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888307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中国部分】一、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概况:1、承认土地私有;2、奖励生产;3、推行县制;4、奖励军功意义:1、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秦国强盛,为统一六础。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公元4世纪后期人物:孝文帝拓跋宏概况:1、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政策;3、改穿汉服;4、学说汉话;5、采用汉姓;6、与汉族通婚。意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三、王安石变法时间:北宋宋神宗时期(1069年至1085)人物:王安石概况: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

2、动。结果: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四、张居正改革时间:明神宗万历年间(1581年)人物:张居正概况:1、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创制“考成法”。2、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实行:“一a縀果: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但在张居正死后,一些改革措施遭到了破坏,比如考成法,可是另

3、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一条鞭或少地被保持了下来,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清代“摊丁入亩”改革是“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五、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到90年代人物: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概况:1、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和民事工业 2、创办新式学校(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近代海军。意义:1、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2、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瘀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3、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六、戊戌变法时间:1898年

4、6月11日开始实施,9月21日结束,历时103天。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概况: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意义:1、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6嬀了思想基础;2、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七、辛亥革命时间:1911年人物:孙中山、黄兴、黎元洪等概况: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 HYPERLINK 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

5、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意义: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八、三大改造时间:1953年至1956年底人物:毛泽东概况: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实行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实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意义:标志着我国初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九、改革开放时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人物:邓小平概况: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

6、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3、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开放格局。意义:中国社会生产力空前解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治建设得到加强,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外国部分】一、伯利克里改革古希腊雅典(1)时间:前5世纪后半期;(2)人物:伯利克里;(3)性(攀革;(4)内容:扩大公民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不是所有公民可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5)影响: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7、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但本质上仍然是奴隶主专政。二、日本历史上由弱到强的两次改革1、大化改新(1)时间:7世纪中期(646年);(2)人物:改革派(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孝德天皇”执政;(3)性质:封建制改革;(4)学习对象:中国隋唐制度;(5)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6)影响: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2、明治维新(1)时间:(2)人物:明治天皇(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学习对象:西方欧美列强(5)内容:政治方面:“废藩n开中央集

8、权(有利于国家统一);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改革性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后世影响深远)。(6)影响: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保留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三、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1)时间:1861年(2)人物:亚历山大二世(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赎买。(

9、5)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6)影响:废除了农奴制,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重大转折点。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亚历山大二世“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列宁四、苏联的历次改革1、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列宁)(1)“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此话的含义:三年内战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和平建设时期发展。(2)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

10、不稳。(3)“新”的表现(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5)意义: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苏联斯大林模式:(1)含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政治体制:个人高度集权)。(2)形成的标志: 1936年通过新宪法。(3)评价:它/最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情况下形成,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它也有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

11、轻工业长期落后;第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产量,使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拿农民东西太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无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4)给我国的启示:制定政策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3、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12、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没有取得成果;后以“政治改革”为重点,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苏联解体】1.“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加速苏联解体的催化剂:1991年在“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之际,为阻止联盟解体趋势引发“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下台,叶利钦控制全局。2.苏联解体的原因:(1)根本原因:僵化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失误;(3)外部原因:西方势力(和平演变)的影响。3.苏联解体说明的道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m伀这

13、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举世界历史上俄国国名的演变:沙皇俄国(1917年3月以前)、俄国(1917年3-11月)、苏维埃俄国(1917年11月-1922年)、苏联(1922年底-1991年底)、俄罗斯(1991年底至今)五、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背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改革势在必行。代表:匈牙利改革。结果:东欧改革未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进而带来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东欧剧变。实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是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六

14、、美国罗斯福新政(1)时间:1933年;(2)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3)“新”的表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说明: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4)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发生产过剩,从而加强政府的控制与调节。(5)影响:新政取得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

15、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德国、日本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不同改革的比较】1.列举日本古代拜认的第一位老师、近代拜认的第二位老师的国家、学习的内容。(1)古代的老师中国;近代的老师西方列强。(2)古代学习中国隋唐封建制度;近代学习西方列强资本主义制度。2. 列举世界近代史上(1640-1917.11)两次改革的名称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3. 简要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是历史的转折点,都有利于资本的发展;都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2)不同点:日本改革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严重的民族危机。4. 中国和苏T吀后果及其启示:(1)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攀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增强了综合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