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500字3篇.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9316977 上传时间:2024-02-05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目送读后感500字3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目送读后感500字3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目送读后感500字3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目送读后感500字3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目送读后感500字3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送读后感500字3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目送读后感500字3篇.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送500字3篇目送500字3篇。目送500字(一)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儿子的背影在母亲眼中渐渐变大,母亲一生都是目送着儿子的背影渐渐远去。没有任何声音,不需两人对话,用那凝望的眼神传递对孩子的关心与不舍。母亲是过来人,知道一路走来的不容易,也知道前面有许许多多的磨难与坎坷在等着孩子去面对,母亲是多么不舍与不忍,但事实是残酷的,母亲是无法替代孩子走完这一生旅程。所以,不必去追,青春是充满活力的,让孩子去闯闯吧!让他学会克制,让他学会坚持。只有人生中历练过,今后的日子才更加容易。有些母亲曾几度想替儿子分担,让儿子轻松点儿,那么你这母亲就当的有些不称职了,你是否想过?你是否往害处想过?人都会生老病

2、死的,假设你哪天走了,你的孩子怎么办?以前是你替他分担,如今他失去了你,没有人替他分担了,他怎么办,碰到困难就缩。假如真是这样,你就是害了自己的孩子啊!让你的孩子去青春岁月里迷茫吧!跌倒吧!让他去冲动,让他去义无反顾,让他担起所有的痛苦,体会一下,人生旅途的艰辛吧!目送500字(二)日前读了目送一文,主要是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文中有七十三篇散文。其中有的散文还参插了一些图片。在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是我渐渐、渐渐地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3、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渐渐、渐渐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读目送一文,让人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其实父母与子女这一生到底是什么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父母-子女关系。作为父母的,都想把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下来,认为可以多为孩子做一点,孩子就会少吃些辛苦,而作为子女要感恩我们的父母,没有父母,我们就不会有这么美妙的生活,就不可能快乐安康的成长;就像歌曲常回家看看那样,父母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奉献,只要儿女在身边多陪陪他们多照顾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很开心。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子女,每天目送父母的容颜老去;作为父母,目送孩子背着书包上学渐

4、渐远去的背影;作为教师目送一批批的学生走出校门。其实,就算是让你追,你也追不上!这就是一代代的人生啊!目送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到中年,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抖一下?这是_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渐渐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

5、,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听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忆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分开,从未回头张望过。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然回首,总看见奶奶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

6、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分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分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分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

7、一个人过。目送500字(三)目送这本书让我认识了龙应台。这是一本散文集,里面的七十三篇散文满满的都是写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这本书三代人可以共读。它的用词很朴实,没有多少华美的词组。龙应台从一件件极为渺小的事中,悟出了一个个人生道理。目送还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书写了父亲、母亲、儿子、朋友和兄弟;记叙了逝、老、离、牵挂和携手共进。龙应台的文字,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时温顺婉转,如微风过麦田。把书中的一个个故事描绘的淋漓尽致。用鲁迅的一句诗句来形容,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翻开书,第一篇散文就是目送,文章通过写送华安去机场的事反映了当今子女们排挤父母的现象。我一

8、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读到这儿,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和父母辞别时的画面。那时,我是否也是这样的?也许,那时,他们正在心里悄悄的流泪。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们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几句短短的话语,透露出当时作者内心淡淡的忧伤。父母含辛茹苦培养我们,大半辈子时间都花在我们身上,辞别时控制不住的感情,却被我们排挤、漠视。他们想得到的,不是金钱,不是权利,更不是什么荣华富贵的东西;他们希望得到一个拥抱,渴望听到我们说几句温暖人心的话语,更想得到辞别时的回头一瞥,回眸一笑。这些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往往是最可贵的。等我们长大

9、以后,辞别,也许意味着一两年都见不到,而不是一两天。辞别时父母内心的不舍之情,或许比拟夸大,但我们必须承受,因为他们是辛辛苦苦抚养我们长大的父母。记得和同学们去三亚玩的那一次,到了机场,和同学们会面后,和爸爸妈妈说了再见,又强忍着听了几句妈妈的叮嘱,立即玩了起来。好似监狱里的犯人被囚禁了十年后获释了一样。我渐渐地、渐渐地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在和父母道别时的不耐烦,他们,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流泪。我们留给他们的,只有背影。辞别时,父母内心深处的不舍、忧伤只能通过目送我们的背影来缓解。处在叛逆期的我们,渴望自由的飞翔,不想再

10、想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分开父母的同时,也许,心里正在暗暗的窃喜:终于可以自由生活了!但是,不管我们走到海角天涯,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父母;最挂念我们的,也一定是父母。辞别时给他们的回头一瞥,回眸一笑,就能让他们一颗悬挂的心立马放下,对我们一万个放心。辞别时,我们不能让父母目送我们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要用行动告诉他们,我们在外面不会有事的,让他们对我们的出行一万个放心。不管怎样,请做到:勿留背影!目送500字目送500字【一】目送的七十二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对

11、于龙应台的理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后来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里,满满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其中龙应台将对亲人真挚、又很复杂的情感表达得非常真实。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因看到父亲为自己担忧操劳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龙应台那么写了两种背影。一种是目送父亲分开人世,另一种那么是看着儿子渐渐长大。渐渐只能远望儿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发的是一种不舍,却又不得不舍的心情。作者身为人子,身为人母,经历了大半辈子,回首往事,内心泛起点点涟漪。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作者倏地发现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成大人、自己也无法随时随地的陪在儿子身边了

12、,心里有几分落寞。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些压抑,语言却非常真诚。如今我们也生活在父母庇护的翅膀下。却未曾报答过什么,小时候我们总自顾自地一往直前,好似探险之路丝毫不艰险,我们去忘了回头看看保护着我们的父母。我们快要在社会中变得独立,在将来又会目送我们的 孩子。或许真的像龙应台所说的那样,我们间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中行渐远记得回头看看关心我们的人。作者经历了许多、想要我们的是超脱的对待这个尘世。确实,有时候需要的是继续往前走,而有时,需要停下来。正如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仿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这便是我们的生活:相信了便是这样,不相信便非得刨根问底,亲身试验。总之,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

13、而不要回绝困难、甚至回绝生活。目送500字【二】她有一双温顺的眼,为人母,慈祥地注视孩子,为人子女,关心地注视父母;她有一颗细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极致细微之处,寻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笔,却一针见血道破世事百态。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六年级,觉得内容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束之高阁,庋藏焉。直到这个寒假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突然觉得烟消云散,眼前豁然开朗,读至精彩处,还不住颔首以表赞同。所以,人对大义的理解才能与他的年龄、阅历成正比。全书里令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渐渐地、渐渐地理解到,所谓

14、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对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似一条从宽阔的大道走进岔路。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适宜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 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还有一篇令我感想较深的是狼来了。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狼是一种残忍而机敏的动物,它们总是捕食温顺的小绵羊和得意的小猪;在故事狼来了

15、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锅碗瓢盆扛着锄头扁担欲杀之;更有父母从小告诫孩子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实上,狼并非如此可恶。它们团结合作、共同进退、知恩图报、坚强执着、锲而不舍、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人从小被教授的观念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况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目送3篇目送3篇 目送一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16、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心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光阴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明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恳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抚慰,而是一个人辩白,一个人还击。目送中的孩子辞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