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鉴赏资料汇编Word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9385321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词鉴赏资料汇编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高考诗词鉴赏资料汇编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高考诗词鉴赏资料汇编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高考诗词鉴赏资料汇编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高考诗词鉴赏资料汇编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诗词鉴赏资料汇编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词鉴赏资料汇编Word版(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诗词鉴赏资料汇编王兴业 / 一、易混术语解析(一)总称类表达技巧、(艺术)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写法 这组术语(概念)是命题者在题干中经常采用的具有很大干扰性和迷惑性的术语。学生若不把握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不明其具体指向,就会因审题不准而失分。这组术语从总体上看也不是并列的,存在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表达技巧”“写法”的提法比较笼统,主要立足诗词的整体写作技巧,因此答题角度可大可小,既可着眼整体分析,也可就局部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提法是针对诗词整体或局部作比较具体的分析,考试中大多表现为对局部的分析理解。这三个术语隶属于“表达技巧”范畴。

2、具体而言: 1.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来创造生动、鲜明、具体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特殊艺术效果的手段和方法。它主要包括表现手法类、表达方式类、修辞手法类三大分支。 2.表现手法又称艺术手法、表现方法,是指诗词在整体或局部上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之具有感染读者和审美效果的具体的手段和方法。它主要针对诗词局部效果而言的,大致可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表现手法是高考中频频考查的内容,也是今后此考点命题的方向。 3.表达方式又称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规律和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主要着力于诗词整体语言运用形式。诗词中常采用的表达方式有

3、: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学生很容易把它跟“表现手法”混淆,二者区别在于:表达方式主要是从语言表达角度来说的,它与体裁特征有关;而表现手法主要是从表达效果来说的,它与诗词的题材和构思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在具体的诗词中,表达方式相对单一,而表现手法往往是灵活多样的。总之,表达方式的使用,一切都是服从文体和表达主题的需要,在诗词中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传情达意的。 4.修辞手法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手段和方法,主要是针对具体句子而言的。修辞手法复杂多样,高考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排比、设问和反问)及其表达效果,其中前五种是诗词中

4、运用最多的修辞方法。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都能增加诗词的表达效果,但前者着眼于微观,是修饰句子的;后者是着眼于宏观,是突出整体地的表达效果。在一首诗词中,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有时也没有绝对的界限,譬如比喻、对比、反复等,若只限于句子的修饰,则称之为修辞手法,若全文都运用这些手法,则称之为艺术表现手法。 (二)抒情手法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触景生情、托物言志 抒情性是古诗词最大的特点,而诗人的情感、志趣和思想无不是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虽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离。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常见关系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缘情布景、情景相融、情景相衬等。

5、对于这些抒情手法的概念,学生也容易混淆。现具体辨析如下: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悟时,便把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景物描写中,并通过具体的“象”(景或物)来表达情感的抒情方式。这种抒情手法在古诗词中是运用最广泛、最常见的,也常用于借景抒情诗中。在借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地位不是并列的,前者是主要的、实写的,后者是次要的、虚写的。在构思上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议论),或者全文都描写景物(如咏物诗),情感隐含在字里行间。前者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人在前三联详尽描写了新雨后空山幽静、恬淡的景物,为最后表达归隐田园思想蓄势。后者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派美丽

6、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拂过,花草馨香,泥融土湿,燕忙筑巢,日丽沙暧,鸳鸯静睡。诗人借春天的乐景表达了自己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全部绘景,分析理解时要抓住景物的季节特征才能感受到诗人寄寓的思想情感。 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景交融是诗人将思想感情完全融合在特定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这些景物或场景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使人感觉不到这是写景还是抒情的一种比较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柳永的雨霖铃,全词成功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词的上阙先描写别离的环境氛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接着写依依惜别之情,最后虚写别离后友人在途中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

7、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阙先抒发情感,接着把离愁别绪集中在“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诗人情感的画面中,最后再次抒发难以排遣的离别情绪。又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从脉脉无语的敬亭山中就传达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之情。 3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看见眼前景象就引起了他心中长期郁积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式。古诗词中有许多传统审美习惯就是触景生情的典范,如望月思乡、伤春悲秋、折柳送别、闻雁思归、见流水而思年华等等。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诗人都是从眼前的景物来触动他们情感闸

8、门的,景物只是诱因,情感才是诗人要表达的主体。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采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通过描绘特定景物来表明心迹或人生态度或对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抒情方式。这种抒情方式不仅在诗词中也在散文中运用得最广泛,它貌似咏物,实则言志,物我难辨,融为一体。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借助梅花、石灰、莲花来比喻(象征)君子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鉴赏这类诗词,不能只停留在诗词表面的意象(景或物)上,要借助我们的情感体验来挖掘它们所表现的普遍意义或思想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诗言“情”也言“志”,但“情”与“志”有着很大区别,“情”就是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忧思惊

9、惧等人之常情,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的;“志”是指志向、情操、爱好、美好愿望、强烈要求等,大多是采用比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把它寄托在特定的物象上。总之,诗词无论是抒情还是言志,景、物只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媒介而已,鉴赏这类诗歌,要通过表象去体会深层的意蕴。(三)描写手法类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白描/工笔、虚实/动静 诗人抒情言志离不开景物描写,而景物描写方法又是复杂多样的。从景物描写手法上来鉴赏,一般要注意作者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景与静景、远景与近景、形色声味等),要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烘托和渲染、白描和工笔、对比和衬托、比兴手法、象征手法等),要理解

10、和辨析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用典、对偶等)。在以上所举术语中,下面几组是考生在鉴赏中经常混淆的,现具体辨析如下: 1烘托/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现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创作,也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根据甲物和乙物的关系,烘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根据甲、乙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1)以人烘托人。如乐府诗陌上桑中诗

11、人分别借“行者”“少年”“锄者”等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2)以物托物。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除了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微雨”外,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它景物来写“雨”的,诗人成功运用以物托物的艺术手法,仿佛使人感觉到船帆上、鸟羽上、天际上、大树上全都笼罩着蒙蒙细雨。又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中描写的对象是夜雪,但诗人却从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烘托出雪之大、之猛。(3)以物托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烘托,刻画了钓叟的独特个性及其乐观豁达的情怀。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描写月光,分别烘托出了琴声的美妙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活泼、自然、有趣。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

13、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有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又如杜甫兵车行中的第一段,作者着意描绘了送别的场面,从而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2衬托/对比/烘托 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往往不止一个,其地位也不是并列的。“衬托”“对比”“烘托”这组术语就反映了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主次关系。高考中经常考查考生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但考生不明白这三者的区别,往往混为一团。 衬托和对比都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但二者有着鲜明的差异: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都是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如姜夔

14、的扬州慢、李白的越中览古等怀古、凭吊类的诗歌大多通过古今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或黍离之悲。而衬托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并非平等、并列关系。如白居易的夜雪一诗中,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夜雪”,诗中还描写了冰冷的衾枕,明亮的窗户、折断竹子的声响,所举事物间有主有次,采用的就是衬托手法。 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相同点是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当二者所列举的事物不止一个时,这两种手法可以通用。但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衬。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

15、事物,而衬托可以是一对一的映衬,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正衬和反衬的异同,这两个术语是衬托手法的两种具体运用。正衬是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衬托。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面来衬托另一事物。这种手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十分广泛而典型,一般分为: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前者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借春日的美景来反衬词人的离别情感;后者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借助天山恶劣的环境来表达戍边战士的乐观的革命情怀。 3白描/工笔 白描本是中国画技的一种,一般用墨线粗

16、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移用到文学创作上,即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简洁明了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采用白描手法写的诗歌,看似平淡,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如孟浩然春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都惜墨如金,分别粗线条的勾勒出春天的景象和诗人归隐田园的情景。 工笔是对事物注重局部细节描写,对之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如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到来的种种情景:清早启门待客来,但坐立不安,时坐时起。接着又描写听觉上的幻境,然后又通过景物描写(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从早到晚,友人还是没有来,而是自己多情(空复情)。在诗中,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