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对流天气知识学习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9862953 上传时间:2023-12-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7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对流天气知识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强对流天气知识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强对流天气知识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强对流天气知识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强对流天气知识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对流天气知识学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强对流天气知识学习强对流天气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水平尺度一般小于200 公里,有的仅有几公 里。生命史短暂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 它常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强对流天气指的是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烈对流性灾害天气。是具有重大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 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其生命史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 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强对流天气来临时,经常伴随着电闪

2、雷 鸣、风大雨急等恶劣天气,致使房屋倒毁,庄稼树木受到摧残,电信交通受损,甚至造成 人员伤亡等。强对流天气是以大尺度天气系统为背景,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或决定着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的生成、发展和移动过程,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又对大尺度天气系统有反馈作用。就广东 省而言,强对流天气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强对流天气 冰雹(1)发生季节早、结束迟。广东的强对流天气一般2月开始发生,至9 月以后逐渐减少,个别年份可提前在1月出 现,推迟至1012月结束。(2)强度大、破坏性强。广东的强对流天气与其它地区强对流天气一样,具有垂直方向速度 大、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如出现强对流天气时,一些过程的瞬时风

3、速达12级或 以上,甚至超过100米/秒。(3)水平尺度小,生命史短强。强对流天气是广东各种自然灾害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灾害 性天气,大风、飑线、冰雹和龙卷风出现均较频繁,例如,有的年份,一天内竟降冰雹4 次,最长降雹时间可持续半小时;有的月份,全省可出现持续多日降雹。强对流天气的水 平尺度小,一般小于200 公里,有的仅几公里。生命史短,一般仅几小时至几十小时。此 外,它还有气象要素梯度大以及非地转平衡、非静力平衡的基本特征。对流天气易于在某 些特定的地区形成和发展,如山脉两侧、海陆边界、湖泊周围、沼泽地带等等,因此,各 类强对流天气形成的物理过程是不完全相同的,这与下垫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的

4、影响有很 大的关系。(一)飑线气象上所谓飑,是指突然发生的风向突变,风力突增的强风现象。而飑线是指风向和风力 发生剧烈变动的天气变化带,沿着飑线可出现雷暴、暴雨、大风、冰雹和龙卷等剧烈的天 气现象,它是一条雷暴或积雨云带。飑线是受起伏地形和热力分布不均而产生的动力作用-Li和热力作用的综合结果。强对流天气大风XINHUANET它的形成和发展除与天气形势有密切关系外,地方性条件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常出 现在雷雨云到来之前或冷锋之前,春、夏季节的积雨云里最易发生。潮湿不稳定气层能助 长飑线的强烈发展。当它即将出现时,天气闷热,风向很乱或多偏南风。当强冷空气入侵 时,地面冷锋前部的暖气团中,或低

5、压槽附近,大气存在不稳定层结,此时最易形成飑线 天气。飑线多发生在傍晚至夜间。飑线从生成到消亡可分为三个阶段:(1) 初生阶段,一般经历35个小时,有6级左右大风,并伴有雷雨。(2) 全盛阶段,历时12小时,风向突然改变,风速骤增,常由8级猛增至12级以上, 气压急剧上升,温度剧降,短时间会降低10C以上。这阶段发生的狂风暴雨,破坏力很 大。(3) 消散阶段,历时 2 小时左右,风力减小,雷雨强度降低,气压渐降,气温渐升,天气渐好。(二)龙卷风 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是由雷暴云底伸展至地面的漏斗状云(龙卷)产 生的强烈的旋风,其风力可达12 级以上,最大可达 100 米/秒以上

6、,一般伴有雷雨,有 时也伴有冰雹。它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现象,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它往往使 成片庄稼、成万株果木瞬间被毁,令交通中断,房屋倒塌,人畜生命遭受损失。龙卷风分 为陆龙卷和海龙卷。出现在陆地上的龙卷称为陆龙卷,出现在海面上的龙卷称为海龙卷。 它旋转力很强,常把地表面上的水、尘土、泥沙等卷挟而上,从四面八方聚拢成管状,有 如“龙从天降”,因而得名龙卷。陆上龙卷风外围多为泥沙;海上龙卷外围多为海水。海上的这种龙卷群众也叫它“龙吸 水”。龙卷风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其形成和发展同飑线系统 等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龙卷风更严重一些。它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大量的能

7、量供应, 因而需要有强烈对流不稳定能量的存在。它与热带气旋性质相似,只不过尺度比热带气旋 小很多。在形成和发展时,由于空气对流,使龙卷中心的气压变得很低,在气压梯度力的 作用下,四周气压较高的空气就向龙卷中心流动,当它未流到中心时就围绕着中心旋转起 来,从而形成空气的旋涡。龙卷风的水平范围很小,直径从几米到几百米,平均为 250 米 左右,最大为1 千米左右。在空中直径可有几千米,最大有10 千米。极大风速每小时可 达 150 千米至 450 千米,龙卷风持续时间,一般仅几分钟,最长不过几十分钟,但造成 的灾害是很严重的。广东是我国龙卷风多发区之一,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从时间上看,以 春末夏初为

8、多,从地区上看以沿海地区最多,内陆较少。(三)冰冰雹是从雷雨云中降落的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降水。常见的冰雹大小如 豆粒,直径2 厘米左右,大的有像鸡蛋那么大(直径约10 厘米),特大的可达30 多厘米 以上。冰雹是由于冰晶或雨滴在对流的积雨云中几上几下翻滚凝聚而降落的固体降水。它 通常是产生在系统性的锋面活动或热带气旋登陆影响过程中,但也有局部性的。冰雹一般 多出现在春夏之交;要产生10 厘米的大雹,必须要有 50 米/秒以上的上升气流运动(一般 产生雷雨的积雨云上升运动仅 10 米/秒左右)。这样强的上升运动,完全靠大气不稳定的 能量释放而获得。所以降雹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空气中存

9、在极不稳定的大气层,不稳定层越 厚,越是利于降雹。在积雨云内,oc层以下的云层由水滴组成,oc层以上的云层由过 冷却水滴组成,再高一些的云层则由过冷却水滴与雪花和冰晶等混合组成。如果积雨云中 上升气流时强时弱,当上升的冷却水滴与上空的冰晶或雪花相碰,过冷水滴就冻成冰雹的 核心。冰雹形成后,或因上升气流减弱,或因其重量较大而下降,当它降到oc层以下 后,又有一部分水滴粘于其上,这时若上升气流增强,它又被带到0c层以上的低温区, 雹核表面的水又被冻成冰,当上升气流再也托不住时,它便落到地面,成为冰雹。(四)雷雨大风雷雨大风指在出现雷雨天时,风力达到或超过8级(17.2米/秒)的天气现象。有时也将

10、雷雨大风称作飑。当雷雨大风发生时,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狂风夹伴强降水,有时伴有 冰雹,风速极大。它涉及的范围一般只有几公里至几十公里。雷雨大风常出现在强烈冷锋 前面的雷暴高压中。雷暴高压是存在于雷暴区附近地面气压场的一个很小的局部高压,雷 暴高压中心温度比四周低,下沉气流极为明显,雷暴高压前部为暖区,暖区有上升气流, 就在这个下沉气流与上升气流之间,存在着一条狭窄的风向切变带,其为雷雨大风发生 处,它过境时带来极强烈的暴风雨。如果雷雨大风发生在单一气团内部,那么它常常是由 于局地受热不均引起。雷雨大风的生命史极短。(五)短时强降水 短时强降水是指短时间内降水强度较大,其降雨量达到或超过某一量值

11、的天气现象。这一 量值的规定,各地气象台站不尽相同。(六)雷暴 强对流天气往往又会带来雷暴,当大气中的层结处于不稳定时容易产生强烈的对流,云与 云、云与地面之间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发生放电,有时雷声隆隆、耀眼的闪电划破 天空,常伴有大风、阵性降雨或冰雹,因此雷暴天气总是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联系在一 起。由于雷暴的发生发展与积雨云联系在一起,从雷暴云的出现到消失,它有很强的局地 性和突发性,水平范围只有几公里或十几公里,在时间尺度上也仅有 23 小时,因此, 这种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在预报上有一定的难度。强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雷电会引起雷 击火险,大风刮倒房屋,拔起大树,果木蔬菜等农作物遭冰雹袭

12、击后损失严重,甚至颗粒 无收,有时局地暴雨还会引起山洪爆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带来危害编辑本段回目录 强对流天气灾害大体上可将其归纳为风害、涝害、雹害。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往往几种灾 害同时出现,对国计民生和农业生产影响较大。飑线、龙卷风和雷雨大风最突出的气象要素之一是强风。尽管飑线的水平尺度小,但在其 影响的范围内都将发生强大的风、雨灾害,可导致树木折倒,房屋掀翻,瓦砾飞行,人畜 受伤受害,庄稼倒伏。由于各类强对流天气有各自的发生季节和发生特点,农业生产为户 外作业,又是根据季节来安排的,所以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中的各类作物的危害不尽相 同。上述的洪涝、强风、雹是强对流天气灾害中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几种危害。强对流天 气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危害是外力摧毁庄稼,间接危害是由内涝诱发和传播病虫害致庄稼减 产甚至绝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建设的发展,因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而造成的损失也就更加 严重。强对流天气灾害与强对流天气的类型、其影响的范围和持续时间是密切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