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委年度工业经济工作总结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8653635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信委年度工业经济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工信委年度工业经济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工信委年度工业经济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工信委年度工业经济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工信委年度工业经济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信委年度工业经济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信委年度工业经济工作总结(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信委年度工业经济工作总结 0*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创新,攻坚克难,在市直有关各部门及各区(市、县)、两个开发区的一道努力下,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高位运行,圆满完成和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工业增加值超额完成目标。全年实现5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0.2亿元,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目标;同比增长0.8%,高于全省增速1.6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2。20X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高于全省增速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2。 工业投资突破千亿。完成工业投资05亿元,为全年目标的1005%,占到全省总量的25%,排全省第1。 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全市产业园区

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0亿元,为全年目标的1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亿元,占全年目标的10.5;新建成标准厂房5.2万平方米,入驻率88.1%。在全省园区半年“增比进位”考核中,全市10个园区进入前30名,其中,4个园区进入前10名,小孟园区、麦沙园区分列第1、第2名。 民营经济撑起半壁河山。民营经济增加值预计完成1亿元,占到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占全市gdp比重首次突破50%;同比增速达到28%(现价比),居全省第一。预计完成民间投资165亿元,同比增长6%;民间注册资本1510亿元,新增就业2万人。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全面完成。 信息化发展水平实现提升。全年信息产业预计完成产值30

3、亿元,同比增长33%,占全省信息产业总量的比重达到45.%。全市信息化指数预计达到004,完成年度发展目标。成功申报20*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智慧贵阳”建设启动实施;三网融合深入推进,启动50个小区试点工作。 回顾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全面启动,翻开了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政策体系建设方面,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意见等6个主体文件及相关配套措施,构建起全市产业发展政策框架体系,规划了“一城两带六核”的空间布局。 工作机制建设方面,设立中关村贵阳

4、科技园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及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筹备委员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指挥和部署,整合全市资源,建立起一整套工作机制,对内统筹、对外协调,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核心载体,面向以北京地区特别是以中关村为首的东部发达地区,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与合作;设立贵阳驻京区域合作工委,首批派遣75名干部赴京挂职,在京筑两地区域合作中发挥了牵线搭桥的作用;12月下旬,市政府关于成立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管理委员会的文件正式印发,管委会与市工信委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新增对全市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发展建设进行统筹协调、督查督办和指导服务的职能。 区域合作方面,在9月8日的北京贵阳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系列活动上

5、,市政府与中关村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正式揭牌,实现了两个“国家级示范”的高位对接,成为东西部地区开展协同创新、加快转型升级的典型范例。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部署下,对外合作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一是签署了多个战略合作协议,除中关村管委会外,还与X省经信委、XX省科委、XX省投促局等部门与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X省XX县区、XX县区、XX县区建立友好市区关系,在产业发展、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人才交流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二是签约了一批项目,“98”系列活动上,与京东集团等北京企业签订了106个项目合作协议,总投资额达465亿元。截至2*年底,1个签约项目开工(启动)9个,开工(启动

6、)率达到87%。此外,富士康示范工厂已建成投产,与北京讯鸟软件正式签约,与吉利集团、中兴通讯等企业的合作也取得实质推进。三是搭建了一批平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北京技术市场贵阳服务平台、中国技术交易所贵阳工作站、中国海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贵阳)基地、中关村贵阳科技园青年联合会、贵阳银行科技支行等相继挂牌,为技术、人才、金融等创新要素的聚集和相互融合搭建起专业化平台。 一年来,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及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决策部署,我们主要抓了两大方面工作。 (一)认真履行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筹委会办公室职能,集中主要精力抓好落实 一是抓队伍提升,迅速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高标准和

7、严要求。紧紧围绕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找”大讨论活动,创新开展党建工作。以建设发展型班子、团结的班子、廉洁的班子、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班子为主题,以抓队伍的认识提高、能力提升和作风改进为重点,组织开展专题活动,整支队伍的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出色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特别是在“8”系列活动、全省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全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大会等重大活动的筹备和召开期间,全体干部职工甘于奉献、团结协作,高质量完成了重要文稿起草、重大活动组织及重要嘉宾接待等工作,展现了良好精神面貌。 二是抓业务研究,提高对市委市政府

8、关于产业发展重大决策的认识。围绕全市产业发展深入开展“三找”,组织力量编制了关于X市工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报告,围绕省委、省政府“火车头”、“发动机”的定位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对全市工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围绕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提出了新时期贵阳工业转型升级的思路、目标、重点方向、产业布局和对策建议。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6大主体文件中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全国首个电商产业园扶持政策关于支持贵阳电子商务产业园发展的优惠政策(试行),牵头编制了XX市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制造业发展规划(2X-02X年)、

9、贵阳大数据产业行动计划。 三是抓产业对接,务实推进北京贵阳创新驱动区域合作。为深化落实“98”系列活动成果,加快融入北京产业链布局,在贵阳驻京区域合作工委和赴京挂职干部的积极配合下,有计划推进与中关村管委会、XX省经信委合作协议的落实,积极与北京有关企业开展交流,共同组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产业需求对接活动。40余家北京企业先后赴筑考察,与我市多家企业展开交流,寻找合作切入点。其中,与北京宽带资本合作建设贵阳云基地的方案已敲定,与北汽海纳川的合作方案将于近期完成,北车集团、北京环卫集团、北京建工集团等已表示明确的合作意向。 四是抓项目谋划,瞄准大企业大集团强力开展招商引资。按照

10、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做好项目谋划,积极开展龙头企业的引进。在省经信委的大力支持下,深入推进与南车集团的合作,牵头起草省经信委、市政府、南车集团合作共建贵州轨道交通产业基地三方合作协议,并于2月26日正式签署。瞄准装备制造业整机制造环节,大力引进吉利甲醇轿车制造项目,经过多轮洽谈,合作原则框架已明确。积极参与国机集团引进前期工作,市政府于9月中旬与对方签订合作协议,为我市借助国机集团管理、研发等优势,推进磨料磨具行业兼并重组,提升自身机械装备、新型研磨材料、新型建材等领域的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积极助推国药集团与同济堂制药的兼并重组,使我市医药产业向高端化发展迈出了一大步。 (二)

11、努力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力保增长 一是抓调度稳增长。从年初抓复产复工到年末开展“百日冲刺”,牢固树立服务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大局意识,狠抓运行调度和协调服务,全力促进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强化目标管理,加强督促,结合各目标责任单位进度完成情况,对下一时间节点进度计划提出明确要求和工作建议。强化机制保障,建立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机制,坚持实行旬调度,及时协调解决工业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强化应对措施,代市委、市政府起草XX市工业提速转型十大攻坚行动方案,着力攻克工业发展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各区(市、县)、高XX县区、经开区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认真落实省、市安排部署,

12、千方百计稳增长。特别是XX县区,在中铝贵州分公司大幅减产的不利情况下,积极配合省、市主管部门采取措施,维持下游加工企业稳定生产,最终超额完成年度目标;部分区县经过艰苦努力,也较好地扭转了上半年欠账较多的不利局面。 二是抓增量强支撑。强力推进项目攻坚。截至12月底,全市投资额超千万项目中,开磷60万吨精细复合肥、娃哈哈五期、泰邦生物科技园等1个项目开工,开阳化工5万吨合成氨、首钢贵钢高速线材、塘寨电厂2号机组等1个项目投产,万吨硝基复合肥、振华新材料沙文一期、紫江水泥等120个项目达产,开工、投产和达产项目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扎实抓好企业上规。集中有限资金,优化调整扶持方向和培育对象,全年新

13、增00万元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新增22X万元以上83户(其中户同时含在500万元口径中统计),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目标。新投产项目和新上规企业全年新增工业增加值近5亿元,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个百分点。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市技改资金全年共计安排133亿元,用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围绕服务体系和融资体系建设,创新市中小企业服务大厅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效能,全年累计服务中小企业1万户,签订服务合同90份,合同金额198万元,帮助13户企业获得贷款6亿元;积极组织融资性担保机构申报上级资金,全年共获得国家、省专项资金补助3385万元。 三是抓存量拓空间。实施四个千亿行动计划、百亿企业培

14、育计划,加大技改扩能支持力度,有效开展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提高企业生产水平,拓展增长空间。全年共安排9720万元用于产业升级和企业升级,重点支持海信、益佰、老干妈等龙头企业及一批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技改扩能,取得良好效果,其中给予贵阳海信100万元支持,企业年产值同比增长达到3。为106户企业提供总额1964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拉动贷款2亿元,该部分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合计超过00亿元,同比增长3,高于全市工业增速1.2个百分点。0*年,装备制造、烟草制品、特色食品、现代药业、磷煤化工、铝及铝加工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6.7%,同比增长2.2%,拉动规模

15、以上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 四是抓园区促集聚。紧紧围绕“5个100工程”的实施和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坚持规划引领。代市委、市政府起草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园区加快发展的意见,在全市园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扶持政策等方面作出新突破,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印发全省各市(州)参阅;制定市、区两级推进“100个产业园区工程”工作方案并建立目标责任制;根据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总体布局,抓好各园区“三规划一环评一方案”的调整修编。坚持集约集群。突出“一区一园,一园一主业”的原则,以各大园区为载体,以中航发动机、奇瑞客车、海信电子、开磷集团等企业为龙头,提升项目谋划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促进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全市产业园区共入驻企业577户,全年新增签约入园项目212个,总投资0.9亿元。坚持创新驱动。为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开展新产品技改项目评优表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开展金融、职教、信息、技术、政务“五个服务进园区”活动,为入园项目加快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撑。累计建成包括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基地等在内的一批技术创新平台,全年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5名,8余家金融机构累计为近40家企业提供总额达84.亿元的科技融资。同时,为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