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限时综合规范训练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8652114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语文限时综合规范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5届高考语文限时综合规范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5届高考语文限时综合规范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5届高考语文限时综合规范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5届高考语文限时综合规范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届高考语文限时综合规范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高考语文限时综合规范训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用时:45分钟满分:41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传说有人拿桐木当柴烧,蔡邕经过炉旁,听见木裂之声,知道这块桐木是制造乐器的上等材料,就立即把没有烧完的半截木柴从火里抽出来,交给琴工做琴。桐木的长度恰合琴身的需要,不过琴尾必须留下烧焦的痕迹。这张琴,就叫“焦尾琴”。这个故事教给我们的是_。蔡邕如果稍稍_片刻,让桐木多烧一会儿,剩下的长度就不够制琴之用了。琴尾的焦痕代表一位音律专家的_。A多谋善断迟钝决断B当机立断 迟疑 果断C英明果断 疑惑 决绝D随机应变 迟缓 坚决答案B解析本题以大语境的形式考查正确使用词语

2、(包括熟语)的能力,涉及实词、成语的综合运用。多谋善断:很有智谋,又善于决断。当机立断:抓住时机,立刻决断。英明果断:卓越而明智,做事果敢。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结合语境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时机”,用“当机立断”最为合适。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疑惑:动词,怀疑困惑;名词,怀疑困惑之处。迟缓:缓慢;不迅速。结合语句中的“稍稍”可知,横线处应该表达的是“犹豫不决”的意思,故选“迟疑”最为合适。决断:动词,拿主意,做决定;名词,决定事情的魄力。果断:有决断;不犹豫。决绝:动词,断绝关系;形容词,非常坚决。坚决:(态度、主张、行动等

3、)确定不移;不犹豫。结合语境可知,焦尾琴成为名琴与蔡邕“当机立断,不犹豫”有关,故应选“果断”。2下列诗句中,与“梨花院落溶溶月”对仗最工整的一句是(3分)()A榆荚临窗片片雪 B带水芙蓉点点雨C柳絮池塘淡淡风 D丁香初绽悠悠云答案C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A某电影中,即将毕业的同学小张送给辅导员一幅画作为留念,辅导员边接过礼物边说:“谢谢,那我就笑纳了。”B某日小李收到同事的一张请柬,上面写道:“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恭请光临。”C小王的朋友新开了一家酒楼,小王受到邀请,他答谢道:“贵酒楼开张大吉,不论多忙,到时我一定欣然前往”D某学校广播站播送

4、时事新闻:北京突降暴雨,造成野三坡风景区道路阻断滞留的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答案C解析A项“笑纳”是敬辞,应改为“收下”。B项“乔迁新居”用于祝贺他人,不能说自己,应改为“搬新家”。D项“可望”应改为“有望”,播音多用口语,而“可望”是书面语,同时与“渴望”同音,容易引起听众误解。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山与水相依最美。山因水而光润,而灵秀,而葱茏。假如_,那么_。_;而_,_。你听,山中小溪如少女的环佩,叮当错落有致,余韵不绝。一座没有水的山,看遍了也只是山看山不再仅仅是山,而多了许多清凌凌的诗意与想象山是筋骨,是肌肤,是胴体一座山被水环抱,则如同一

5、位少女,戴上美丽的项链和头饰,顾盼生姿,楚楚动人水就是流淌的血液,就是附丽的魂魄A BC D答案D解析本段文字主要写水能给山增色,因此与“山”“水”相对应的语句都应是写“山”的在前面,写“水”的在后面;要体现水对山的作用,那么“没有水的山”也应放在“被水环抱”的山的前面。再结合语段中给出的关联词,就不难排出正确的语序了。5.(2012福建)右面是一幅讽刺性漫画,作为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坐而论道B座无虚席C一劳永逸D脚踏实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漫画寓意的把握。漫画中人物把鞋子穿在了椅子腿上,而自己盘起双腿优哉游哉地坐在椅子上,成语“脚踏实地”正讽刺了这种“脚不踏实地”的现象,其他几

6、个标题没有抓住这幅漫画的关键。二、名句名篇默写(8分)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则不复也。”(论语)(3)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4)清荣峻茂,_。(郦道元三峡)(5)所守或匪亲,_。(李白蜀道难)(6)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7)今年欢笑复明年,_。(白居易琵琶行)(8)二人同心,_。(周易)答案(1)雕阑玉砌应犹在(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4)良多趣味(5)化为狼与豺(6)奈何取之尽锱铢(7)秋月春风等闲度(8)其利断金三、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7、,完成文后题目。述庵文钞序姚鼐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也;寡闻而浅识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夫天之生才,虽美不能无偏,故以能兼长者为贵。而兼之中又有害焉,岂非能尽其天之所与之量,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难得与?青浦王兰泉先生,其才天与之,三者皆具之才也。先生为文,有唐宋大家之高韵逸气,而议论考核,甚辨而不烦,极博而不芜,精到而意不

8、至于竭尽。此善用其天与以能兼之才,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先生历官多从戎旅,驰驱梁、益,周览万里,助威国家定绝域之奇功。因取异见骇闻之事与境,以发其瓌注伟之辞为古文,人所未有。世以此谓天之助成先生之文章者,若独异于人。吾谓此不足为先生异,而先生能自尽其才,以善承天与者之为异也。鼐少于京师识先生,时先生亦年才三十,而鼐心独贵其才。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发而读之,自谓粗能知先生用意之深。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是不可自隐其愚陋之识,而不为天下明告之也。若夫先生之诗集及他著述,其体虽不必尽同于古文,而一以余此言求之,亦皆可得其美之

9、大者云。(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卷四)注瓌:同“瑰”。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端:端绪,头绪B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 过:过分,过了头C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 病:弊病D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 害:坏,不足答案D解析害:妨害。8下列“以”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难得与B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C而一以余此言求之D世以此谓天之助成先生之文章者答案C解析C项是介词,用。其他三项是介词,因为,由于。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4分)译

10、文: (2)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4分)译文: 答案(1)原因在于对喜欢的东西喜欢得太过分,而在他应当选择的东西(事物)上面心智却变得愚钝糊涂了。(“昧”活用1分,“于所当择也”介词结构后置1分,句意2分)(2)恐怕天下的读书人读先生的文集,只会叹服他优美的文辞,或许不明白个中的原因。(“第”1分,“所以”1分,句意2分)10作者为什么对青浦王兰泉先生的述庵文钞评价甚高?试归纳其原因。(4分)答: 答案他能将义理、考证、文章结合起来,却不因为自己过分喜欢的缘故妨害文章之美;他为官的经历奇伟特异,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每点2分)参考译文我曾经谈论过学问的事情,有三个方面

11、,就是义理、考证、文章。这三个方面,如果好好地运用,就能够相辅相成;如果不好好地运用,就可能会导致互相妨害。现今博学强识并且有良好言行的人,其文章本来就高贵;孤陋寡闻并且学识浅薄的人,其文章本来就浅陋。但是世间有过于追求义理的人,他们的言辞杂乱,没有条理,粗俗浅显,像语录体,没有文采;有过于追求考证的人,他们的文章就会到了琐碎繁绕的地步,言语没完没了。自以为文章美到了极点,却反而因此成了弊病,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对喜欢的东西喜欢得太过分,而在他应当选择的东西(事物)上面心智却变得愚钝糊涂了。天生有才能的人,他的文章虽美但不能没有偏重,所以能兼有三者长处的是最为宝贵的。然而兼具了众长之中也还是会有

12、不足,(这样看来)难道充分运用上天给的才华,而且不因为才华而自我蒙蔽的人不是很难得的吗?青浦王兰泉先生,他的才能是上天赐予的,是三者兼具的人才。先生写的文章,具有唐宋名家高雅的韵味、飘逸的气度,且文章议论考证,言辞漂亮却不烦琐,内容广博却不繁杂,精细周到却不会把意思说尽。这是因为他善用上天给他的、能兼长的才能,却不因为自己过分喜欢的缘故妨害文章之美。先生当官长期随军征战,在梁州、益州等地奔走,历览万里之景,辅助国家成就安定边疆的杰出功业。于是他取用这些奇异的见闻,阐发成为奇伟、卓异的言辞写成古文,这是别人所不曾有的。世人因此说那是上天帮助而成就了先生文章,好像唯独先生和别人不一样。我却说这并非是先生与众不同之处,先生能用尽自己(三者兼之)的才能,并好好地承受上天给予他的禀赋,这才是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我年轻时在京城认识先生,当时先生才三十岁,我心里就很重视崇尚他的才能。等到先生官至正卿,年老归来海上,自己修定文章名为“述庵文钞”,共四十卷,从金陵寄给我。打开来读,自认为能粗略地懂得先生深刻的用意。恐怕天下的读书人读先生的文集,只会叹服他优美的文辞,或许不明白个中的原因,所以我不能隐藏自己愚陋的见识,不能不清楚地(把这些见识)告诉天下人。至于先生的诗集和其他著述,体裁虽然不一定和古文相同,但一概用我这些话来探求,也都可以体会到其中极美妙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