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完稿)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9321543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完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完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完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完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完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完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完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西十路小学 张颖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分析: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内容。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学习小数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

2、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要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学中我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通过直观、引导、注重启发,利用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亲历小数的形成过程。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如下: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了角小数的含义,知道以元、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数感。2、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3、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价值。由于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其关键是理解小数的涵义。所以制定

3、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教学难点:知道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分别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四、 教法、学法: 教法: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选择了创设情境法、谈话启发法、发现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所以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学法:

4、 在学法方面,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因此让学生用观察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类推法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根据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掌握学习”策略的理论,根据本课教材新旧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按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为体现“做中学,做中教”这一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二、自主探究;三、巩固应用;四、总结升华。下面我就对这些流程做以说明。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在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环节:1、创设情境,感知小数上课伊始时我问孩子们,你们都有过同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的经历吧!在超市里,你

5、都见到了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又是多少呢?学生会汇报收集到的商品名称及价格。【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初步感受小数的现实意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引出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我课件出示主题图(商品价格)老师也准备一幅关于商品价格的图片。请看,从图片上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会说出各种商品的价格,同学们认识这些数字吗?它们叫什么呢?大部分学生会知道是小数。我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教师运用直观的主题图由商品的价格引出小数即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为进一步学习小数知识提供条件。二、自主

6、探究在自主探究中我设计了两个环节:1、小数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在小数的读法和写法中我是分两个步骤来进行教学的:(1)、小数各部分名称师:观察一下这几个小数,它与以往我们认识过的数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以前我们学过的整数没有小数点而小数的数字里有一个小圆点。(教师板书:5.98进行相应批注)教师适时点拨:这个“.”叫做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的左边是小数的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小数部分。(2)、读小数师:那么,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谁愿意试着读一读这3个小数?学生能很容易的读出小数。那谁能说说小数怎样读?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小数的读法。【设计意图】:对于这类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直接解

7、决,学生能很快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培养了学生猜想、大胆尝试的精神。2、理解小数的意义(1)、结合价格初步感受小数的实际含义。师:刚才我们读了小数也写了小数,那你知道这些表示价格的小数还可以怎样表示吗?在小组内把表格填好再和其他的同学交流交流。学生汇报(板书)我接着我追问:同学们填的非常准确,能说说你的诀窍吗?学生会说:小数点左边的整数部分表示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个数表示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个数表示分。接下来出示89页做一做【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再次联系生活利用商品价格,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让学生感悟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同时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2)、理解 以“米”为单位的

8、小数的实际含义。、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仔细观察刚才的这几条信息你发现什么了吗?这幅图片中的数字是整数的,而前几幅是小数。学生回答说:这幅图片中的数字是整数的,而前几幅是小数。我又追问:你能联想到什么?生答: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我接着问: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这时学生有可能回答不上来,这样就为探究新知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师:看来这个问题还真有些难度。怎样能把这它转化得简单一些呢?我顺势引导学生抓住解决问题关键“3分米”。 我追问:那3分米以米作单位,如何用小数表示呢?为什么呢?这时学生回答不了,我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是我们都是从简单的入手这样方便研究于是学生自然会想到退到1分米在进

9、行研究。我课件出示了米尺。问:在这个米尺上,你能指出1分米所在的位置吗?你是怎么找到的?刚才的同学,是通过厘米与分米的进率找到了1分米,你还能通过别的方法找到1分米吗?课件演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师:我们来数数这10分米好吗?学生读师:也就是说,1分米是1米里面10份当中的1份也就是1米的,也就是米。因为米不足1米,所以小数的整数部分写“0”,在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写“1”。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师:这0.1米表示什么呢,谁知道?米,是1分米。接下来我运用了知识的迁移来进一步明确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我提出那如果是2分米、3分米用小数表示你会吗?此时学生由于前面知识点的理解已经能够独立进

10、行知识的迁移,所以能很快说出用小数表示是0.2、0.3, 刚才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1米3分米”以米作单位,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生:1.3米。师:还想继续研究一位小数吗?我们继续刚才的研究。接下来,我们研究4分米,5分米(略)那么多的数我们每个都要研究一遍吗?生:太浪费时间了。师:那怎么办呢?生:可以找找规律。师:那好,谁来找找规律?先自己说说,在和同桌说一说。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回顾,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问题的探究方法。在探究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也体现了2011版课标里提到的“四基”之一。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的含义。、感知“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

11、表示这一过程主要有学生自主探究来完成。引导学生概括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这个环节之后教师及时进行小结:这节课上,我们借助米尺,运用分数知识认识了小数。并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请同学们展开联想,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会说千分之几、万分之几都可以用小数表示。【设计意图】:通过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的学习过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进行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这样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三、巩固应用1、 完成89页“做一做”2、 看图填上合适的分数或小数【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梯度练习巩固新知,不但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而且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小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同时渗透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动物的理念。四、总结提升(2分钟)在课堂临近尾声时我提出: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设计意图】:对整堂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对重点知识画龙点睛,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六、板书设计 认识小数598整数 小数部分 部分1分米=(米)=0.1米 1厘米=(米)=0.01米 小数点2分米=(米)=0.2米 2厘米=(米)=0.02米 3分米=(米)=0.3米 3厘米=(米)=0.03米 5分米=(米)=0.5米 10厘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