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控制器8259A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8933887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编程控制器8259A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可编程控制器8259A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可编程控制器8259A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可编程控制器8259A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可编程控制器8259A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编程控制器8259A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编程控制器8259A知识点总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可编程控制器8259A知识点总结1、主要性能(1) 具有8级中断优先控制,通过级连可以扩展至64级优先权控制。(2) 每一级中断都可以通过初始设置为允许或屏蔽。(3) 工作方式可以通过编程设置,使用灵活。(4) 在中断响应周期可提供中断向量或CALL指令和地址。2、结构功能2)3)当前中断服务寄存器ISR:保存正在服务的中断。 中断屏蔽寄存器IMR:每一位可对IRR相应中断源进行屏蔽,但对高优先权的输入线屏蔽不影响低优先权的输入。( 4)( 5 )( 6)( 7 )数据总线缓冲器:与系统总线的接口,三态。读/写控制逻辑:读出、写入控制。级连缓冲器:级连作用:使中断源最多扩展至64级控制逻辑:片

2、内控制,按编程工作。3、引脚分析( 1)电源线(2 条)( 2)数据总线(8 条)D7 DO:双向数据线,接数据总线的低8位(3) 中断线(10条)IR7 IR0:外设中断请求输入端,可编程为脉冲或电平触发INT:向CPU发出的中断请求信号INTA: CPU向8259A发的INTA中断响应信号(4) 读写控制线(4条)CS:片选信号,低电平有效RD:读信号,低电平有效WR:写信号,低电平有效AO: 8259A内部寄存器选择信号(0:偶地址,1:奇地址)(5)级联线(4 条)CAS2 CASO:级联信号线,需与SP/EN配合 SP/EN:作输入时为SP (0:从片,1:主片)作输出时为EN (控

3、制总线驱动方向)(SP: Slave Program / EN: Enable Buffer)片选,读,写都是LO有效。4、中断顺序 8080/8085(1)至少一条中断请求输入线变高, IRR 响应位置位。(2)若请求中至少一条允许,由INT向CPU送中断请求信号。(3)若CPU在开中断状态,则在当前指令执行完发出INTA作为响应。(4)接受到中断响应信号后,中断请求源最高优先权的位的ISR相应位置位,在IRR中相 应位复位,并送出CALL指令的操作码11001101。(5)CPU接到CALL后,就引起CPU产生另两个中断响应周期。(6)额外两个中断响应周期中,通过数据总线向CPU送对应终端

4、服务程序入口地址,低八 位在前一个中断响应周期送出。(7)CPU接收完整的三字节的CALL指令后,执行中断服务程序。结束过程:自动结束中断模式AE01,第三个INTA(中断响应信号)信号结束后,中断源的 ISR 复位。其他,在中断服务程序结束后发出EOI命令,ISR中断的相应位才复位。8088/8086(1)至少一条中断请求输入线变高,IRR响应位置位。(2)若请求中至少一条允许,由INT向CPU送中断请求信号。(3)若CPU在开中断状态,则在当前指令执行完发出INTA作为响应。(4)收到中断响应信号INTA后,最高优先权的ISR置位,相应的IRR复位。在这个周期中, 不向系统总线送出任何内容

5、。(5)CPU启动另一个中断响应周期,并输出INTA。在这个周期内,向数据总线送一个8位 中断向量。向量进入CPU乘以4就可以从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表中取出中断服务程序入 口地址。(6)结束中断:自动结束中断模式AE01:第二个INTA结束,使中断源在ISR中的相应位复 位。其他,在中断服务程序结束,发出 EOI 命令结束。5、中断响应周期送出内容( 1) 8080/8085 N0.1:CALL 指令。NO.2:入口地址低8位。间隔为4则A7A5由初始化决定,A4A0自动插入。间隔为8则A6、 A7初始化决定,其他自动插入。NO.3:入口地址高8位,由初始化规定。IRIHI巴關-ED7D6D3

6、D2D1DOD7M-D5D斗D3D2D1DO7A7ASA5111007A7A61110O06A7A5AS110Q6A7A611aDa5A7ASA51a1005A7A61010004A7ASAS1D04ATA6-1na00D3A7ASA5011003A7A60110002A7A&电010002A7A6DiD0001A7A6AfiD1D1A7A6DT0D0A7A&ASo0o000A7AS000O0(2)8088/8086N0.1:无内容NO.2:8位中断向量,T7T3初始化规定,低三位自动插入。IR 7D6D5D4D3D2D1DO7TTT6T5T4T31116T7TET5T4T31105T7T6T

7、5T4T3101斗T7T6T5T4T31003T7T6T5T4T30112T7T&T5T4T30101T7T6T5T4T30010T7TBT5T4T30006、8259A 编程(1)初始化编程总过程:CPU 送给 8259A24 字节的初始化命令字,开始工作前必须用初始化命令字处在开始 点。流程图:I1ICW4祁略好送 ICW1送 ICW2送 ICW3ilCW4初始化字 ICW1:A0D7D6D5D4D3D2D1D00A7A6A51LTIMADISNGLICW4ICW4=1,需要ICW4,=0则不需要。SNGL=1单片,=0级连。AD I = 1地址间隔为4 , =0地址间隔为8。LTIM=1

8、,电平触发方式,=0边沿触发方式。A7A5,中断服务程序地址(8080/8085有效)。初始化命令字ICW1写入后自动发生下列事件:边沿敏感电路复位 中断屏蔽寄存器清零IR7 被赋予优先权7 从模式地址量为7 特殊屏蔽模式清除,状态读置位IRR 若IC4=0,则关于IC4的功能全置为0。初始化字 ICW2:初始化字 ICW4:AOO00BUFIvl/SAEJOE7 D6 D5 04D3 02 DI DOA0D7D6D5D4D3D2D1D01A15/T7A14/T6A13/T5A12/T4A11/T3A10A9A88080/8085:入口地址的高8 位。8088/8086:确定中断向量的T7T3

9、,此时D2D0无用。 初始化字 ICW3:只在多片级连时需要,上主下从。Upm=1, 8088/8086 模式, =0, 8080/8085 模式AE0I=1,自动 EOI,=0,正常 EOIBUF、M/S=0X,非缓冲方式,=10,缓冲方式/从,=11,缓冲方式主SFNM=1,特殊全嵌套方式,=0,非特殊的全嵌套方式(2)工作方式编程总过程:CPU向芯片送3字节的工作命令字0CW,规定8259A的工作方式:全嵌套,特殊全嵌套,结束中断,中断请求触法,数据缓冲,多片级连,查询。 可以在初始化后的任何时间写入。操作命令字OCW1中断屏蔽字A0D7 D6 D5 D4 D3 D2 DI DOM7M6

10、M5M4M3M2MlMO=1,相应的位屏蔽 =0,相应的位复位屏蔽操作命令字 OCW2带*为需要 L2L0AOmD7DfiD5D4D3D2DIDORSLE0I00L2L1L0RSLEOI叨能洁性在自动结束时取消自动循环非特殊ECI结束耒定义特殊EOI结束中断在自动结束时後迓自动循环 在非特殊EOI时目动循环 设定最低忧先级特殊循环 在特殊EOI时目动隹环操作命令字 OCW3A0D7D6D5D4D3D2D1D000ESMMSMM01PRRRISRR、RIS=1O,下一个读脉冲读IRR,=11,下一个读脉冲读ISR。P=1,查询指令,=0,非查询指令。ESMM、SMM=10,复位特殊屏蔽,=11,

11、置位特殊屏蔽。在OCW3的D2位的P置1后的下一个读命令,8259A看作中断响应信号,使得最高优先权的 ISR 相应位置位。读命令从数据总线上读一个字节,内容如下:D7D6D5D4D3D2D1D0IW2W1W0I=0, 无中断请求。1=1,有中断请求。W2W1:有中断请求的最高优先权编码。优先权自动旋转示意图:旋转前的 ISR7、8259A 应用与 8051 相连51没有INTA信号线,必须通过RD信号进行转换产生,关系如下:(1)初始化程序CLR EAMOV DPTR,#7FFEHMOV A,#7EHMOVX DPTR,AINC DPTRMOV A,12HMOVX DPTR,AINTA108

12、251 血10108259A RD1011正常状态中断响应程序设定8259A为完全嵌套工作模式,中断间隔为4, IR0入口地址为1260H。工作在8080模式。8051 关中断准备送 ICW1 地址设定 ICW1 命令字ICW1 送入 8259A准备送如 ICW2 地址12H为中断入口的高8位地址ICW2 送入 8259ASETB EA8O51 开中断SETB IT0选择INT 0为负跳变触发SETB EX0允许INT 0中断(2)中断服务程序ORG 003H8051的INTO中断入口CALL INT0RETIINT0:PUSH PSW保护现场PUSH AMOVX A,DPTR发第一个INTA,CALL指令舍弃MOVX A,DPTR发第二个INTA取入口地址低8位MOV R2,A入口地址低 8 位暂存在 R2MOVX A,DP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