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930856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 页数:204 大小:9.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4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4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4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4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2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生物的特征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2通过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自己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自己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自己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问题导学:阅读教材第二页生物的特征上面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它要求有明确的(2)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一下什么是生物?阅读教

2、材三、四、五页,完成以下的问题:1.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把它总结在下面:2.想一想,除了以上提到的特征,生物还有没有其它的共同特征? 交流展示学习检测1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是( )A生物能动,非生物不能动 B生物能长大,非生物不能长大C生物有生命,非生物没有生命 D生物能对环境有反应,非生物对环境没有反应2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生物的生长现象()A人在离开路灯行走时,影子越来越长B随着环境的恶化,沙漠的面积越来越大C工人筑路时,路面越来越宽D春暖花开时,杨树的树的树干越长越粗3下列关于生物的叙述中,哪项不正确( )A生物都能进行呼吸 B生物生活都要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 C生物都能进行繁殖 D生物

3、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B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C科学观察不可以直接用肉眼,可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D科学观察有时需要较长的时间,要有计划,有耐心5、1999年在我国捆明市成功地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珍贵植物应有尽有,体现了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其中有一种叫跳舞草的植物,当它听到优美、欢快的乐曲时就跳起舞来,这是 。6、仔细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宇航时代的到来,使“宇宙食品”的供应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径只有35微米,却能够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阳光,使自身产生大量的

4、营养物质并且放出氧气,净化太空飞船中的空气。它还能用一分为二的方式繁殖,一昼夜产生23代。 (1)小球藻是生物吗? 。 (2)依据是 。五、课堂小结(3min)学完这节课后,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该怎么回答呢?六、作业:1、分析下图,将图中的物体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并说明你的理由。(1)图中的生物有 。(2)图中的非生物有 。(3)你的理由是 。学后反思:通过本节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你的困惑是预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阅读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完成下面的问题:1.调查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呢?如果让你去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你应该怎么做?假如要调查全国初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又该怎么做?2.

5、尝试调查一下自己所在家属院内的生物种类有哪些?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导学案学习目标:1、 学习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2、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3、 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学习重点:1、 学习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2、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3、 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学习难点:1、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2、能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问题导学:1.阅读课本第79页内容,结合课本上给出的调查活动,根据给出的材料,完成下面设计方案:材料:学校中午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爱去食堂用餐,仅以方便面、肉串、汉堡包一类食品果腹,你

6、为了同学们能健康成长,在制定平衡膳食方案之前,先要作广泛的调查。那么,你将怎样去作这个调查呢? (1)我的调查目的是: (2)我的调查对象有: (3)我的调查范围在: 。(4)我设计的调查表是:2.调查迁移,生物分类你能对所熟悉的生物进行分类吗?结合课本第9页最后一自然段,给生物进行归类: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分,将生物归为 、 、 三大类。按照生活环境,可分为 和 等。按照用途,可分为 、 、 、 等。试一试,你能行: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分类方法吗?交流展示学习检测1.(2006.桂林模拟)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 根据短文回答问题:沐浴着早上的阳光, 在一阵阵的稻花香里, 我迈着轻盈的脚步走进了外婆家的

7、村子. 对于久居城市的我来说, 农村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美好. 一条弯弯的小河绕村而过, 河边绿树成阴; 河里不知名的小鱼儿欢快地游动, 不时还看见几只小河蟹在笨拙地爬动; 透过柳树的枝叶, 是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麦田. 来到外婆家, 门外是一畦菜地, 种着辣椒、茄子、西红柿、豆角、小葱、韭菜真是生机勃勃! 哇! 还有一只大黄狗! 可能是护卫主人吧, 它竟冲我直叫, 我赶紧躲到了一边. 咦! 那边是什么? 噢! 原来是几只可爱的小兔子在吃草. 那边还拴着一只大山羊, 与它为邻的几只大白猪在猪圈里“哼哼”叫着。瞧,一棵大树下还拴着一头黑色的小毛驴。真有意思!我抬头望去,几只小燕子盘旋在天空,

8、似乎在欢迎我的到来。 结合该同学的见闻,请你替他设计一个调查表,将他看见的动物和植物分别写在调查表中。 对于调查过的生物,请你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归类。 假如你亲临现场调查,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事项?2.(2006.宜昌模拟):在人类的医药研究史中,有些动物可能为我们人类所用。如蚯蚓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即“地龙”,有清热定惊、清肺平喘,行经通络的功能。动物在医药方面的运用是否很广泛呢?为此,同学们开展了社会调查。(1)请你设计一个调查题目:(2)进行调查活动时,常常需要确定调查主题、对象等。你认为还需要做哪些工作?(至少写出两点)3.(2006.娄底市卷)你想调查某市中学生的视力状况,最好采取的

9、调查方法是(C)A、一个一个地调查 B、逐班调查 C、选点抽样调查 D、大体估算4.调查时要选取的对象是( )A.对象中的一个 B.对象中的一部分 C.全部对象 D.以上都对5.下列生物按生活环境划分的一组是 ( )A.猫头鹰和鼠 B.鱼和河水 C.空气和阳光 D.狗和水草6.关于调查的不正确叙述是( )A.人口普查也是调查 B.森林资源的清查是调查C.要对调查的对象逐个进行 D.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7.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下列哪项工作不是调查时应该做的( )A.确定调查目的和对象 B.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C.选取样本抽样抽查 D.整理分析调查结果8.在调查校园生物中,以下同学的做法,正

10、确的是( )A.小军发现好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B.小梅拔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记录下来C.小伟调查记录中有蚰蜒,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决定把它删掉D.小明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不记录学后反思:通过本节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你的困惑是生物圈导学案学习目标: 1、能描述出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4、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学习重点:1、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3、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

11、护这个家。学习难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问题导学:新课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但是我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我们总是在说我们的身边生活着许多生物,那么到底“地球的那些地方有生物?”,谁能告诉我呢?一、 生物圈的范围1、各抒己见,说说地球的那些地方生存着生物。2、讨论根据前面同学说到的,适当时作些补充,总结:生物在地球上生存的范围:3、总结升华:试一试,你真行!(1)总结生物圈概念:(2)写出生物圈的范围4、阅读课本内容,进一步规范你的答案,并牢记。考考你!1、

12、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B.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C.大气圈下层、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D.大气圈下层、水圈和岩石圈2.人类生活的立足点在 ( )A.大气圈 B.岩石圈 C.水圈 D.生物圈3.下列关于生物圈的概念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B.生物圈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引用课本上的一句话“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那么这个家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呢?1、以人类为例,引入课题我们人类是生物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生物圈为我们人类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请你说一说:1、 结合材料,分析阐述生物圈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也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资料分析:分析课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