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 历史第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礼记礼器云:“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君亲制祭,大人荐盎。君亲割牲,夫 人荐洒。”材料中“君”的行为意在 A.表达对周王虔诚和崇敬 B.突显自己特殊政治地位 C.强化皇权神圣不容僭越 D.彰显家国一体祥和精神2、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 (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 度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B有利
2、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3、 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文王时曾与姒姓诸候国杞、缯联姻,周武王以太公望女为王后,并将长女 太姬嫁给陈国。它反映了周初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诸候崛起冲击分封制度 C君臣通过联姻确立宗法关系 D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4、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井田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下 面对这句话解读正确的是A均田制与井田制在本质上并无任何不同 B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 C井田制和均田制都推动了精耕细作模式出现 D均田制全属中央政府,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5、 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四句话反映了 中国古代哲学 中的哪一思想A. “和而不同” B.“克己复礼” C.“仁者爱人” D.“周而不比”6、“孔子问老子,儒家弟子墨子另创墨家,儒家荀子的弟子韩非、李斯又为法家代表。”上述现象充分反 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儒、墨、法思想主张一致 B思想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C思想家相互学习、勇于创新 D法家思想继承了道家、儒家思想7、 有学者认为,金银错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它一出现就受到人们的的普遍欢迎。但是,对于 中国的青铜时代来说,它只不过是一抹詢丽的晚霞。可见,金银错技术的出现 A.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 B.体现了社会审美观的世俗化 C.无法改变
4、青铜时代的没落 D.反映了青铜铸造技术的保守8、 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 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A清净无为 B兼爱非攻 C仁政治国 D以德治民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人类划分为天生的主人和天生的奴隶是是天经地义的,他说:“有些人生 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下列与之有类似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派 别应是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10、2002年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发现大量的秦简,其中Jl(12)10简内容是(正面):廿六年(即公元前22
5、1年)六月癸酰(丑),遥(迁)陵拔(应为“掾”,吏)訓(刑讯)蛮、衿(蛮荆)。(背面):鞫(ju,审讯犯人)之,越人以城邑反。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秦朝统治范围最远已达湖南 B秦朝制度推广引发矛盾冲突C楚国遗民流窜到湘江流域 D秦朝郡县制度得到全面推广11、吴王濞招天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气互通,相为消长,这一现象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 B.商人低下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C.封国制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D.商品专卖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12、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
6、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 变化反映了A.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 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13、据江苏尹湾汉墓出土的考古文物集簿记载,当时东海郡有“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乡百七十,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亭六百八十八,卒二千九百七十二人。”此记载A说明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D佐证了西汉时期曾在地方分封诸侯C表明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D填补了县以下基层机构的史籍空白14、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仪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
7、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予以表彰”。由此可见,秦始皇主张A. 书同文 B. 度同制 C车同轨 D. 行同伦15、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264年)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由此可知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 B.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 D.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16、某同学这样讲述“洛阳纸贵”的典故:“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版印刷,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这段讲述有悖史实,这是因为西晋时期A造纸术没
8、有被发明 B都城在长安而非洛阳C尚未发明雕版印刷术 D没有赋这一文学形式17、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思想易为处于动荡之中的人们所接受,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涣散了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意志,影响了人们创新医药的积极性。该思想是A心学 B理学 C阴阳五行 D佛教 18、据白寿彝中国通史记载:六朝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数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乃至两广与云南等地呈渐次下降分布,随葬品规格也依次降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A.南方依然保留宗法分封制度 B.官僚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C.中原人口南迁逐步开发江南 D.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19、隋文帝在强调“儒学之道”为治国根本的同时,也认为
9、:“佛法玄妙,道教虚融,成降大慈,济度群品”“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深浅,殊途共致。”这些主张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导致佛教在隋朝取得统治地位C.体现了三教调和之风 D.体现出儒佛道三教的趋同20、据记载,唐朝除对传统的盐、铁等大宗商品进行国家专营专卖外,中期后又进一步增加了对茶、丝等多种商品的专营专卖。这说明A.国家放弃了抑商政策 B.政府的财政困难加剧C.工商业经济得到发展 D.官营手工业日益扩大21、唐以前,市井成员主要是商贾、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及部分无业游民。而到宋代,又出现了众多文化娱乐行业,饮食、旅店种类大增,众多文人也加人市井队伍中。材料中唐宋时期市井成员构成的变化A.
10、是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表现 B.使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C.是市民文化迅速发展的结果 D.是政府商业政策变化的反映22、唐代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西袖客纷纷。如今不是平时日,犹自笙歌彻晓闻。这说明唐朝 A. 开始出现夜市 B.官吏不再直接监管“市”C.扬州“夜市”繁荣 D.扬州成为地方商业中心2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C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D士绅经
11、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24、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A.道教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B.唐代宗教迷信严重C.佛道儒出现融合的趋势 D.道教戒律的严格性25、(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在A. 增加财政收入 B. 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C. 增加粮食产量 D. 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26、范仲淹四民诗说:“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 宋人富国策阐述了 “商人众则入税多”的观点。这说明A
12、.宋朝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C.传统的商业观念发生变化 D.士农工商四民平等思想出现27、宋太祖曾发布诏令:“所在不得苟留行旅,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无得发箧搜索”又诏:“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这表明当时A统治者注意保护商人的权益 B商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C政府征收商业税率比较低 D官商勾结现象得到有效遏制28、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29、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
13、来市焉”。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载,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两则材料都反映了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 B.我国手工业生产出现专业化趋势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 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30、明人小说中有一段关于吴江县盛泽镇的描写:“温饱之家织下绸匹,必积至十来匹,最少也有五六匹,方才上市。即大户人家积得多的,便不上市,都是牙行引客商上门来买。”从以上材料可知盛泽镇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包买商推动了市镇经济 C丝织业大小户分化明显 D商贾非常注重营销策略31、古今图书集成经济篇中分为“选举典、诠衡典、食货典、礼仪典、乐律典、戎政典、祥刑典、考工典”,这种图书分类表明“经济”的内涵是A心外无理B治国之才 C经济管理 D经世济民32、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太湖流域、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A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D人地矛盾得到缓解33、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规定:“盐场井灶,另编排甲,所雇工人.随灶户填注各处谋窑雇主.将佣工人等册报地方查核。”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说明清初实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 B.客观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C.反映了清政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