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8883680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 提要:“横渠四句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分而言之,似有四项;合而言之,那么是一个系统。其要意即是“内圣外王之道。在宋明理学家中,能把“内圣与“外王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似乎只有张载。“四句的具体内容也许有其局限,但其所波及的问题,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四大矛盾与冲突,却具有超时代的性质,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关键词:心命性太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元学案横渠学案上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根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一、“为天地立心创立本体论 中国哲学一直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报任安书邵雍说:“学不际天人,缺乏以谓之学。?皇极经世观物外篇“天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很复杂的范畴,具有多重含义,其中一义就是外在自然。在这一意义上,约而言之是“天,详而言之即是“天地。天在上,地在下,人立于其中。天、地、人合而为一整个宇宙。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天地,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的天地。 “心在中国哲学中也是复杂的范畴,约而言之似有三义:一为思维器官。如孟子曰:“心之官那么思。?孟子告子上荀子曰:“治之要在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荀子解蔽朱熹曰:“所谓心者,乃夫虚灵知觉之性,犹耳目之有见闻耳。?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三二为身之主宰。如荀子曰:“心者,行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荀

3、子解蔽朱熹曰:“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朱子语类卷九十八王阳明也有“身之主宰便是心之语。?传习录上三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这一意义上,心亦即是性。如孟子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孟子告子上陆九渊说:“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语录陈献章说:“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浑是一包脓血裹一大块骨头。?禽兽论王阳明也说:“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传习录上张载言心,既具有知觉之义,也具有本性之义。如其说:“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正蒙太和心是性与知觉的合体,也就

4、是有知、有意、自动、自觉的合体。 所谓“天地之心,源于?周易复卦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之语。复卦由纯阴之坤卦发育而来,一阳初现于下,是为下震而上坤,震阳而动,坤阴而静。所以,复卦之卦象预示着阳气“复生之兆。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生而阴气杀。阳气复生预示着万物的复生,也预示着正克邪、善克恶,同时也揭示出天地间之一切都是交互感染、递续递变、生生不已的。这一切既是天理,也是天意,也是天心。朱熹弟子黄樵仲曾这样对朱熹说:“向者先生教思量天地有心无心。近思之,窃谓天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假设使其有心,必有思虑、有营为。天地曷尝有思虑来!然其所以四时行,百物生者,盖以其合当如此便如此,不待思维,此所以

5、为天地之道。?朱子语类卷一所以,“天地之心即是交感流衍、生生不息、仁民爱物之心、之意、之道。 则,张载的“为天地立心其意究竟为何呢?张载说:“天惟运动一气,鼓万物而生,无心以恤物。圣人那么有忧患,不得似天。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圣人主天地之物,又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必也为之经营,不可以有忧付之无忧。?横渠易说系辞上又说:“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诗书由于心是有知、有意、有觉、自主、自定的合体,所以天本无心,心都是人之心;由于天无心,所以才有一个“为天地立心的问题。“为天地立心实质上所波及的问题就是人如何看待自然、对待自然的问题,也就是存在是一何种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哲学本体论的问题。 然而,“为

6、天地立心,虽然波及人如何看待自然、对待自然,从这一意义而言,这一命题属于本体论的问体。但它却不是一般的本体论问题,而是具有特定属性的本体论问题。因为,如何看待自然、对待自然,是一问题,本身并不具有倾向性,而“为天地立心却不是一问题,而是一命题,本身是有倾向性的。“为天地立心,简约而言,就是要以人之心、以人化的眼光来看待、对待天地万物,要把天地万物看成交感流衍、生生不息、富于人性、人情色彩的生命形态。具体而言,张载的“为天地立心的命题,包含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天地是一实有存在。首先,张载对佛、道否认物质实在性的理论进行了批判。“释氏不知天命,而以心法起灭天地,“诬天地日月为虚妄,?正蒙大心老子

7、认为“有生于无,这些理论都否认了天地万物的真实存在。张载认为这些理论都是错误的。在张载看来,“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那么无无。?正蒙太和万物万象的存在,是一真实存在,老子所说的“无,本身反而是不存在的。 二天地间之一切是生生不息的。“神,天德;化,天道。?正蒙神化“不见易那么何以知天道?不知天道那么何以语性??横渠易说系辞上事物是运动的,而运动的原因就在事物内部。张载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正蒙参两“两不立那么一不可见,一不可见那么两之用息。?正蒙太和“一是万物的

8、统一性,“两是统一体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正蒙乾称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交感、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开展。运动、变化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变,一种是“化。“变言其着,化言其渐。?横渠易说乾有运动、变化,事物才会通达、通顺,“感而后有通。?正蒙太和并且在张载看来,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正蒙太和三天地间之万物本是富有人性、人情的,本是一个生命的体系。?西铭曰:“乾称天,坤称母,予兹貌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就是说,天地是万事万物的父母,万事万

9、物都是天地之气化生而成,人也不例外,人就生活于天地万物之间。天地之气构成了我们人的身体,天地的自然本性就制约着我们人的本性。一切人都是天地之子,都是我们的同胞兄弟;一切物都是我们的朋友和同伴。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和谐、和睦的大家庭。正因为此,张载说:“大抵言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曰生,那么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横渠易说复对此,朱熹也表示认同,如其曰:“某谓天地别无勾当,只是以生物为心。一元之气,运转流通,略无停间,只是生出许多万物而已。?朱子语类卷一生物、生命之大化流衍,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从基本上来讲,就是要把整个宇宙看成一个富有生命、生机、和谐、和睦的生命有机体,是富有自身价值

10、,自定、自足的生命存在。这就是张载哲学的本体论,也是他“为天地立心所确立的根本结论。二、“为生民立命确立精神家园“命,也叫“天命,是指与人为相对应,人为所不能左右的,对个人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带有必然性的某种异己力量。中国历代思想家对命一直很重视。关于命的理论有多种学说。孔子讲“知命、“畏命,孟子讲“立命、“正命,庄子讲“顺命,荀子讲“制天命,墨子讲“非命。张载“为生民立命的思想,直接本源于孟子的“立命论。孟子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那么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心、性、天、命是相关联的范畴。孟子认为,一个

11、人如果能充沛发挥自己理性的作用,就能认识自己固有的本性。而人的本性本源于天道,所以一个人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认识了天道。在此根底上,一个人保留本心不使其丢失,修养性情不使其受损,这样就可以事奉天,就可以顺天而行了。同时,一个人不论其是寿是夭、处逆处顺,都应当修持自己的身心以面对各种结果,这就是所谓的“立命。所以,孟子的“立命论是以“知命为前提的,但他同时又认为,人在“命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要努力修持自己的身心,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面对各种结果。与张载“立命论有关的还有汉代的“三命说和佛教的“果报说。“三命说将命分为受命正命、遭命、随命三种。受命谓正常的年寿,寿终而死;遭命谓行善而遇暴,

12、遭逢意外的凶祸;随命谓行善而得吉福,行恶而得凶祸。佛教宣扬生命是一轮回,一切吉凶祸福都是所谓的因果报应。特别是自从慧远确立现报、生报、后报“三报论后,因果报应从理论上似乎变得更加无懈可击。不论是“三命论,还是果报论,实际上都带有顺命的消极色彩,张载对这些理论都持一种否认态度。张载“为生民立命,从基本上来讲,具有“正命的性质。“正命具有正确对待命的含义。张载论命,首先把“命与“遇区别开来。“命禀同于性,遇乃适然焉。行同报异,犹难语命,犹可言遇。?正蒙乾称“天所命者,通极于性;遇之吉凶,缺乏以戕之。?正蒙诚明“命与“遇的区别在于有无必然性,有其必然性是“命;只具有偶然性,就不是“命而是“遇。“命与

13、性具有相同的性质,它们都本源于天赋,贯注于形体之中。行善那么得吉,行恶那么得凶,这是正常的自然法那么,是命。而如果行同而报异,行善或得凶,行恶或得吉,这是纯正偶然的,并不具有必然性,所以这不是“命,而只是“遇。张载举例说,舜、禹有德有位,是“命;孔子有德无位,继世之君有位无德,是“遇。由于张载将偶然性从命中剔除出去,将命归结为带有必然性的东西,所以他特别强调人的后天的修为,强调“义命合一,指出“义命合一存乎理。义是当然之理,命是自然之理。一个人操守行为与实际得到的结果相合乎,那就是理之当然,也是理之必然,即义与命的统一。就义与命的统一而言,人所能做的,就是他的道德修为。所以,“义命合一是以义为

14、重心的合一。以义为重心,就是以个体自身的积极有为的精神,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来面对一切、应对一切。所以,张载虽然成认有命,成认有人所不能驾驭的外在必然性,然而在他看来,人在命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更不能只是被动地、消极地等待,听从命运的摆布和安顿,而是要努力进取、积极有为,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开展。所以张载的“立命论并不带有宿命论的色彩。与此相反,二程反对张载分命与遇为二的观点,将遇完全归结为命。有人问程颐:“问命与遇何异?先生曰:人遇不遇,即是命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在二程看来,“用舍无所预于己,安于所遇者也。?河南程氏经说卷六这样,虽然他们也主张“义命合一,但他们的命论却不可防止地带有浓厚的宿命

15、论的色彩。由于张载将命与义合而为一,将外在必然与内在当然统一、结合起来,也就是将天与人、顺应自然与自强进取结合起来。一个人果能如此,他就可以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都能做到心安理得,都能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安宁。“存,吾顺事;没,吾宁也。?西铭活着的时候,我就好好做事;死了,我的灵魂就宁静地安息。否那么,活着的时候不好好做事,死后灵魂也不得安宁。这就是张载哲学“立命论的最后结论,就是张载为万千生灵所确立的精神家园,所确立的灵魂的安排处。三、“为往圣继绝学接续儒学传统“圣人一词虽为先秦儒、道、墨、法之共同用语,然而墨、法中绝,道于圣之外,更多言“至人、“神人、“真人,后世更是如此,而释家言佛不言圣。所以,汉以后,“圣人一词几乎成为儒家的专用语。张载“为往圣继绝学,并不是要接续一般意义的中国学统,而是明显地要自觉接续儒家之学统。儒学又何以成为绝学?其实,儒学在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也不曾绝。孟子讲“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那么归墨。?孟子滕文公下其中带有很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