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比例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9289603 上传时间:2023-10-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比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三单元比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三单元比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三单元比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三单元比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比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比例(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比例1、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第一课时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内容:P32-34,“做一做”及练习六1-4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判断。3、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讨论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4、通过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二、探索新知(一)、自学P32-34的内容。

2、1、出示自学提纲(1)、例1的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2)、操场上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教室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这两个比可以写成怎样的等式,这个等式叫什么?(3)、什么叫比例?组成比例的条件是什么?(4)、组成比例要有几个数?这几个数叫什么?分别写在比例的什么位置?(5)、把比例的两个外项相乘、两个内项相乘,你发现了什么?是否每个比例都有这个规律?(6)、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2、学生自学,教师指导。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二)、分小组讨论。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要看什么?你能用你的话说出来吗?(三)、汇报讨论结果。三、巩固练习

3、。(课本“做一做”)四、总结全文,谈收获。五、布置作业。教学后记:第二课时 解比例教学内容:课本P35页例2、3.教学目标: 1、在解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活、生产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解比例的方法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 旧知铺垫。二、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三、 探索新知。(一) 出示尝试题。(二) 自学例题。1、出示自学提纲。(1)、比例中共有几项,有什么关系?(2)、如果知道比例中的任

4、何三项,能否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3)、什么叫做解比例?(4)、你能根据例2的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吗?哪一个是未知项?你想怎样解答?(5)、你能自己解决例3 吗?2、学生自学,教师辅导。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三) 完成尝试练习。(四) 小组讨论。你能说说解比例和解方程的异同点吗?(五) 汇报讨论结果。四、 巩固练习。1、P35“做一做”。2、练习六的部分题目。五、 总结全文,谈收获。六、 布置作业。练习六第7、8题。教学后记: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第一课时 正比例的量教学内容:课本P39-41。练习七第1-5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

5、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征。2、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3、用=k(一定)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概括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三、探索新知。(一)、出示尝试题。(二)、自学例题。1、出示自学提纲。(1)、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哪种情况下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的?(2)、例2 中的杯子有什么特点?杯中水的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3)、杯水中的高度变化,体积也变化,我们就说杯中水的体积和高度是

6、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说出有哪些相关联的量吗?(4)、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什么叫做正比例的量?(5)、你能看出例2中描出的红点表示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关系?解决例2的两个问题。2、学生自学,教师指导。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三)、完成尝试练习。(四)、小组讨论。 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要满足几个条件?分别是什么条件?(五)、汇报讨论结果。四、巩固练习。1、“做一做”。2、练习七的部分题目。五、总结全文,谈收获。六、布置作业。练习七第2题。教学后记:第二课时 反比例的量教学内容:P42、43的内容。“做一做”的题目。练习七第6-11题。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例的量。培养学

7、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2、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3、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进一步渗透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理解成反比例量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三、探索新知。(一)、出示尝试题。(二)、自学例题。1、出示自学提纲。 (1)、例3 的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2)、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 (3

8、)、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是多少?一定吗?乘积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4)、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这与例1有什么不同?(5)、什么叫做反比例的量?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2、学生自学,教师指导。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三)、完成尝试练习。(四)、小组讨论。 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异同点。(五)、汇报讨论结果。四、巩固练习。1、P43“做一做”。2、练习七的部分题目。五、总结全文,谈收获。六、布置作业。练习七第9题。教学后记:七、 比例的应用第一课时 比例尺教学内容:P48、49。“做一做”,练习八第1-4题。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意

9、义,认识比例尺的种类,能够进行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互相转化,学会求比例尺。 2、经历比例尺产生的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三、探索新知。(一)、出示尝试题。(二)、自学例题。1、出示自学提纲。(1)、学校要给一个直径是6米的圆形花坛建一条1米宽的小路,你能帮助他们画出设计图吗?中国这么大,人们又是怎样把它绘制在地图的呢?人们有绘制地图和其

10、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怎样做?(2)、什么叫做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你能找出地图上的比例尺吗?1100000000表示什么?表示什么?(3)、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又需要怎样做?你知道图中的21表示什么吗?“21”与上面的“1100000000”有什么异同?(4)、比例尺中的书写形式怎样?你会把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进行相互改写吗?2、学生自学,教师指导。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三)、完成尝试练习。(四)、小组讨论。 缩小的比例尺和放大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要注意什么?(五)、汇报讨论结果。四、巩固练习。 1、P49 “做一做”。 2、练习八第1、2、4题。五、总结全文,谈收获。六、

11、布置作业。练习八第3题。教学后记: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内容:P50-52。练习八的部分题目。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在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比例尺知识的价值,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三、探索新知。(一)、出示尝试题。(二)、自学例题。1、出示自学提纲。(1)、从例2 的题中和插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12、2)、例2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你知道该注意什么吗?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3)、例3中要画出操场的平面图,首先要做什么?怎样画出平面图?2、学生自学,教师指导。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三)、完成尝试练习。(四)、小组讨论。 我们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问题时,有那两种方法?关系式是什么?(五)、汇报讨论结果。四、巩固练习。“做一做”的题目。五、总结全文,谈收获。六、布置作业。练习八第5、6题。教学后记:第三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内容:P56-58,练习九第1、2题。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

13、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三、探索新知。(一)、出示尝试题。(二)、自学例题。1、出示自学提纲。(1)、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2)、例4中2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各图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少?(3)、观察一下例4,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

14、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4)、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学生自学,教师指导。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三)、完成尝试练习。(四)、小组讨论。 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五)、汇报讨论结果。四、巩固练习。“做一做”,练习九第1、2题。五、总结全文,谈收获。六、布置作业。选自课时作业。教学后记:第四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内容:P59-60。练习九部分题目。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过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贵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用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三、探索新知。(一)、出示尝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