要,且期待成人好评与认可的需要也逐渐出现和不断发展。此时,如果全承先前的活动方式,不仅无法满足他们这些需要,而且也难以实现其自身的发展。因此,扬弃先前的活动方式,并以一种新的更为复杂、高级的活动代替,势在必行。这种活动便是游戏。另外,幼儿期的儿童,掌握及运用实物活动的技能和独立性已得到提高,使得他们与成人之间的协同活动关系开始瓦解,社会模仿性和参与性增强,但角色矛盾强烈,出现了诸多不能立即

11、满足的需要和愿望,最终,这些需要和愿望大多只有通过各种游戏来实现。于是,游戏不仅产生了,而且成了他们的主导活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游戏是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内部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发生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且游戏是适合并决定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正如前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奠基人维果茨基所说的那样:游戏是儿童(指幼儿期儿童)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活动形式;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变化首先产生于游戏活动。另外,从幼儿游戏的现实状况来看,游戏能满足他们活泼、好动、好奇的天性,能给他们带来身心的愉悦。而愉悦作为心理刺激的强化物,又使幼儿

12、对游戏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以致于他们在游戏中乐而忘返,废寝忘食。因此,在幼儿的现实生活中,游戏不仅是他们最喜欢、最适合的活动,而且是他们除生活活动外发生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活动。 强调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还在于幼儿的其他外部实践活动,无论是生活活动、学习活动,还是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等等,往往同样具有游戏的性质。 前苏联心理学家埃利科宁和达维多夫不仅提出了儿童主导活动发展的阶段理论,而且认为儿童活动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据此理论,我们应该看到: 3 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设计 第 4 页 共 190 页 1活动的发展是一个量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前一类活动的发展是后一类

13、活动发展的基础,后一类活动是前一类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同一类活动中,前后活动同样存在此种关系。 2从一类活动到另一类活动发生的质变,不仅表现为两类活动的主体有明显的差异,而且活动的客体、活动的动作水平、操作方式、影响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外部条件,以及活动对主体造成的生理、心理效应等,都有明显的区别。比如,胎儿期儿童的活动(主要是生理活动,但运用超声波技术人们已能观察到胎儿具有吮吸手指、抓东西、眨眼睛等活动),由于受身心成熟水平的限制,其活动的对象是有限的,活动的动作是本能的,无条件性。而新生儿的活动,由于身心成熟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以及生活环境骤然发生的变化,其活动的对象(客体)不仅与胎儿有量

14、的不同,而且更有质的区别;活动的动作和操作,不仅有本能的,而且更有习得的、有条件性的。再如,婴儿期儿童的活动使儿童形成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对人们的情感态度,以及一系列的感知动作和基本的抓握动作;而先学前期儿童的活动使儿童学会成人操作物体的动作和方法,并在与成人交往中形成言语和动作思维。 三、幼儿活动的基本要素分析 如前所述,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幼儿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活动客体和活动主体。 (一)幼儿活动的客体 幼儿活动的客体是指幼儿活动的对象。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对象,没有活动对象就谈不上活动。比如,幼儿直接实践活动的各种外部感性活动离不开其周围环境中的人或物,而幼儿身心内部的心智活动(

15、它是一种隐含的智力操作活动,不一定有外显的行为动作且渗透在外部感性活动中),也同样离不开幼儿自身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有关外部世界的人和事物的心理表象及其观念。 活动对象对幼儿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活动对象往往是幼儿活动的直接动机,且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活动对象自身具备的性质、特征,会向幼儿投射信息,发出刺激,引发或制约他们的活动。例如,一个玩具,其鲜艳的颜色和新颖的外观能引发幼儿的活动动机,若玩具还具有吸引幼儿的新的玩法和功能,还能维持和延续他们的活动。再如,幼儿都喜欢玩“藏猫猫”的游戏,其活动的对象是躲藏者或发现者(两者互为主体和客体),活动的,动机是谋求两者之间角色关系的揭示。 2活动对象影响活动的类型和性质 幼儿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和劳动活动的区别,首先在于活动的对象有较大的不同。即使是同一类活动,也主要是由于活动对象及其性质的差异,而导致活动的发生、活动的过程、活动的难易程度,乃至活动的水平等等,都存在很大的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