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节点文献综述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627237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管节点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钢管节点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钢管节点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钢管节点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钢管节点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钢管节点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管节点文献综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献综述1.1 钢管桁架节点静力性能1.1.1 节点极限承载力研究最早的钢管结构研究是1948年由前西德实施的钢管相贯节点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1,从20世纪60年代起,鹫尾健三、黑羽启明2、金谷弘3等对K、T、X形节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试验研究和T、X形钢管相贯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并据此提出K形钢管相贯节点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基本形式。1969年10月美国石油协会(API)颁布的第一个有关海洋平台的建议(API-PR-2A)就采用了此项成果4,5。但是这主要是基于冲剪应力概念的研究成果,不能适当的反映节点的实际破坏模式。1970年,英国Sheffield大学的Easttwood与Wood提出了采用

2、容许应力法设计钢管相贯节点承载力的设计方法,后被加拿大钢结构协会出版的钢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手册(CISC1971)采用;1972年,美国焊接协会将钢管结构设计纳入了它的焊接结构设计规范中(AWS D1.1)6,7。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管结构发展与研究委员会(CIDECT)开始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将其研究成果推广8。1981年,加拿大钢结构协会出版的钢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手册第二版中,将原来的容许应力法改为极限状态设计法9,并根据Packer J A与Haleem A S(1981)10提出的极限状态法进行钢管节点承载力计算公式,对钢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手册进行了补充。同期国际焊接协会(IIW)

3、于1981年首次出版并于1989年再版了钢管焊接桁架连接设计方法11。1981年,美国学者Yura12撰文对80年代以前的管节点承载力研究作了总结并给出了改进的节点强度公式。因此他从节点试验数据库中剔除了不符要求的数据,建立了一个由137个试验结果组成的可靠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综述了轴向加载的T、Y、TT和K形节点以及弯矩加载的T形节点的性能。1982年,Wardenier J 13在其著作中对国际焊接协会(IIW)有关钢管节点设计进行了归纳,并对当时有关钢管相贯节点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1984年,Makino Y在其博士论文中结合试验对钢管相贯节点的极限承载力和变形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14。

4、1984年,Kurobane Y指出,由于节点形状的复杂性,完全采用理论分析方法研究节点极限承载力是不切实际的。他采用一种经试验结果校正后的环模型,通过回归分析,整理73个X形节点、50个T形节点、398个K形节点试验结果,提出了能够覆盖弦杆直径60510mm、钢材屈服点270500MPa的圆钢管平面节点强度计算公式,并考虑容差控制、材料选择和结构尺寸来决定设计公式中的抗力系数,成为日本建筑学会、欧洲管节点委员会制定设计指南的依据15。随着钢管结构应用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着手于空间节点的研究。1974年Akiyama16首次进行了空间管节点的模型试验,测试了4个KK型管节点在轴力作用下的

5、承载力。1984年,Makino Y发表了20个空间KK形节点试验结果,指出两受压腹杆与弦杆表面相交时其间距不同将导致不同的失效模式,这是平面K形节点所没有的特性14,17,18。该研究的内容包括管节点局部应力应变分析、破坏机理研究、弹塑性分析、设计参数研究、作用荷载和支管约束的影响等方面。1987年至1989年,Mitsi和Nakacho等分别开始研究空间TT形节点。1990年,Scola J等19进行了空间TT形节点的试验,肯定了前述空间KK形节点的失效模式在空间TT形节点中同样存在。1992年,Cofer以及1995年Jihads等基于有限元法,采用壳单元、块体单元和过渡单元建立了焊接管

6、节点模型9。Fessler.H69提出一种研究钢管节点极限承载力的简化试验方法,即采用铸造压模法制作铅模型代替钢模型进行试验,无量纲化后的试验结果与钢模型吻合较好,为今后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提供了可能。1994年,Paul J C 18提出对于空间节点来说建立完全独立的承载力公式是不切实际的,而应与平面节点公式建立联系。他根据58个空间节点的试验结果,使用多元回归方法得出空间TT形和空间KK形节点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1996年,Dexter E M等20利用有限元进行了轴向受载下的K形搭接节点受力性能研究。同年,Makino和Kurobane21在广泛收集世界各国钢管节点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

7、一个包括1544个实测结果和786个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圆钢管相贯节点数据库,节点包括T、Y、X、K、TT、XX、TX、KK共8种类型,可供研究者自由下载的钢管相贯节点试验及有限元分析,最新的数据更新于1998年。1997年,Yoshiaki Kurobane和Kenshi Ochi22对现行国际上的圆钢管K形节点设计方法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分析。1998年,Bauer试验研究了空间三角形桁架受拉弦杆处TT、KK节点,研究了间隙尺寸、支杆弦杆宽度比、弦杆宽厚比和两支杆所在平面间夹角等参数,并建立了塑性铰线分析模型。同年,Kang CT、Moffat DG和Mistry J对空间TT型节点在主管受压状

8、态下的承载力性能进行了试验和理论分析的研究工作23。我国的相贯节点的试验工作起步于20世纪八十年代。1986 年,陈继祖、陆化普24在剖析各国规范极限承载力公式及影响其强度的主要因素基础上,根据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设计原则,并考虑国产材质和节点焊接条件,提出了建议的设计承载力公式。1987 年,杨国贤、陈廷国25用等效单环法给出拉载作用下 T 型节点的承载力公式,该公式能根据不同变形要求求得管节点的静承载力,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1989 年,云大真等26采用拟协调元方法,直接在圆柱坐标上构造一拟协调三角形圆柱壳单元,采用多重子结构法计算,对T型管节点进行应力分析,并与试验结果对比得到一些有益的启

9、示。1991 年,陈铁云等27研究了用塑性节点法分析管节点,认为采用离散塑性流动定律假设进行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是一种行之有效和切实可行的方法。1995 年,傅振岐28 采用有限单元法分析了K型间隙矩形管桁架节点的极限承载力。1996年,同济大学与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对弦杆直径在120500mm范围内的圆管平面K形节点进行了极限承载力试验29,30。1999年对空间KK、KT、KX节点分别进行承载力试验31,32,试件尺寸为32412545720mm,并以圆管节点数据库为基础,综合自己的试验成果,提出了空间圆管节点静力强度计算公式的建议值33;2000年,与广州设计院合作进行了方钢管平面K形节

10、点静力试验,弦杆尺寸为25014mm34;同年又与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对1681235116mm的圆钢管平面X、KK形节点进行不同轴力、弯矩比下的刚度和承载力试验35。2002年,朱庆科36对平面K型节点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有限元研究,分析了平面K形圆管节点的应力和塑性区分布规律、节点变形等重要受力性能,考察了影响管节点承载力的主要参数以及这些参数与承载力的关系曲线,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和我国规范进行比较,指出了现有规范的不足之处,为我国规范的进一步修订提出了建议。刘建平37利用通用有限元程序对T形、Y形、K形方主管、圆支管杂交型焊接节点强度进行了数值分析,分析中考虑材料和几何非线性。

11、研究了管节点的受力性能和塑性区扩展过程,揭示了这种新型节点的破坏机理和破坏模式,得到节点的极限承载力。2004年,哈尔滨建筑大学武振宇等38-41先后进行了等宽、不等宽T形方圆汇交节点和K型、KK型方管节点的极限承载力试验,但杆件均为冷弯成型的薄壁截面。湖南大学舒兴平42对6个KK型圆钢管相贯节点进行了足尺试验研究,指出对于主管强、支管弱的节点,其破坏模式不属于主管过度塑性变形,因此承载力不能按规范公式计算。2005年,喻东风43对空间 KT、KX 型圆管相贯节点(主管直径有 100mm 和 200mm 两种)承载力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了该种管节点的受力性能、塑性区扩展过程,揭示了节点的破坏机

12、理和破坏形式,获得了其极限承载力及其随节点几何参数的变化规律,提出 KX、KT 型相贯节点的承载力实用简化计算公式。2007年,陈誉44采用ANSYS软件对平面和空间圆钢管搭接节点试件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内加劲板对平面K型圆钢管搭接节点极限承载力可以起到很好的提高作用,但对空间KK型节点极限承载力提高并不明显。2010年,王飞,王伟,陈以一45进行2组共4个空间复杂钢管节点的静载性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得出两组节点不同加劲形式下的承载力极限状态,并根据试验得到的破坏模式给出节点设计的合理建议。2011年,陈誉,唐梅菊46进行平面K形圆主管方支管节点的承载力试验研究,对5个空钢管节

13、点和1个主管内灌混凝土节点的静力单调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已有的计算公式都不能准确计算圆主管方支管节点的承载力;增加支管壁厚改变了节点的破坏模式并明显提高了节点承载力和延性。主管内灌注混凝土对延性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圆主管方支管节点区域的变形主要源于受拉支管的局部变形。1.1.2 节点疲劳性能(动力性能)管节点疲劳一直是国际上十分关注的研究领域,许多定期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大量的文献涉及这个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两个国际性组织CIDECT(国际管结构发展与研究协会)和IIW(国际焊接协会)在管节点疲劳研究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研究成果,在不同阶段发表了一些纲领性的指导文献47-50。现有的

14、研究方法主要有冲剪法、破坏准则法、静力强度法、分类法、热点应力法48-51由于热点应力法只要依据节点的热点应力幅,由个别S-N曲线即可获得各自的疲劳寿命,因此已成为当前管节点疲劳性能最根本的分析方法。近年来随着工程中钢管结构的广泛应用,更多形式的钢管节点的疲劳问题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1977年,Fessler.H与Stanley采用光弹性法对T型管节点疲劳进行了试验研究。521985年,Fung53通过建立全比例的钢模型,通过实测节点相贯线上SCF(应力集中系数)结果与有限元方法结果比较,来证实有限元模型方法的有效性,并研究了轴力、平面弯矩对加强板T节点的SCF的影响。1996年,Cha

15、ng与Dover54通过对330个X与DT型管节点进行了参数分析,并得到了相关的SCF参数方程。Morgan与Lee55提出了支管在平衡轴向力和平面内弯曲作用下的K型节点的SCF参数公式,提出了主管和支管内表面的应力集中系数方程。1999年,MMKLee56对于单面角焊缝的圆钢管节点T型、Y型、K型、X型做了有限元研究,并得出了关于这些节点一系列SCF计算公式;2000年,Gandhi P等57对于圆钢管内加劲环T和Y型节点做了静力和疲劳试验研究;2002年,TCFung等58对带盖板的T型圆钢管节点在支管受轴拉、轴压、平面内弯矩、平面外弯矩4种工况下的应力分布试验和有限元数值研究,得出了该种

16、节点在4种工况下SCF计算公式;从2002年开始,同济大学与澳大利亚的Monash大学在管结构疲劳领域启动了多个合作项目,已经完成了壁厚小于4mm的薄壁钢管T型节点疲劳性能的研究59和主管为方管、支管为圆管的T型、Y型、X型节点疲劳性能研究60。2004年,杨铮,金伟良61通过有限元对一组主、支管管径达到达lm以上的Y型节点进行了应力集中分析。分析表明:在轴力、平面内与平面外弯矩作用下,轴力作用下的应力集中现象最显著。2006年,邵永波62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测试研究了K型节点在承受不同类型载荷作用下沿着焊缝周围应力集中系数的分布情况,文中提出的数值模拟方法与试验结果相吻合。2007年,邓合霞,张益公,石永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