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的广义设计倾向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8649760 上传时间:2024-03-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更新中的广义设计倾向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城市更新中的广义设计倾向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城市更新中的广义设计倾向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城市更新中的广义设计倾向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城市更新中的广义设计倾向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更新中的广义设计倾向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更新中的广义设计倾向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吴 卉 孙晓峰?城市更新中的广义设计倾向2 0 11?文艺争鸣?艺术空间艺术空间城市更新中的广义设计倾向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吴卉孙晓峰摘要: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更新改造已经成为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课题与命题, 什刹海地区更是地处北京中心,几百年来发展连 绵不息,城市更新涉及社会各方各面,需将广义设计的倾向引入现实的城市更新、 景观再造,辅以对人文价值观念的改造,达到维持什刹海历史 文化保护区的可持续性更新的目的。关键词: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更新广义设计#吴 卉 孙晓峰?城市更新中的广义设计倾向#吴 卉 孙晓峰?城市更新中的广义设计倾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城市更新概念设计有两个层次的

2、 内涵,一方面要保证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完整 保护,另一方面要满足保护区内居民基本甚至是更高层 次的生活保障,城市中心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在这两个方 面之间的冲突则尤为严重,二者之间似乎不可兼得。什刹 海沿岸地区正是北京旧城内的大型居住区与历史文化保 护区,城市更新的过程看起来举步维艰,能否找到一条兼 顾保护和发展的城市更新之路是自民国以来各学科关注 的重点,结合各个方面的研究,本文以逆推的手法,试图寻 求广义的城市更新,将统筹的广义设计概念融合进这片古 老区域的更新发展,以谋求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一、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景观更新主题的确立1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概况什刹海位于北京凸字旧城的

3、西北部,由一水相连的 前海、后海、西海(又名积水潭)三片水面组成。由于它地 处中南海,北海之北,故在六海中也称后三海。水面连同 周围的王府、园林、寺庙、民居以及传统商街等建筑与城 市环境构成了今日的什刹海地区 。在北京市人民政府 首批公布的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什刹海历史文化 保护区是占地规模最大的一片。2004年北京市总体规划 修编完成之后,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边界进行了调整, 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东频地安门外大街,西至新街口 南北大街,北为鼓楼西大街,南至地安门西大街,总占地 面积约3.5平方公里。2景观探求中追索文化传统从文化演变讲,景观代表大额投资,景观的主要变化 总是对应文化的变迁

4、 。从地理区域上讲,如果一地区 与其他地区看起来大相径庭,那么他们不仅生态相异,文 化也不同。时过境迁,什刹海已经由明清时期北京重要 的居住区转化为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数百年积 淀而来的景观空间已经成为后辈追索文脉的重要资源。 城市更新之中的景观探求与重构将成为什刹海区域城市 更新,文脉流传的重要手段与方式;景观更新也将成为什 刹海区域发展新确立的主题。3什刹海景观更新意义的扩大在以文化、民俗、民居为主要核心内容而不以山水形 胜为中心的城市中心区历史片区,在各方面城市建设指 标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大规模改扩建性质的更新已 毫无可行性,景观的更新再造将成为片区发展升级的主 要手段。传统意

5、义的景观是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 工的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历史街区内的景观 更新则范围更广,内涵更深,涉及到城市各个层次的规划 与设计,如街区的更新设计意向,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市政 设施的统筹规划,片区形态中场所精神与历史文脉延续 等等,化零为整的广义设计倾向正在历史街区的更新中 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更新中的景观空间1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景观主题控制中国古典城市文化中,并没有具备休闲职能的公共 空间,居民区内多形成以市井或者街井等公共汲水区域 为中心的小型公共集聚空间(4),酒肆茶楼也仅仅分布于 街坊边沿,什刹海沿岸在明清民国时期是这种模式的典 范。1 9

6、 8 0年代后;休闲、集聚、观光、游览”于一体的综 合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意义引入华夏大地,什刹海成为 东西文化的交触点,良莠不齐、西化中式的酒吧、餐厅如雨 后春笋般出现,城市公共空间引起的现实意义再次引起公 众视角。像什刹海地区这样的生活性城市滨水公共空间, 其休闲性在生活体验中是不言而喻的,这就决定了什刹海 开放空间的休闲性的内涵是恬静的,尘嚣应隔绝于空间之 外,如此,整个什刹海保护区内的商业与休闲产业甚至包 括交通从本质上的氛围都应是祥和与安静,让人置身其中 有一种与世无争的体验。由此可见,不管是景观设计还是 建筑设计,都不能突破这种内涵,在保留特性的基础上进 行依附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休闲

7、性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 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综合性的文化旅游开发。2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景观要素控制景观不仅仅由姣好的建筑形态、自然风貌组成,它充 盈和弥漫在组成景观的所有视觉要素的集合体之中。由 于各种景观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介入到城市景 观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整体景观的影响 也都是至关重要的。(1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建筑风格的统一什刹海保护区内遗存的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期, 并 不久远,当时遗留了大量的建筑图纸可供今人使用。城 市管理者可尝试依靠留存材料将古典建筑思维体现在保 护区的建设与维护中,并以公权力作保证,保障建筑风格 的延续,同时还需制定建筑维护简易规则,保障建筑的可 持

8、续利用。(2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声光控制城市亮化设计和城市噪音控制已经是当今城市规划 的主要手段,在什刹海保护区内更不例外。而今什刹海 沿岸酒吧、餐厅多用闪灯与冷光,夜幕降临,浮华甚嚣尘 上,破坏古典文化氛围,故什刹海周边的路灯及店铺亮化 设计应以中国古典黄光和柔光为主,设计要与建筑改造 相结合,着重体现中国古典特色;声音方面,严禁沿街对 外播放音乐,取缔歌舞为主营业店铺,城市管理者还可通 过埋设埋地喇叭在一定时段内播放悠扬的古典乐曲,培 育保护区古典文化氛围。(3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水体保护与污水处理什刹海水源主要来自西山,近些年自然汇水日益减 少,水体流动性也日益下降,什刹海成为死水的可能性日 益

9、增加,在保护上游水源地供水的前提下,严禁周边区域 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水体;完善区域排水系统,保证污水 进去城市管道,降低水体汇流式污染。(4历史文化保护区生态监控人造环境下的生态系统易受外来情况影响,且自恢 复能力弱,要维持植被与水体的景观常态,需将强对区域 环境的监控,降低病虫害及外来环境因素破坏;在景观植 被方面,需维持恒态,追求植物配置年代感,减少大规模 新品种的引进,以免破坏平衡的生态环境。三、历史文化保护区景观更新中的城市空间1什刹海片区空间体量控制中国古典城市居住片区,空间的尺度协调是其重要 特点,依据“家国同构”的思想,各等级住宅院落同型同 构,高等级院落在形制与空间两方面递增,

10、占据更大的街 坊,反之递减,故保护完整的旧城城市肌理秩序井然,保护 城市旧区从宏观上讲就是保护城市肌理,城市更新与建设 需尊重旧城原有层次与模数,避免平面上的杂乱;同时,控 制住高度才有可能保护住老城区的整体形态特征,因此, 高度控制成为城市保护最重要的因子之一,现代城市在高 的尺度上迥异于中国传统旧城,也最易破坏平缓的城市天 际线,在保护区建设需让出高度空间,避免空间上突兀。平面与立面结合构成建筑的体量,中国古典建筑在 模数上的统一,规避了城市中突兀体量的岀现,形成有序 的城市肌理。现今旧城中的现代建筑建设不再遵从古典 建筑模数,易造成城市中建筑体量的突兀,所以在可预见 的未来,需通过规划手

11、段,使旧城更新建设尊重中国古典 建筑法则,遵从历史传统,在旧有的城市肌理之上不断进 行城市更新与改造。2市政设施规划适宜性美学体现城市旧区改造中,由于各项市政设施施工规划分数 不同部门,造成各类市政设施施工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 序和不同意,直接结果就是导致旧区内管线敷设无序, 箱、站布点混乱,且在色调与形象上与保护区整体空间失 调,已严重破坏了保护区内的街道景观及保护区整体景 观意向,统筹化的城市设计导则已刻不容缓。城市管理 部门自身应首先统筹各分项市政设施规划,对箱、站、线 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并规划合理的地下管线布局继而完 成管线入地,同时市政设施的箱站设计也纳入城市设计 的范畴,依据保护区

12、风格统一进行美学设计,体现设施的 适宜性美学特征。居民自身的设施安装也要加以限制, 城市管理者可对设施供货商进行限制,在特殊区域进行 外设安装,必须加装与保护区风格与城市设计导则相符 的外框,以达到协调的景观要求。什刹海旧城居民区自 形成至今日风格延续性强,景观特色统一,故建构保护区 合理的景观意向与景观特征现实性与实施性较强,通过 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进一步细 化,达到对城市细节的控制也是可以期待的。3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区域交通的协调有异于其他历史文化保护区,什刹海地区属于居住 型城市旧区,在土著居民大规模外迁已无可能的情况下, 纯隔离式的保护区模式显然不符合实际,同时随着

13、旧区 机动车数量德不断增加,即破坏传统风光,也阻碍了景观 游览流线的通畅性。民国一直到建国初期, 人力车是解#吴 卉 孙晓峰?城市更新中的广义设计倾向2 0 11?文艺争鸣?艺术空间#吴 卉 孙晓峰?城市更新中的广义设计倾向决区域交通的重要方式,但近些年什刹海人力车过于旅 游化,对区域交通拥堵与不畅的环节意义式微。城市中 心区滨水地区应该是一个轻交通、重公共空间的地区,限 制机动车辆,发展与景观旅游线路相结合,同时可沟通保 护区内各胡同与胡同尺度相适合的小区域公共交通应是 什刹海片区典型的交通模式(小型公交车尺度可参考什 刹海小型胡同消防车)。区域交通与城市主干交通的衔 接是否通畅是评价一个历

14、史文化片区是否有活力的重要 评判标准,什刹海位于北京旧城,保护区边缘地铁资源丰 富,地铁站点均可作为小区域公交的站点,由此将游客引 入景观游览路线。本文建议局域公共交通路线由北至 南,由2号线地铁积水潭地铁站出发,经西海北沿、东沿、 南沿至后海北沿,经东沿至银锭桥(烟袋斜街),后沿前海 东沿、南沿经地安门西大街(6号线地铁北海北站);由此 北上,经前海北沿、柳荫街、后海南沿转至定阜街、护国寺 街(西端为4、6号线平安里地铁站),最后由新街口南大街 至4号线新街口地铁站,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绝大多数 名胜古迹都途径此路线。四、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延续1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场所精

15、神在迅捷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受国际化以及全球化思 想的冲击,我国许多城市正在以历史文化的流逝为代价 来换取经济社会暂时发展的模式在不断创造者大量繁华 空间的同时,也使城市曾经拥有的人文精神及地域特色 逐渐式微,城市的品味和内涵也在不断地退化。什刹海 地区,景观资源独特,文物古迹众多。但在其文化产业发 展过程中,大量的临近湖边的居民选择了房屋岀租的方 式获取收益,而租户在选择产业经营内容上,又表现岀业 态选择的趋同和视野经营的狭窄,“酒吧街”几乎成为环 湖地区的代名词,而产业趋同的结果是文化品质的下降、 和与历史文化保护区百姓生活的背离(1)。城市管理者与城市市民对城市文化的整体意识对历 史文化的

16、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管理者在旧区 改造的同时首先需对片区进行清晰地职能定位, 对地块 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进行详尽的衡量,当长期社会效 益远大于经济效益时,应义无反顾的进行保护与保留,并 在公权力的引导下进行符合片区内涵与职能的产业开 发,着重发展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休闲产业,同时兼顾丰 富产业类型避免单一产业的不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市民 的“集体无意识”是对场所精神与城市文化延续的关键5只有每一个市民对历史文化充满憧憬,在日常生活 中处处关心、处处留意,主动提倡发扬传统文化、保护城 市记忆,真正发扬城市主人翁的精神,像什刹海这样的历 史文化保护区才能真正延续我们的历史文化。当保留文 化成为公权与市民意识的交集时,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相结合的全方位历史文化延续才成为可能。2乡土社文化思维的延续一直以来,中国人“重乡土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