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练习题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9357017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桃花源记》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桃花源记》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桃花源记》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桃花源记》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练习题(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练习题练习题一(一)阅读“林尽水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 (2)咸来问讯。 咸: (3)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 2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二)阅读“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绝境: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乃不知有汉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 3.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意义不同的成语。 4.请找出一个体现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 (三)“晋太元中,欲穷其林。”“林尽水源,并怡

2、然自乐。” 解释加点词: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屋舍俨然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解释加点词:(一词多义)初极狭,才通人通:阡陌交通通:屋舍俨然舍: 便舍船舍:中无杂树中: 晋太元中中: 其中往来种作中: 概括这两段文中的两人成语:、。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今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 (四)“见渔人,乃大惊,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加点词寻向所志志:处处志之志:寻向所志 寻: 寻病终寻: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延颈而鸣

3、,舒翼而舞延: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 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 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余 人 各 复 延 至 其 家 练习题二一背诵默写。1能够表现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 2能表现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 3

4、能够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 4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安静的句子: 5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幸福恬适的句子: 6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7本中侧面描写桃花源不易为外人所发现的句子: 8本文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句子: 9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之句,本文中与其意思相似的句子: 10文中写老人及孩子肖像、神态的句子: 二问答题。1第一自然段描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认为桃源中的人为什么“叹惋”? 3与当今社会相比,你是喜欢桃花源,还是喜欢当今社会,为什么? 4请归纳本文中的成语。 5为什么

5、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6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时,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7作者虚构了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反映了他怎样的理想? 8请就你喜欢的段落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9本文中作者虚构的美好境界就是作者的理想,你认为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10如何评价陶渊明的“桃花源式”的理想?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12请你分析一下太守和刘子骥求访桃花源各自的目的分别是什么?他们后来都没有找到桃花源的原因又是什么? 13作者在文中寄托了自己的一种美好理想,这种美好理想是从哪些具体描写中体现出来的? 14作者为

6、什么要在结尾写无论官司府还是“高尚”的人士,都无法找到进入桃花源的路? 15“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16你认为这种世外桃源能否实现? 练习题三1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的( ),名( ),字( ),自号( ),后人称为靖节先生。是我国( )诗派的创始人。2填入省略的成分A:(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B: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便要还家 鸡犬相闻 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无论魏晋落

7、英缤纷 悉如外人 咸来问讯 屋舍俨然 便舍船,从口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 4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文中没有具体写出渔人说的话,只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带过,这显示了作者行文的简洁凝炼。 5第段中“土地平旷怡然自乐”写出了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8、? 6写出“悉如外人”中的“悉”字意思相同的几个字。 7第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回答):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们生活:( ) 8根据第段文字,可概括出一个成语:( ) 9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0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11、本文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如何看看待这

9、样的理想? 12、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3、联系本文,如何理解五柳先生传中“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的“志”,饮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真意”,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 练习题四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表人称的词。(4分)(1)(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2“咸”、“并”、“具”、“皆”,在文言中有时跟“都”的含义相同,有时又不同,

10、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字跟“都”的含义不同的一项。( )(2分)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皆叹惋。3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8分)(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根据作者对桃花源的描述,用你的话来说说,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2分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渔人大概说的是什么,桃

11、源人叹惋的是什么。7桃源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8、课文第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9、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第一节中总写渔入进入桃花源的感受的词语是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于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第二节中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外界交往的心情的语句是10、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练习题五“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3分)(1)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

12、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答:练习题六1、文章以渔人 为线索,以 为顺序,由 到 再到 ,一线贯之。、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 3、本文出现的成语:、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 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 、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 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 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 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