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859687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渡荆门送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渡荆门送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渡荆门送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渡荆门送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渡荆门送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渡荆门送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渡荆门送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渡荆门送别李白 城关四中供稿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汇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课下注释】1、选自李太白全集。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乐山对峙,形势险要。2、楚国:楚地。3、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4、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5、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6、怜:爱。一本作“连”整体把握: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

2、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这两句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1、 本诗记下了作者初离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2、 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送别

3、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B、 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C、 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D、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3、诗的颈联中“天镜”“海楼”分别指什么?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请使用两个短语概括这两幅画面。4、 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颔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5、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一种什么情感?6、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7、对渡荆门送别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交代从远方乘船已出荆门山。从:跟随B、 颔联写进入楚地的阔大荒:辽阔的原野C、 颈联写楚地的夜晚和白天所见景象。结:形成与构成D、 尾联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怜:爱8、 尾联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9、 渡荆门送别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10、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答案:1、怜; 2、A 3、水中明月;海市蜃楼;水是映月图,天边云霞图;4、“随”字将群

5、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了,给人以空间流动感。“入”字使人感到仿佛江水流入碧空原野,意境壮阔。5、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6、颈联交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上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象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下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7、C 8、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是流径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着远行,用拟人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9、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画出一幅

6、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10、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城关四中供稿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课下注释】1、选自刘禹锡集 外集,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此诗答谢。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使君,称刺史。2、巴山蜀水:泛指作者贬谪之地四川、湖南、湖北一带。3、二十三年弃置身: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被贬为

7、连州剌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京城,所以说23年。4、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乐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5、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6、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7、长:增长,振作。【课文讲解】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

8、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名句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

9、什么?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等。【主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练习】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遇?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作简要分析。3.请写出颔联中两个典故的意思,并说说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闻笛赋:_;烂柯人:_。4.“沉舟侧畔千

10、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者两句诗?5.下面对诗中有关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酬”是答谢的意思,“二十三年”指白居易于唐顺宇永贞元年(805)年九月被贬,到唐敬宗宝历二年(827)年被召回,前后近二十三年;“弃置”指被贬谪。B“闻笛赋”指晋朝的向秀所作的思旧赋,诗人用这个典故是为了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C“烂柯人”指晋朝人王质,诗人用这个典故是表达人世沧桑之感。D “听君”中的“君”是指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6.尾联“ ”表明态度,既是对友人的关心,也是与友人共勉。诗人坚定的意志,乐观精神尽现纸上,收到了语尽而情未

11、了的艺术效果。7. 颈联推开一步,展望未来,改“ ”为“ ”,为历来传诵的名句。现常用它来说明 。8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9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10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答案:1.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沉舟”,“病树”诗人自喻

12、,饱含惆怅忧伤之情,但作者并不失望,坚信千帆竞渡,万木争春,表现作者豁达豪迈胸怀。 3.西晋向秀与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表现了诗人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西晋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结束,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事态变迁的怅惘心情。4.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 5.A 6. 长精神 7. 伤感低调 慷慨激昂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8B(该项正确理解是: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10低沉愤怒,高昂乐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