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指引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8686859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6.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观设计指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景观设计指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景观设计指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景观设计指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景观设计指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景观设计指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设计指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景观设计导则景观设计遵循珠三角绿道网建设精神,在原有总体规划原则的基础上,依据 东莞市的地方特色,对经过东莞段的 2、3、5 号线进行细化和外延,提出工程设 计指导措施。1 东莞 2 号线2 号线整体设计思路为东海岸山林休闲绿道。经东莞部分,北段展现水乡田 园风光以及岭南农耕文化,南段展现郊野休闲山林风光。设计中应充考虑现有景观,使之与周边农业园或名胜古迹等景点风格协调统 一。其具体设计指引见表1表 1 : 2 号线东莞段景观设计指引路段设计主题设计指引广莞父界处倒运海水道麻涌水乡,郊野风情。景观设计展现麻涌水乡城市风貌;利用滨河开放空间,开展休闲娱乐活动。倒运海水道飘香四季农业园自然风采、活

2、力水滨。地处水滨生态区,生态环境优越,开展自行车畅游,感受自然魅力。万江五环路水濂余脉,泽沛四方利用水濂山城市绿肺效应,构筑联系 市区与郊区山脉的绿色通道。设计应注意 城市和山林过渡关系,加强绿化浆果类植 物种植,加强生态建设。五环路莲花山自然休闲,健康生活绿道经过水濂山、莲花山,设计需尊 重森林景观风貌,维护生态完整性。利用市域绿道系统,展开登山,自行 车,咼尔夫等休闲活动,倡导自然健康生 活方式。体现2号线山林休闲绿道的特色 精神。2 东莞 3 号线3 号线整体设计思路为文化休闲绿道,东莞段以农业休闲、文化休闲、滨水休闲为主要功能。其具体设计指引见表2表 2 : 3 号线东莞段景观设计指引

3、路段麻涌粤晖园设计主题水乡风情,生态农场。粤晖园企石古邑新赋,文化新洲。设计指引该段为东江河口,水网密布,拥有宽 阔的自然田园风光。景观设计抓住其水乡 田园风情,保留自然风光完整性,开展农 业观光,水乡风情,自彳丁车穿越,风光摄 影等主题活动。此段沿东江河畔,连通粤晖园、东莞市 中心、可园、袁崇焕公园等东莞重要历史 文化区域,又处于老城区,周边环境条件 复杂。景观设计上老城区部分需充分考虑 老城区环境,保证历史风貌,都市区域需 调动居民休闲娱乐,既表现东莞古老的一 面,又展现其充满现代活力的一面,景观 沿江滨延伸,展开徒步探索、餐饮娱乐, 文化摄影、自行车越野等主题活动。3 东莞 5 号线5

4、号线整体设计以深莞惠生态休闲绿道为特色。东莞段需充分体现体山林风光和园区建设风貌,体现东莞山水城市空间格局,规划设计中要做到显山露水,借山用水的手法。其具体设计指引见表3表 3 : 5 号线东莞段景观设计指引路段东江生态园大道延长段设计主题生态文明,科学发展。生态园大道一一松山湖现代生活,阳光之城。设计指引该段主要经过东莞生态园园区,景观 设计利用生态园水系,展现生态主题,发 展生态观光,生态旅游,科普教育,泛舟 游览等活动。该段为生态园与松山湖的连接段,将 成为东莞新的活力社区。景观设计流畅现代,体现现代城市风光,建设自行车道, 推崇健康生活方式。设计活动包括健身,酒吧,购物等。松山湖大屏障

5、森林公园林荫览胜,生态养身。植物设计导则植物种植设计应在充分利用原有植物的基础上进行,新增植物应与原有植物 相协调,新旧植物形成一个植物群落,植物群落要做到风格协调,生态稳定,景 观优美。1 新增植物选种原则1.1 多样性原则1.1.1 植物配置应体现植物的多样性,注意乔、灌、草结合,高中低充 分利用空间,营造复层结构的植物群落,避免单一品种、单一层次 的成片种植。1.1.2 在有条件,绿化带较宽的路段,应选择多树种、多花色植物进行 配置,以增加植物层次和色彩,营造丰富的景观空间。1.1.3 建议都市型绿道每公顷绿地应有 20 种以上植物,郊野型绿道每 公顷绿地应有 40 种以上植物,生态型绿

6、道每公顷绿地应有 60 种以 上植物。1.2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1.2.1 植物选择应根据绿道所经区域的土壤、水文和小气候条件,因地 制宜地分别在都市型、郊野型和生态型等路段选择适生植物。1.2.2 尽量选择本土树种,以保证绿道景观与本土植物景观的协调统一 和植物的健壮生长。如莞香、樟树、白玉兰、芒果、秋枫、石栗等1.3 协调统一原则1.3.1 每条绿道的植物种植风格应协调、统一,能反映省网和市网的主 题特点;1.3.2 多用本土树种以及利用率较高的树种,使植物景观与本土景观相 融合,与区域城市景观风格相协调。1.4 安全性原则1.4.1 慢行道旁种植的乔木宜选用高大荫浓的种类,增加遮荫效

7、果,提高舒适性,乔木的枝下高应大于2.2m,以方便通行。1.4.2 严禁在慢行道旁人可触摸到的区域种植危及游人生命安全或导致过敏反应的有毒植物;1.4.3 严禁在慢行道旁人可触摸到的区域选用枝叶有硬刺或枝叶形状 呈尖硬剑状、刺状的植物。1.4.4避免长距离(50米)连续种植有异味、刺激性气味或有导致 人体过敏反应的飘絮的植物;1.4.5 在与慢行道边缘相邻并已明确划定的地表层区、休息区以及其它 公共区域,避免种植密集、连续的灌木和地被。1.4.6 不能盲目引进种植危及本地植物生态安全的外来植物。1.5 生态性原则1.5.1 对场地内受到破坏的地带性植物群落,应以地带性植物为主,防 止外来物种(

8、薇甘菊,菟丝子,马缨丹,五爪金龙,蟛蜞菊,金钟藤) 入侵造成生态灾害。1.5.2 树种选择应以自然为准则,选用一些乡土野生浆果、观花、观叶 等树种(如黄皮,无患子,凤凰木等)为动物提供食物,吸引动物 来栖息,构建完整良好的生态系统。1.5.3 经过多年栽植不太适宜本地生长的植物尽量少用。如樱花,银杏2 植物配置 根据绿道所经区域的地形地貌等环境特征,把绿道所处路段的场地分为滨水 型、山林型、城市道路型、游览区型、田野型5 种区段类型,并为各种区段类型 提出植物配置要点和推荐使用植物。表 2.1 各类场地植物配置要点及推荐选用植物一览表类型配置要点滨水型植物配置宜选用耐水喜湿、姿态优 美、色泽鲜

9、明的乔木和灌 木,展现东莞水乡特色景 观,编号菜,菖蒲等。植物种类用于自然驳岸:水松,水蒲桃,水瓮,落羽杉,水石榕,鸢尾,千屈用于人工驳岸:串钱柳,马占相思,立地条件好差:木荷,红荷,山茶,山乌柏等。山脊:植物应选择耐旱性较立地条件好:石栗,铁刀木,山杜强,抗风性较强的深根乡土英,华润楠,人面子等。山林型植物配野生植物。耐旱树种:马尾松,山苍子,山乌山谷:植物应选择喜阴的乡柏,杨梅等。土野生植物。耐涝植物:水松,木麻黄,水石榕,展现东莞山川美景,提供休八宝树,白蜡树等。闲舒适的山林环境。耐盐碱植物:海南蒲桃,高山榕,苦楝,白蜡树,栾树等。耐旱植物:枸树,石楠,广玉兰等。庭荫树:小叶榕,白兰,香

10、樟,秋 枫,假萍婆等。观形树:阴香,鱼木,凤凰木,大 花第伦桃,无忧树等。观花树:红千层,红花羊蹄甲,小沿城市道路型植物配置选用与东莞城市景观风格协调统一的园林树种,营造不出城市都能感受“春花、夏叶、秋实、冬姿”的自然叶紫薇,风铃木等。观叶树:枫香,山杜英,山乌柏,无患子等。观果树:海南红豆,复羽叶栾树,景观。吊瓜树,水蒲桃等。招鸟树:细叶榕,朴树,人心果, 桂木等。行道树:樟树,小叶榄仁,尖叶杜 英,秋枫,水石榕,蝴蝶果,火力 楠等。游览区植物配置植物配置应达到季相丰富 变化,感受四季不同的美 景。田野型植物配置宜选择乡村生态树种,展现 水乡田园风光以及岭南农 耕文化景观。45大花紫薇,美丽

11、异木棉,香樟,半枫荷,白千层,木棉,榕树,樟树,南洋杉等。海南蒲桃,蝴蝶果,秋枫,尖叶杜英,苦楝,大叶桃花心,人面子,麻楝等。慢行道设计导则1 慢行道指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社会与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等多重复合功能 而设立的非机动车道,包括自行车道、步行道、无障碍道(残疾人专用道)、 水道等。2 慢行道设计需满足以下原则2.1 生态性原则采用生态影响最小原则,应避免在生态敏感区开辟慢行道而干 扰野生动植物生境,工程设计、建设中应尽量不损害原有地表植被 和自然景观。2.2 安全性原则设计应依据相关国家标准,设置指引线,护栏等设施;设计中 应保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并在容易发生穿行地段设置护栏, 石

12、墩等障碍措施,有条件的路段应尽量做到自行车道与步行道(包 括障碍通道)相对独立设置;严禁在容易发生滑坡、塌方、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不良地段布设慢步道。2.3 景观性原则尊重当地特有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人文风情等景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拥有乡土特色。应尽量做到有景可观,避免平淡。如历史街区,应在对原有风貌影响较小侧道路改建或新建,滨河景观 带应尽量设计在能看到水面处,在有优美风景资源地段应选择靠近 优美风景处建设。2.4 经济性原则应合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条件,利用有优良性价比的、体现绿 色、节能、低碳要求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2.5 可行性原则保证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技术可行,易于施工,

13、便于 后期管理维护。3 慢行道设计中,为适应景观,交通等多种需要,在平面布局形式中,可按照人行道(包括无障碍道)与车行道的结合形式不同,进行如下分类分类宽带分离型窄带分离型并行型综合型表 1 慢行道按结合形式分类表建设条件较充裕,步行道与自行车道之间可利用绿化、地形高差或护栏等进行分隔,步行与自行车行相对独立,景观优美。分类标准步行道与自行车道绿化分离带宽度在2米以上或高差在1米以上。步行道与自行车道分离带宽度在12米或高差在0.3-1米。步行道与自行车道之间无绿化带、高差或护栏分隔,呈并列式布置,相互之间利用划线进行标识。建设条件有限,步行道与自行车道运用同一路面,包括仅满足步行功能的慢步道

14、。注:本表中的步行道是指慢步道中的步行道(包括无障碍通道)表 2 慢行道分类示意表建设指引推荐采用形式,景观性及安全性均较咼。建设路段用地有限时采用。使用频率很低或工程建设对原生态环境扰动较大的情况下采用。表 1 慢行道按结合形式分类示意表4 根据慢步道的工程建设强度,可分为如下类型,见表 3表 3 慢步道按工程建设强度分类表分类分类标准现状道路中已有足够宽度和质量好的人行道,可以满足轻度完善型 慢步道的基本要求,但缺少标识系统,只需在原有路面上加以完善即可使用的路径,包括水上慢步道。现状道路中的人行道路面质量好,但宽度未能满足慢步中度扩建型 道的要求,可在保留原有人行道(作为慢步道的一部分)的基础上进行加宽扩建,满足慢步道要求的路径。工程特点工程量小,造价较低工程量适中,造价较低现状路面不满足慢步道需要,需要更换铺装、增加道路 工程量大,造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