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医学院2011年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9416145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滨州医学院2011年流行病学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滨州医学院2011年流行病学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滨州医学院2011年流行病学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滨州医学院2011年流行病学考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滨州医学院2011年流行病学考试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滨州医学院2011年流行病学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州医学院2011年流行病学考试重点(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行病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绪论1、流行病学的定义:(1)概念: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2)该定义的基本内涵:1)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2)他的研究内容不仅是研究各种疾病(包括伤害),而且研究健康状态3) 他的研究方法重点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4)他的研究目的落实在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2、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1)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由人群、暴露和疾病组成(2)根据是否有人为的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为实验流行病学和观察流

2、行病学3、流行病学的用途:(1)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2)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3)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4)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5)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6)疾病预防(7)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一、疾病分布的意义:认识疾病的基本流行特征;诊断和治疗决策依据;提供病因线索;确定卫生服务重点;制定疾病防治策略决策的科学依据二、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及用途1、发病指标:(1)发病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用途: 1)描述疾病的分布 2)提出病因假设 3)评价防治措施效果(2)罹患率:在某一局

3、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用途: 用于描述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职业中毒等(3)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用途: 1)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流行情况2)评价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3)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等提供科学依据(4)感染率:在受检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用途: 1)评价人群健康状况2)研究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流行势态和分析防治工作效果3)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5)续发率:(亦称SAR或家庭二代发病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

4、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用途: 1)反映传染病传染力强弱的指标2)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3)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2、死亡指标:(1)死亡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用途:1)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口死亡危险性大小 2)反映一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水平(婴儿死亡率) 3)为该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对于高致死性疾病,可以替代发病率探讨 5)评价防治措施(2)病死率: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例用途:1)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 2)反映诊治能力等医疗水平 3)多用于急性病,较少用于慢性病(3)生存率

5、:(亦称存活率)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通常为1、3、5、10年)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用途:1)反映疾病的危害程度2)评价某种治疗的远期疗效三、散发、暴发、流行的概念 (1)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小于2倍),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2)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多相同的病人(3)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3-10倍)四、疾病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描述(1)地区分布:疾病在国家间及国家内的分布;疾病的城乡分布;疾病的地区性;地方性疾病(2)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

6、势(3)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和种族、婚姻与家庭、社会阶层、行为第三章 描述性研究一、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种类、用途(1)概念: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不同时间、地点或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三间分布),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病因或流行因素的线索,即提出假设。(2)种类:个例调查(1个对象)、病例报告(1-5个)、病例分析(系列病例:几例到几千例)、现况调查(特定人群)、生态学研究(多个不通人群)(3)用途:最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第一步,是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二、现况调查的概念、特点(1)概念:指按照事先设计的要

7、求,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又称横断面研究、患病率研究)(2)特点:1、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2、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3、因果并存,不能确立因果关系,只能提供病因线索4、不能用于病程较短的疾病5、相关因素的选择与解释有一定限制(3)实施步骤:1)明确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3)确定调查类型和方法4)估计样本含量5)确定研究变量和设计调查表6)资料收集7)资料整理、分析及结果解释三、普查、抽样调查的概念、用途(1)普查: 指为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

8、人群中每一个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 抽样调查:指在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某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组成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2)用途:普查: 1)早发现、早治疗 2)了解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 抽样调查:1)描述特定人群在特定时间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分布及其影响因素2)衡量人群总体健康水平3)考核防治效果4)质量控制四、生态学研究概念、方法和局限性(1)概念: 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单位,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及疾病的关系(2)方法:

9、生态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3)局限性:由于生态学研究是以由各个不同情况的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为观察单和分析的单位,无法得知个体的暴露与效应(疾病和健康状况)间的关系,得到的资料是群体的平均水平,只是粗线条的描述,会削弱变量之间的联系,以及存在的混杂因素等原因而造成的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从而产生生态学谬误。这是生态学研究最主要的缺点,而且常常难以避免。第四章 队列研究一、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相关的概念(1)队列研究概念:是指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亚组,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

10、种观察性研究方法。(2)队列研究基本原理:在某一特定人群中选择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如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或按不同的暴露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亚组(如低、中、高暴露组),随访一段时间,检查各组人群待研究结局的发生情况,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检验和评价暴露因素与结局的关系(3)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队列的确定是现在、根据研究对象现在的暴露分组、需要随访、结局在将来某时刻出现历史性队列研究:根据研究开始时研究者掌握的有关研究对象在过去某时刻的暴露情况的历史材料分组、不需要随访,研究开始时结局已出现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队列的确定是过去、根据

11、研究对象过去某时刻的暴露情况分组、需要随访、部分结局可能已出现二、队列研究的设计和资料整理分析(1)设计步骤:1、确定研究目标2、确定研究因素3、确定研究结局4、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5、确定样本含量6、资料的收集与随访(2)队列研究资料的分析思路1)描述性统计:描述研究对象的组成及人口学特征、随访时间、结局情况及失访情况等分析两组的可比性及资料的可靠性2)推断性统计分析两组率的差异分析暴露与效应的关联及其强度大小三、各指标计算及流行病学意义(1)常用指标:1、累积发病率:公式: CI=观察期内发病(或死亡)人数 / 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适用条件: 样本大、人口稳定、资料比较整齐2、发病密度:公

12、式: ID=观察期内发病(或死亡)人数 / 观察人时 (注:人数暴露时间=人时数)适用条件:观察时间长、人口不稳定、存在失访、资料很不整齐四、队列研究的优缺点优点:收集的资料完整可靠,不存在回忆偏倚 直接获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直接估计危险度 符合时间顺序,验证病因的能力较强 可研究疾病的自然史获得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关系缺点: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易发生失访偏倚 耗时,耗人力、物力、财力 设计要求严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难度较大 随访过程中,已知变量的变化或未知变量的引入增加分析难度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一、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相关概念(1)病例对照研究是按照疾

13、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分别追溯其既往(发病前)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2)基本原理:以确诊患某种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危险因素暴露史,测量并比较两组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该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关联(3)方法:1、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1)从设计所规定病例和对照人群中,分别抽取一定量的研究对象(2)对照组人数病例组人数(3)选择对照没有特殊规定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包括成组匹配病例对照研究、个体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匹配: 或称

14、配比,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1)成组匹配: 匹配因素所占的比例在对照组与病例组一致2)个体匹配: 以病例和对照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 ;当11匹配时称为配对当1M比例匹配时称匹配或配比(M一般不超过4)二、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和资料整理分析;一设计要点:(一)提出研究目的,(二)选择研究因素(三)选择研究对象(基本原则:代表性、可比性) 二资料整理与分析(一)资料整理: 1 原始资料的再核查 2 资料的分组、归纳或编码、输入(二)数据分析 1 描述性统计(1)一般特征描述 (2)资料的均衡性检验 2 推断性统计三、病例与对照的来源和选择一病例的选择(1)病例的规定1)病例:患有所研究的疾病或符合研究入选标准的人2)对所研究的疾病要有明确的诊断标准3)无明确诊断的疾病,制定明确的工作定义4)为了控制混杂因素,对研究对象某些特征作出限制(2)病例的类型1)选择确诊的新病例 2)现患病例 3)死亡病例二(3)病例的来源:以人群为基础: 总体人群中全部病例或总体随机样本人群中全部病例以医院为基础: 医院住院或门诊的病例三对照的选择:对照最好是全人群一个无偏样本或是产生病例的人群中全体非患该病人群的一个随机样本,保证病例和对照有可比性。四对照的来源:候选对象必须来自于产生病例的总体(对照一旦发生所研究的疾病,就能成为病例组的研究对象) 四、OR的含义及流行病学意义OR: (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